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歡 呂寶文
摘 要:新疆哈薩克族民族音樂資源豐富而多樣,非常有必要引入到中小學音樂教學當中,本文闡述了哈薩克族民間音樂資源利用的重要意義,對哈薩克族民間音樂資源進行分類梳理,針對不同類型資源的特點,列舉在教學中如何進行轉換、運用,同時提出了關于資源引入的幾點策略,最后對資源利用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補充說明。
關鍵詞:哈薩克 音樂資源 利用研究
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入當地的音樂資源,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2011 年版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部分指出“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善于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項目)運用到音樂課程中來”。新疆被譽為“歌舞之鄉”,有著取之不盡的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筆者研究中發現很多地方、學校已將少數民族舞蹈和音樂引入學校教育,但僅僅局限于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等,缺乏專家的指導;同時,在研究中發現新疆哈薩克族(后簡稱哈薩克族)民間音樂較之維吾爾族的音樂形式相對簡單,非常適合中小學學習,哈薩克族民族音樂與目前基礎教育的理念、目標要求、課程內容都非常吻合。
一 、哈薩克族民間音樂資源在中小學應用的重要意義
(一)哈薩克族文化底蘊悠久,音樂資源豐富
哈薩克民族是一個非常熱愛音樂的民族,有著“駿馬和歌是哈薩克的翅膀”的說法。哈薩克族音樂形式多樣、資源豐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音樂寶藏。哈薩克族民歌、鐵爾麥、阿依特斯、樂器冬不拉等都被分批次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哈薩克族民歌優美、抒情;樂器冬不拉節奏多樣;吹奏樂器斯布孜額的神奇等,這些音樂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除此之外,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都散落著不少民間藝人,例如常年舉行的阿肯彈唱會等一些節日、慶典集會,這些都是活態的音樂課外教學資源。如此豐富的音樂資源,引入中小學教學,使孩子們在生活中感受音樂、在音樂中感受生活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保護和傳承哈薩克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遺產
保護和傳承哈薩克族族優秀的音樂文化遺產必須要借助于音樂教育來實現,而將哈薩克族民間音樂資源引入中小學課堂有利于保護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哈薩克族音樂多項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多項遺產已面臨失傳的境地。保護和傳承哈薩克族音樂迫在眉睫,音樂教育是傳承保護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小學階段是音樂感知能力最敏銳的時期,也是音樂審美趣味形成時期。這個時期讓學生接觸民族民間音樂,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對民族民間音樂產生興趣,有進一步學習了解的意愿,從而更好地傳承與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
(三)哈薩克族民間音樂歌曲符合小學生音樂課堂認知發展特點
新疆少數民族眾多,有我們熟知的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哈薩克族民間音樂以七聲調式為主,相對維吾爾族音樂更易于學生接受,例如哈薩克族民歌“安”,旋律比較抒情,節拍也比較規整,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易于掌握。他們演唱的形式多樣,有對唱、即興的接唱,非常適合中小學學習。哈薩克舞蹈與民族圖騰、勞動生活息息相關,動作簡單易于模仿,例如熊舞、天鵝舞、山羊舞,都是直接模仿的動作體態和步伐,而搟氈舞、繡花舞等來自勞動生活之中且容易掌握。總之,哈薩克族音樂的相關形式與當前我們的基礎教育的理念、目標要求、課程內容都是非常吻合的,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對哈薩克族音樂的學習。
(四)加強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
新疆地區由于地域寬廣、各民族人口分布較為復雜,經濟發展不平衡,教學師資條件相對也不平衡,統一的課程標準、常用的幾個版本教材不能完全適應新疆地區的音樂教學,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的引入可以使各校合理利用當地音樂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教學,符合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關于“三級課程”管理這一理念。充分挖掘哈薩克族優秀音樂文化資源,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可以使漢族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具備多元文化的視野、素養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引導學生尊重多樣文化,有效促進各民族間的理解、認同、合作與團結。
二、哈薩克音樂資源的分類梳理
(一)哈薩克的民間歌曲
