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萍



摘 要:留守經歷職校生數量規模龐大,探討其社會適應現狀及影響因素,對留守經歷職校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調查了三個城市的2008名職校生,結果發現:(1)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總體水平低于非留守經歷職校生(2)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支持、心理彈性、應對方式對留守經歷職校生的社會適應具有較強的預測力和解釋力,是影響其社會適應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留守經歷職校生 社會適應 父母教養方式 社會支持 心理彈性 應對方式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17年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職校教育學生中43%有留守經歷。這部分規模龐大的留守經歷職校生,他們一方面在童年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身心及能力發育受到了一定影響,另一方面又正處于青春期發展的敏感階段,因而在社會適應上面臨著較大挑戰。本研究旨在探討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影響因素,期待為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的預防干預探索新的操作策略,為學校工作、家庭教育提供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采取分群隨機抽樣方法,在河南省留守兒童發生率較高的周口、駐馬店及新鄉三個城市中各抽取一所中等職業學校開展調查。留守經歷職校生指在其成長階段(讀職校之前),因父母雙方或一方曾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而與父母分開居住時間大于6個月的職校學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00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7.30% 。其中有留守經歷的職校生為784人(39%),無留守經歷的職校生為1224人(61%);男生1326人(66%),女生682人(34%);戶籍為農村的1630人(81.2%),戶籍為城鎮的378人(18.8%)。
(二)統計分析
應用SPSS19.0進行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二、結果
(一)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的總體情況分析
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的八個維度上的得分由高到低分別為:親社會行為(M=3.83,SD=0.63)、自我肯定(M=3.75,SD=0.75)、積極應對(M=3.60,SD=0.83)、行事效率(M=3.59,SD=0.77)、消極退縮(M=2.51,SD=0.95)、自我妨礙(M=2.47,SD=0.97)、人際疏離(M=2.24,SD=0.65)、違規行為(M=1.70,SD=0.97)。四個積極適應維度(自我肯定、親社會傾向、行事效率、積極應對)的得分均高于四個消極適應維度(自我妨礙、人際疏離、違規行為、消極退縮)的得分,這說明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的總體情況尚可。
但是,通過進一步與非留守經歷職校生比較(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留守與非留守經歷職校生在自我肯定、人際疏離兩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在自我肯定和人際適應兩個領域,非留守經歷職校生均優于留守經歷職校生。另外,留守職校生在積極領域的得分普遍比非留守職校生的更低一些,而在消極領域上得分略高,但這種差異并不顯著。因此總體來看,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狀況差于非留守職校生。
(二)留守經歷職校生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支持、心理彈性、應對方式與社會適應的相關分析
父母教養方式與社會適應的相關分析顯示:專制型父母教養方式與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中的自我妨礙、人際疏離、行事效率、違規行為、積極應對及消極退縮存在顯著正相關;民主型父母教養方式與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中的積極領域即自我肯定、親社會傾向、行事效率、積極應對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其消極領域即自我妨礙、人際疏離、違規行為、消極退縮存在顯著負相關;溺愛型父母教養方式與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中的所有維度都存在顯著正相關;忽視型父母教養方式與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中的消極領域即自我妨礙、人際疏離、違規行為、消極退縮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其積極領域中的自我肯定、親社會傾向、積極應對存在顯著負相關。
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的相關分析顯示:社會支持與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中的積極領域,即自我肯定、親社會傾向、行事效率、積極應對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其消極領域,即自我妨礙、人際疏離、違規行為和消極退縮存在顯著負相關。
心理彈性與社會適應的相關分析顯示:心理彈性與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的自我肯定、親社會傾向、行事效率、積極應對均存在顯著正相關;與人際疏離維度存在顯著負相關。
應對方式與社會適應的相關分析顯示:積極應對與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的積極領域即自我肯定、親社會傾向、行事效率、積極應對都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消極領域中的自我妨礙、人際疏離維度存在顯著負相關;消極應對與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的各維度都存在顯著正相關。
(三)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的預測機制研究
前面的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的各個維度、社會支持、心理彈性、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都與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為了更好了解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的影響因素,下面分別以這幾個維度為自變量,以社會適應中積極領域和消極領域的總分為因變量,運用線性回歸分析方法來考察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支持、心理彈性、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對職校生社會適應的預測作用。
1.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支持、心理彈性、應對方式對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積極領域的預測作用
以社會適應中積極領域的總分為因變量,以父母教養方式的各維度、社會支持、心理彈性、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采用逐步進入法將與社會適應積極領域呈顯著相關的因素強迫選入回歸方程,結果發現解釋力最大前三個因素為積極應對、心理彈性和民主型教養方式;其次消極應對可以從負向預測社會適應積極領域得分,專制型教養方式顯著預測社會適應。在該模型中,溺愛型教養方式、忽視型教養方式和社會支持的預測作用并不顯著。這幾個因素聯合可以解釋社會適應積極領域得分的64.1%的變異。
2.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支持、心理彈性、應對方式對留守經歷職校生社會適應消極領域的預測作用
以社會適應中消極領域的總分為因變量,以父母教養方式的各維度、社會支持、心理彈性、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采用逐步進入法將與社會適應消極領域呈顯著相關的因素強迫選入回歸方程,發現解釋力最大前三個因素為消極應對、忽視型教養方式和專制型教養方式;其次心理彈性、社會支持、積極應對都可以從負向預測社會適應消極領域得分,民主型教養方式顯著預測社會適應。在該模型中,各因素對職校生社會適應消極領域得分的預測作用均顯著。這幾個因素聯合可以解釋社會適應消極領域得分的61.5%的變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支持、心理彈性、應對方式可以很好地預測留守經歷職校生的社會適應。這從總體上說明了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支持、心理彈性、應對方式對留守經歷職校生的社會適應具有較強的預測力和解釋力。
參考文獻
[1]技工荒向中西部延伸,補中職教育短板或可緩解壓力.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5568844914382390&wfr=spider&for=pc,2017.12.
[2]周暉,張豹,譚銳,黃鳴鶴.中學生社會適應狀況問卷的編制及其信效度的初步檢驗[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9):1005—100.
[3]鄒泓,余益兵,周暉,劉艷.中學生社會適應狀況評估的理論模型建構與驗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5—72.
[4]襲藝華.父母教養方式問卷的初步編制[D].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