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是營造國際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內在要求,健全預防腐敗體系的重要抓手,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主要手段,需要不斷實踐及創新,充分發揮其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
一、探索基層政務公開的相關實踐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實驗田”,深圳建立健全政務公開制度體系,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和重點領域信息公開,統籌推進政策解讀、公開平臺建設、政務輿情回應、政府數據開放,在基層政務公開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對全國的政務公開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羅湖區探索構建了“三層級五公開全鏈條”制度規范體系,初步形成政務公開與政務服務、電子政務、法律事務為一體的智慧公開模式;南山區設置行政服務大廳線上服務無障礙操作,方便障礙群體了解民生實事、政務公開信息、辦事指南和辦事流程;龍華區結合區情民情,率先在全市建立“三級一體” “六個統一”、全新型、標準化、信息化的“龍華模式”基層政務服務體系,推動政務服務、政務公開、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無縫對接、深度融合。
二、推進基層政務公開尚存問題
1. 政務公開工作體系有待持續完善
現階段我國政務公開尚未立法,缺乏規范性制度保障,造成基層政務公開機構設置不規范,機構職能不一致。政務公開主體的認識有高有低,很多單位把政務公開作為一項事務性工作,沒有從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法治政府的高度來認識和推進,導致內生動力不足,政務公開整體性作用不強。
2. 主動公開意識、公開范圍、公開質量和公開時效有待提升
中央和國辦強調政府信息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但各公開主體內部有領導承擔保密責任主體和內部工作機制的制約,所以,很多公開信息流于形式,公開的有效信息不足,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方便群眾辦事、群眾關心關注的信息公開不及時、不全面、不具體,與真正暢通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還有較大距離。
3. 公開方式的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公開標準有待進一步細化,目前存在只公開不回饋,只開花不結果,公開規范五花八門,公開主體、形式、范圍、時間等存在較大差異,政務公開載體的作用和形式均有待完善和豐富,與智慧城市建設、數字政府建設成果有待進一步融合,新技術新媒體應用有待進一步提高。
4. 政務公開工作的監督方式和監督手段有待完善
當前基層政務公開推進遇到的問題,很大原因是主要領導重視程度不足,監督制度缺乏配套機制,監督手段不具體,難以操作,責任規定不清,導致政務公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效果均大打折扣。
三、進一步推進基層政務公開的方向和路徑
(一)方向
一是政務公開與政務服務相結合。將政府的施政理念、施政方式、施政行為全過程全領域向社會公開,提升政務服務質量;二是政務公開與基層治理相結合。以政務公開推動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治理方式從政府“單向管理”向政府—社會“雙向互動”轉變,部門在一線聯動、問題在一線處置、服務在一線開展,打通社會治理的基層“神經末梢”;三是政務公開與市場主體需求相結合。圍繞企業關注點,采取多種方式向企業提供及時性、針對性、指向性強的信息推送服務,同時建立高效的反饋機制,時刻掌握企業的需求;四是政務公開與重大民生實事相結合。以切實保障基本民生、推動解決重點民生問題為著力點,打造為民、便民、惠民、利民的高質量政務公開;五是政務公開與“雙隨機、一公開”相結合。深化“雙隨機、一公開”,落實隨機抽人、抽查以及抽查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六是政務公開與數字政府相結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重塑政務信息化管理架構、業務架構、技術架構,形成大數據驅動下的政務公開新機制、新平臺、新渠道,形成“用數據對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服務、用數據創新”的政務公開模式。
(二)相關路徑
1. 創新政務公開工作體系
一是以制度建設強化基層政務公開工作機制。制度建設是推動政府信息公開標準化的重要保障,以其構建強有力的基層政務公開領導組織,理順政務公開管理部門和政務公開部門的關系,確保政務公開工作有效推動。同時,建立以崗位責任制為核心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制,關注惠企惠民的基層政務公開工作要點等系列文件,是推動政府信息公開規范化的必要條件。
二是以事后容錯增強公開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基層政務公開具體工作常常存在《公開條例》要求和國家地方保密制度對立的情況,造成政務公開工作人員的消極行為,應激勵公開主體和負責人員敢于主動公開,積極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對不違反法律法規的信息公開行為出現負面影響不追究責任,減少政務公開不作為行為,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是以快速響應提高輿情回應工作效率。經濟發達城市人口密集、群體多元、觀點不同,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任何一個公共事件都可能形成公共輿論風暴,主動針對熱點問題做好正面引導,及時用理性、正面的聲音占領輿論陣地,才能有效抵制或減弱錯誤觀點、錯誤言論的傳播和影響,緩解社會焦慮,構建和諧社會。
2. 探索擴大政務公開范圍
一是推動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轉主動公開。基層依申請公開是一種被動的政務公開,有必要建立新形勢下依申請公開領域難點瓶頸問題的應對機制,建立依申請公開向主動公開的轉化機制,將多個申請人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納入主動公開的范圍,推動基層政府由依申請公開轉主動公開。
