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摘 要:新形勢下金融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是畢業生的知識水平及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應該加強學科建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學效果,應對市場需求,積極有效地解決金融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
關鍵詞:金融學 知識結構 就業困難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金融業發展也十分快速。目前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市場化、國際化、智能化特點。在新形勢下,社會各個經濟主體非常需要高素質的金融人才。然而金融就業市場上出現奇怪的現象,曾經在就業市場上供不應求的金融學專業的畢業生居然也出現了就業困難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學專業連續多年的擴招,造成畢業生數量供過于求;信息技術革命,使得傳統實體金融機構也開始向網絡虛擬化改革,招人數量銳減。金融學專業的畢業生居然也出現了就業困難的問題,成為關注的熱門話題。
二、金融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對于傳統實體金融機構而言,的確是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大量的重復性和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已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其用人數量呈下降趨勢。但是,信息技術革命所引發的這種創新,應該是熊比特所稱的“創造性的毀滅”現象。一些崗位雖然渾水消失了,但也涌現出了大量的新崗位。傳統實體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等用人數量在下降,一些新型金融機構卻在大量招人,甚至于連非金融企業也在招收金融人才。原因很簡單,在經濟貨幣化、金融化、國際化的今天,風險已經滲透到了包括非金融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市場上對于金融人才的需求應該是上升的。而金融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說明畢業生不能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或者說這些金融畢業生的知識水平與知識結構與市場的需求不匹配。主要原因如下。
(一)知識水平不足
我國高等教育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表現出嚴進寬出的特點,學生考上大學很難,但考取大學以后,大學生來自老師、家長的監督減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下降。而大學里老師在相關的激勵約束機制下又呈現出重科研輕教學的跡象。教師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雙方,教與學積極性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加之學科建設、教學手段、教學考核機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教學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狀態。導致一部分畢業生的知識水平與所學專業得不到相應的匹配。
(二)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不符
當前我國的經濟、金融發展都十分迅速,市場對金融人才所應具有的知識水平要求也在相應的提高,而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與市場需求的變化不相同步一致,致使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難以吻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道德方面
高校一直在進行法律、道德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但由于各種原因使得這方面的教育工作仍未達到預期的效果,表現在有些學生未能產生對法律應有的敬畏,甚至于發生了有某著名財經大學畢業生剛畢業就去搶劫銀行的案件。還有少數學生不律己修德,成為典型的利己主義者,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甚至不惜去踐踏社會的公序良俗。這樣的素質很難取得用人單位的信任。
2.語言方面
我國對外開放已40多年,金融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無論是外貿企業還是國內貿易企業與世界的直接、間接的聯系都在加強。因此,市場上需要大量的即懂金融專業知識又懂外語的復合型人才。但高校目前培養的學生大多只懂英語,雖然絕大多數都能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但專業英語水平仍有待進一步加強。而國家急需的懂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語言的金融專業人才卻極少。
3.信息技術方面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對于金融的影響是根本性的,目前金融業越來越呈現出電子化、虛擬化、智能化的特征,對于金融從業人員的信息技術水平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而高校中金融學專業學生雖然也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是所學的信息技術的廣度與深度都遠遠達不到市場的要求 。
4.金融創新知識方面
高校中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對于傳統金融知識的掌握還是比較扎實。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業發展也十分迅速,在金融產品、金融服務、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技術、金融制度等方面的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對于這些新知識,高校教師難以全面掌握,學生就更加難以學習和掌握了。
5.金融實踐方面
金融學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學生在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后,應該進行金融實踐,在實踐鍛煉中,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實踐環節,學生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并鍛煉和提高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但是,金融實踐的成本較高,風險較大且不易控制,所以高校對于金融實踐活動要么不開啟,要么以模擬項目進行替代,這使得金融實踐教學環節效果不盡人意。
由于金融學專業的畢業生在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上與市場的需求存在上述的幾個方面的不匹配,形成了金融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局面。因此 ,應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時改革。
三、金融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對策
(一)深化教學改革,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改革開放40 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到2018年底,我國的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超過48%。我國相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首先是采取措施提高教學主體的教學積極性,對教師提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書”,對學生提出適當加重學習任務的要求。各高校在教學手段上也采取了多種先進的技術,如開發慕課、微課等,以期將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學考核也從課后向前延伸到課中、課前的各項教學環節,以期更加全面的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相信只要認真執行相關措施,教學效果必然提升,畢業生的知識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二)繼續加強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并強化傳統文化教育
只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讓廣大學生樹立起愛黨愛國的正確思想觀念,才能夠團結起來,努力奮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只有加強法治教育 ,才能夠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懂法、守法,并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個人及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僅如此,高校還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們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重信守義,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僅可以抵御經濟、生活中的各種不良誘惑,還可以為提升全社會道德水平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加強國際化金融人才的培養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不僅僅要引進來,更要大力走出去。金融領域的走出去更是重中之重。高校要重視國際化金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要結合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為國家的全球化戰略提供人才支撐。在這種情況下,高校不僅僅要進一步加強英語教學,還要盡可能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語言、文化方面的教學,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這類課程的學習中來。
(四)加強信息技術教育
鑒于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重要作用,高校應在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上作出一些調整,增加信息技術課程,提高金融專業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最起碼要系統地掌握一門編程語言),使得他們能夠順利地適應在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下,電子化、虛擬化、智能化的金融工作。
(五)加強對金融創新知識的教育
高校在管理方面要進一步進行制度創新,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努力緊跟金融創新實踐的步伐,將金融創新的知識能夠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及時地傳授給學生,減少學生與金融創新的距離。
(六)加強校企合作,提高金融實踐效果
金融實踐環節的存在對于提高金融學教學效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金融實踐風險過大,成本過高也是客觀事實。這個成本由學生來承擔顯然是不現實的;完全由高校來承擔也是不可能的。是否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加強高校與金融企業的合作,將這些金融實踐環節交由企業來安排,學生在企業的風險監控系統內參與具體的金融實踐。企業雖然會因學生的錯誤付出一定的代價,但也能夠從中發現并獲得人才,所以企業是愿意在這個方面與高校進行校企業合作的。而高校也在避免承擔過高成本的情況下,完成金融實踐教學的環節,有效地提高金融學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若想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金融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局面,高校就必須要進行一場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適應國家戰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及金融發展的需要,加強對學生在思想政治法律、傳統文化以及金融國際化、智能化、創新化等方面的培育。
參考文獻
[1]趙素芳,李俊.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35):93-95
[2]李文輝,孫紅果.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金融學教學改革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1):119—121.
[3]唐士奇.應用型本科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探討——基于廣東省金融學專業渣打銀行實踐教學基地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7.(4):115—118.
[4]馬宇.在金融學專業學生培養中融入儒家文化的必要性分析[J].科教導刊,2019.(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