歌曲類資源是最易于引入到中小學課堂的,歌曲既可以學唱又可以欣賞。哈薩克族歌曲可分為“安”“月令”“吉爾”,“安”指旋律寬廣優美并有固定曲名和唱詞的歌曲。根據歌詞的內容演唱場合及社會功能還可分為牧歌、漁歌、狩獵歌、情歌、宗教歌曲等,不難發現,其中牧歌、漁歌、狩獵歌曲都是不同勞動場景的勞動歌曲,這種題材節奏感強、具有一定律動性、歌詞直觀、易懂、具有畫面性,學生可以在歌曲學習中了解勞動場面,也可以進行動作模仿,在歌曲演唱的同時加入表演,使課堂教學趣味盎然。“安”另一種形式是哈薩克冬不拉演唱形式的“安”,是哈薩克族民歌與彈撥樂器相結合產生的一種形式,這類歌曲引入課堂可以轉變為綜合課的形式,歌唱教學與彈奏相結合,培養學生多方面的音樂能力。“月令”多指填詞演唱的民歌,常見的即興填詞有“阿依特斯”“達斯坦”“鐵爾麥”等,這類題材多以對唱、即興創作為主,并且歌曲句式簡短、句數較少,只要求能用精煉的語言迅速回答對方的盤問,故而學生易于掌握也樂于接受,可以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與創編能力。“吉爾”是伴隨婚禮全過程的婚禮組歌,這類音樂資源可在高年級作為欣賞曲目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這類題材和民俗、儀式結合緊密,通過歌曲的欣賞,讓學生可以學習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理解認同多元的音樂文化。
(二)哈薩克族器樂資源
哈薩克族的民間器樂曲統稱為“魁”,“魁”是用不同樂器演奏的樂曲,在“魁”的前面加上樂器的名稱就是哈薩克民族對樂器的稱呼。比如用冬不拉演唱的樂曲就被稱為“冬不拉魁”。除此之外哈薩克民族的樂器還有 “斯爾乃依”(口弦)、“阿德爾那”(鹿笛)、“斯布孜額”(吹管樂器)、“達布勒”(打擊樂器)等。普遍的觀念認為器樂資源相對歌曲資源似乎更難引入到中小學,其實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水平進行教學。首先,器樂作品可以作為欣賞曲目進行教學,哈薩克族留下來大量的器樂作品,與豪邁、熱情的民歌相比,哈薩克的器樂藝術更加細膩、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有的以英雄人物為背景,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其次,哈薩克族樂器技法并不是很復雜,可以嘗試學習簡單的樂器演奏,掌握一些簡單的曲目或是為歌曲進行伴奏。也可以自制一些樂器,例如哈薩克樂器斯布孜額采用蘆葦莖做原原料的吹奏樂器,此樂器取材便捷,可以讓學生嘗試制作,探索發音的原理。
(三)哈薩克族舞蹈
哈薩克族舞蹈,反映了哈薩克族人們的生活方式,具有草原牧民的特點。哈薩克族人大多都喜歡跳舞,他們可以用舞蹈來表現自己的感情,抒發內心的情緒。哈薩克族舞蹈以騎馬為主要題材的很多。例如《走馬舞》,表現了駿馬奔馳在遼闊草原上的矯健姿態。其他生產活動如擠奶、剪毛、搟氈、編席等也都體現在了舞蹈藝術之中。哈薩克族的舞蹈干凈純粹,大多使用肩膀和手臂去表現悲傷或者是高興的情緒。哈薩克族舞蹈既適合一人來表演的同時也適合很多人即興進行表演,這樣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己的即興發揮和創作,同時活躍課堂氛圍。其中哈薩克族的熊舞、天鵝舞、黑走馬、搟氈舞、擠奶舞等也都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模仿教學,來提高學生們的身體協調性以及對音樂風格的感知能力。
(四)其他音樂資源
除了上述民間音樂資源,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新疆哈薩克族聚居的各州、縣,成立了專業文化團體,創作了大量的歌曲、歌舞節目,以及大型歌劇,這些綜合藝術形式都是可以讓學生觀看、欣賞的。在哈薩克族聚居的農村牧區,節日、慶典上各種形式的彈唱會,以及大量的民間藝人,都是優秀豐富的音樂資源。這類音樂資源可以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例如帶學生采風、參加各種儀式慶典,既是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音樂,又可以了解音樂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
三、哈薩克音樂資源引入的幾種方式
(一)課堂教學中直接引入
在現行版本教材,出現了一定的哈薩克族民歌或是新疆其他少數民族的音樂。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將教學內容進項拓展,將教材中沒有的音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多唱、多聽,或是與其他少數民族音樂作品進行對比欣賞,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民間音樂的風格。
(二)課外活動中引入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資源引入的重要手段。例如開展哈薩克民歌大賽,在學生課間操可以將課間操改成具有哈薩克特色的舞蹈課間操,也可以邀請哈薩克民間藝人到學校來開展舉辦形式多樣的哈薩克民族系列的音樂會及相關活動,讓哈薩克民間藝人可以定期來講述哈薩克民歌中的演唱技巧,真正的讓學生了解、觀看哈薩克族音樂的表演。開展各種興趣小組,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會哈薩克族民歌和文化的魅力,加深學生對哈薩克族民歌的了解和對哈薩克族文化的理解。
(三)開發哈薩克族音樂校本課程
將資源進行分類整合,編寫目前適用于學生實際情況的哈薩克族音樂系列的校本課程,確保資源引入規范并落到實處。校本課程開發既可以選擇哈薩克族民間音樂的一種類型,也可以進行綜合開發,例如:冬不拉彈唱、哈薩克族民歌或哈薩克族民間音樂欣賞,具體開發選擇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和老師的特長。
四、結語
資源的引用需要長期不斷的積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學習并且了解哈薩克族音樂,找到有效的途徑,把哈薩克族音樂納入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范疇,必須持續的建設與開發音樂資源。需要說明的一點,在開發引入資源中沒有地域限制,也不受民族限制,中小學生無論是哪個民族都能學習到哈薩克族豐富的音樂資源,當然哈薩克族聚居地、州更具便利條件。教師、課程開發者應把搜集的哈薩克族音樂進行篩選、梳理、整合,按照課標中規定中小學音樂學習的內容,對音樂資源進行再篩選、重組,部分資源進行簡化、轉變,形成哈薩克民族資源庫,進行資源共享,實現共享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