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潔
摘 要: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發展的有力見證。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以及文化價值,體現出獨特的想象力、創造力、生命力,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延續,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是民族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展示,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見證。保護文化遺產,能幫助各族人民汲取民族精神養分,同時也是進行科學文化教育的歷史根基。
關鍵詞: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文化遺產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及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等。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國世界遺產已達52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我國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里排名第二,僅次于意大利的53項。我國于2004年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目前有38項非遺名錄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文化遺產分為文物、建筑群、遺址三類。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又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不管怎樣分類,人類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就是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它包括了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文化遺產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反映了歷史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及其發展,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見證。通過對文化遺產的研究探索,我們可以窺見人類自誕生以來的生活面貌。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是人類過去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循環的特點。
首先,保護文化遺產,可以使祖先創造的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地保存下來。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發展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無一不體現著人類活動的軌跡。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尊重,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尊重。
其次,保護文化遺產,既體現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又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遺產是祖先留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我們五千年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也有部分文化遺產因為自然、人為等原因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完全消失,因此,保護好文化遺產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對子孫后代負責的表現。這些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燦爛悠久文化的沉淀和積累。因此,保護好文化遺產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需要我們世世代代的人共同努力。
最后,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加以合理的資源開發,有利于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護好文化遺產,還能夠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們不僅要保護好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同時還應該在當今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不斷挖掘其新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文化,讓世界更加認同中國的文化。
二、中國園林博物館保護文化遺產的相關舉措
(一)博物館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實現博物館文化理念和價值的必然追求
博物館作為承載人類社會發展見證物的機構,其展現的內容表現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和歷史演變的過程。另一方面,積極參與保護文化遺產也充分體現出博物館的社會職能。因此,博物館肩負著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我國各個地區分布著很多處自然文化遺產,還有千余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種類數量繁多,地域性特征顯著,再加上公眾對其了解的途徑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導致公眾對很多非遺項目的了解和認識少之又少。因此,博物館作為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的公共機構及場所,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展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提供平臺,讓公眾通過博物館這個渠道對其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也有機會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它們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
(二)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展覽
中國園林博物館自2013年建成對公眾開放以來,至今雖然開館運營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年多,但一直致力于從多角度多層面普及傳播中國古典園林知識,同時也在不斷舉辦與園林文化、園林歷史等有關的展覽,希望通過展覽的方式讓公眾從不同的層面以獨特的角度對園林有全面系統的認知。在舉辦過的眾多展覽中,其中有六項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展覽,它們分別為插花藝術展、中國盆景文化精品展、布上青花——南通藍印花布藝術展、曹氏風箏技藝展、 山西剪紙精品展以及天津泥人張傳人逯彤彩塑藝術展。這些展覽展出了不同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其歷史起源、發展傳承脈絡、制作工藝流程、當今發展情況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此外,在展覽現場還設置了觀眾互動體驗展區,觀眾在參觀時不僅可以從視覺、聽覺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親手體驗并參與其中。此外,非遺傳承人還在現場演示了制作工藝流程、關鍵制作環節等,讓觀眾在參觀的同時,體會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工藝,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博大精深的奧妙,近距離地體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這些展覽獲得了很好的展覽效果,觀眾反響熱烈。
另外,我館每項非遺展覽所展出的展品,都是我館與參展單位多次溝通反復協商所精挑細選出來的,都是具有代表性并能突出體現出非遺藝術性、價值性和工藝特點的作品。由于我們舉辦的這六項非遺展覽大多屬于傳統技藝類別,比如剪紙、南通藍印花布等,因此,手工工藝技巧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其中很多展品的紋樣圖案除了構思巧妙、設計精美之外,大多還蘊涵著吉祥、平安、喜慶的寓意,表達了百姓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
(三)通過展覽提高觀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意識
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除了向觀眾展示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知識外,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國的非遺項目種類多、數量大,有些技藝傳授方式單一、保護措施不力、地方保護意識淡薄等原因,導致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甚至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所以,我們策展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通過博物館這個為公眾服務的平臺,充分發揮其宣傳教育的社會功能,讓更多的人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所了解,增強提高每個人保護的觀念意識,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保護弘揚傳承下去,這也是博物館作為社會服務機構肩負著的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三、保護文化遺產的相關措施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持續發展,與各國的文化交流融合逐漸增多,來我國的外國游客數量逐年攀升,而文化遺產又是外國游客參觀游覽中備受青睞的部分,因此,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在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新技術新手段不斷涌現,一些新技術的發明應用也解決了很多文物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難題。例如,綜合運用現代分析和探測技術以及綜合數據分析能力,可以對文化遺產的存在狀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可以針對其損壞程度提出科學化的修復措施,建立文物保護效果的評價體系,還可以對文物存在的自然環境進行檢測和分析,提前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和防護手段最大程度地減輕自然環境對文化遺產的損害,這些都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另外,在數字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還可以實現數據信息資源共享,跨地區跨國的綜合平臺能夠更好地為文保人員提供最前沿的技術信息,更好地服務于文物保護工作。
(二) 采取多種保護手段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是如此。無論是有形或者無形的文化遺產,制定一套完善健全的保護制度是很有必要的。有了制度保護工作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需要我們在保護的過程中把無形的遺產轉為有形的形式,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工作,通過收集分類整理資料,運用數字化的多媒體手段,詳細真實系統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情況,并予以妥善保存。另外,我們還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特點靈活掌握保護手段,盡可能地避免靜止、僵化的方式去保護。除了保護遺產本身,還應注意保護創造整體性的社會環境,只有從保護方式和保護生態兩方面共同下功夫,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得以延續和發展。
(三)加強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在國家大力發展“一帶一路”的背景下,著重強調國家地區之間加強合作交流的精神,謀求共同發展。這種溝通交流不僅僅存在于國家之間,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間都需要充分的交流合作,互相取長補短,達到優勢互補。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是各國都要共同面臨的問題,各個國家保護的措施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交流合作,分享最新的保護技術、保護成果,進行定期的經驗交流,對于保護文物遺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環節。
四、結語
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它記錄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承載著人類文明的輝煌歷史。保護好文化遺產,在我國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對我國文化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也有著重要意義。它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人肩負的歷史使命,更是子孫后代需要世代做好的一項事業。保護好我國的文化遺產,需要腳踏實地的做好管理保護工作,讓文化遺產不斷發揮著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宇.現代性與文化遺產保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2]蔡琴.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原則[J].中國博物館,2008(3).
[3]金露,劉俊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博物館[J].寧波大學學報,2015(28).
[4]張長壽.淺談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中外交流,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