趙桂娟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直接關系到學校育人目標的達成,對于學生行為養成、師生精神特點的塑造和學校課程建設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 ?精神氣質
【課題項目】菏澤職業學院2019年度院級課題《大學生國家安全觀養成教育研究》(2019-SK-075)。
【中圖分類號】G4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022-01
學校文化是指一所學校經過長期發展積淀而形成共識的一種價值體系,即價值觀念、辦學思想、群體意識、行為規范等,也是一所學校辦學精神與環境氛圍的集中體現。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學校不斷發展、反思、提升的必要條件,是學校不斷展示學校實力的重要途徑,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的特色和人文關懷的體現。校園文化建設直接關系到學校育人目標的達成,與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尤其在不斷的提升學生個人能力的時候,校園文化特色育人越來越重要。
1.校園文化對于學生行為文化的影響
所謂學校的行為文化包括教學和各種的管理活動,文工體育活動,勤工儉學和科技制作等等,行為文化在校園文化之中的意義比較大。學校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在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要擺正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我們要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教育重點,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的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能夠深入人心;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進行大學生的技能和思想道德培養,大力開展素質教育。重視和加強校風建設,在良好的校風文化下培育良好的教風和學風,形成對教職人員有凝聚作用,人人都能視學院如家園,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于性格和心理的塑造能力,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的優良校風,做好模范帶頭作用推動思想道德建設。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運用到教育與文化活動之中,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建造精神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環境,努力營造良好的氛圍。
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以活動促進思想的變動,在各種組織和活動當中不斷的鍛煉了自己的個人人際關系的培養,多利用一些弘揚民族精神題材的活動真正的讓全民的愛國意識提升上來,組織專題講座,真正的提高全民的思想覺悟,以各種學生組織的組建來結識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感染,相互勉勵,相互指導。把校園文化建設真正的落到實處。
2.校園文化對于學校師生精神特點的塑造作用
校園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教書育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更好地實現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不同的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精神氣質也不同,這是校園文化的不同帶來的差異,校園文化給學生的精神氣質貼上了鮮明的標簽。
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就是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和各部門的工作作風等等的表現,也包括學生及教師的思想覺悟的問題。校訓作為學校的指導的方向應該是每個學校成員應該銘記于心的人生指向,以校訓做指導,建立良好的校風,在校風的影響下來開展優質的教風,同學們更應該有學習優秀的文化知識的底蘊工作,進行優秀的學風工作的開展,當然每個人的思想覺悟也應該是正向的,但是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是存在矛盾的,在思想方面主要的矛盾在于傳統文化的矛盾,在社會發展迅速的今天有的人主張傳統式的教育,這更符合中國的傳統道德的傳承,有的人認為發展當代教育,這樣更能展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由于西方文化的襲來,沖擊這中國文化,中西方的文化沖突自古就有,而當代更是把這個問題拋向了風口浪尖上;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資文明建設的矛盾,由于當代處于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經濟條件越來越優越,但是對于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建設就明顯趕不上物質文明的步伐,所以導致了物質和精神方面產生了矛盾。
首先,要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整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沖突的關鍵是對二者都能有正確的理解和準確的評價。其次,要正確認識東西方文化在當代的奇特交融。承認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在文化廣泛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文化的融合一與相互借鑒是經常而且正常的現象。第三,要加強審美教育,以豐富當代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例如在現代化文化進程的今天,多多的開展一些有利于解決沖突和矛盾的活動,以更有利于學生、學校的發展為前提,通過進行的活動工作找到存在矛盾中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優質條件,取長補短,建設更加有利于更多人,和更適應更多人的校園文化建設。
3.校園文化對學校課程建設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培養什么人?國家有明確的框定,每個學校在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時,都會結合本學校甚至本地區的具體實際,確定自己的培養目標,在精神氣質或能力特點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與自己的校園文化特點相契合。而思想培育和能力培養的落腳點在課程建設和課堂以及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課程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家或地區統一指定的必修課程,另一部分是學校自主選擇或自主設計編制的課程即校本課程。
校園文化是課程開發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校園文化能促進校本課程的建設和發展,而課程特別是校本課程則是校園文化的載體,體現了不同校園文化的特色。而課程建設又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容,使校園文化的基礎更加深厚。校園文化與課程建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結束語: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的吸取先輩們的光榮傳統,以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加強管理,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斷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張雪梅,郭健,楊海波.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4).
[2]白錦龍,李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7(2Z):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