二是以民生事業為重點領域擴大政務公開范圍。政務公開是打造民生政府的依托,民生領域應該成為基層政務公開的工作重點,也是政務公開范圍擴大的突破口。從吃住到環境保護,從醫療到教育,從就業到扶貧,這些領域的信息公開,讓民眾看到政府究竟做了哪些民生工程,也能讓民眾感受到民生工程究竟發揮多大作用。目前基層政務公開普遍存在“公開的信息公眾不需要,公眾需要的信息不公開”的怪現象,最有效的辦法,是把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民生資源、公共服務資源、方便居民生活的設施和項目,整合成一張層次分明、信息齊全、查找便捷的“民生資源地圖”,讓市民充分了解資源分布、辦事流程等信息。
三是強化環境信息公開,共建優質民生城區。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公眾關心的焦點,公眾參與是推動環境保護的重要動力,針對重大建設項目,建立全周期監測制度,定期對建設區域的空氣、排水、噪聲進行評估并公布結果。目前,全國已經開始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公眾從行動支持之余也存在對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疑問,信息公開有助于促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順利推動,應定期公布垃圾分類處理監測報告,方便居民對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進行監督。
四是優化惠企政策推送平臺,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政務公開是建設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因素,是黨和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溝通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政務公開讓企業更好了解制度運行情況,增加投資信心和未來預期。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類產業政策,精準推送、精準檢索、精準落實、精準執行成為新的問題。應利用新技術對已有的產業政策查詢平臺進行持續優化升級,使其智能查詢、精準匹配,智能分析、精準推送以及智能融合、精準計算的功能不斷優化迭代。利用多種方式,提煉與企業或公眾相關的核心內容、簡單明了辦事流程。通過輿情回應反饋機制,廣泛收集企業和公眾對于文件解讀和回應的意見和建議。
五是融合社會信用信息營造誠信環境。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是有效防范各類風險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內容。現代社會商事主體眾多,基層政府應負擔起誠信環境建設的責任,幫助企業分辨信息,降低經營成本。可以利用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結合部門行業管理數據,建立行業信用評價模型,為信用監管提供更精準的依據;通過服務購買方式引入社會企業誠信平臺的全部或部分服務,向社會公開信息,供企業投資經營參考使用。
3. 探索優化政務公開方式
一是構建多舉措政務公開“一張網”。各地基層政府要努力建設區、街道、社區(村)三級服務大廳實體陣地,結合網站、媒體、終端等網上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相互補充的政務公開環境,“內媒+外媒”相結合的政務公開渠道,將政府信息以圖文、視頻以及在公共場所、人流密集地區設置專屬大屏幕等親民方式進行發布、解讀,形成基層政務公開多渠道“一張網”新路徑。
二是以“三化”并進提升基層政務公開標準。“三化”即公開事項標準化、公開流程規范化、公開方式信息化。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新技術,可視化、智能化、多元化等方式更是傳遞政府信息的主要手段,通過“三化”并進,能有效解決基層政府對于哪些政務信息應主動公開、哪些信息屬依申請公開把握不準存在的困惑。新技術的應用強化了全媒體公開,“開放式”“互動式”“移動式”信息公開平臺是政務公開硬件建設的大方向。同時,針對殘障人士,還應加強“兩端”+“雙語”政府網站無障礙建設,讓政府信息更全面、更便捷地為人民服務。
三是利用大數據預測政務公開需求。“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惠民生”是政務公開工作的宗旨,應加大政府數據開放力度,推動政府信息從“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全方位轉變。政務公開主管部門可在“網民留言數據分析”平臺的基礎上,對網民留言數據進行持續深度挖掘分析,精準把握網民咨詢投訴重點領域,研判網民潛在需求,根據網民關注熱點,主動推送更多民生服務信息。
四是推動信息公開靜態轉動態化。一座充滿生機、高速發展的城市,始終存在建設過程和人居環境的沖突,把建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是基層政府的義務和責任。基層政府要高度重視城市建設工程干擾民生問題,推動在建工程公示信息動態化,對工程建設周期、施工環節要及時更新相關信息,特別是可能產生高噪音、高粉塵、高擁堵的施工環節要提前公開預警信息,以方便市民合理安排生活、出行計劃,合理評估生活質量預期值,讓商戶安排經營計劃,減少因在建工程造成的經濟損失。
4. 強化政務公開監督機制
一是利用廣泛的公眾參與強化監督機制。政務公開要充分發揮監察、督查、輿論和群眾的監督作用,既要加強內部制約機制,更要注重外部監督機制,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監督的熱情,以及對政務公開工作的監督作用。通過聘任政務公開義務監督員、政務公開專家、擴大外部監督政務公開工作的范圍,特別是專家學者的政策解讀,讓群眾聽得懂、能接受,增強公開的專業性。
二是把第三方作為政務公開工作的“守夜人”。通過制度化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監督機制,從公眾的角度評估規劃和現實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倒逼壓力,有助于對政務公開工作進行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對可能存在的問題、影響決策落實的情況加以預判,并對此形成干預,確保政務公開科學有序、高效推進。
(作者系深圳市龍華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政務公開工作課題組 )
(收稿日期:2019-11-20 ? 責任編輯:余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