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瑞東
摘 要:近年來,廣州市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發展態勢呈逐年上升趨勢,同時也應看到,由于產業支持力度不夠、創新能力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等原因,廣州市文化產業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文章分析了廣州市文化產業體系發展現狀,并探討建設和完善廣州市文化產業體系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文化產業體系 文化市場主體實力 文化產業創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撐。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努力實現年均增長12%,穩步提升文化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到2035年,文化產業成為全市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建成國際性文化產業樞紐城市。
一、廣州市文化產業體系發展的現狀
近幾年來,廣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呈現總體上升趨勢,2018年,廣州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261.43億元,其中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約4146.42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880.07元。數據顯示,文化消費已進入快車道。文化產業重點項目聚集,花都文化旅游城項目、中國動漫集團華南基地、奧飛動漫谷、萬達體育新城、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中心、中國電信創新孵化(南方)基地、廣州文化金融服務及文化藝術聚集中心燈等文化產業,項目特色和規模效應明顯。全市共有荔灣創意產業集聚區、TIT紡織服裝創意園等文化產業園區38個,年產值約200億元。文化企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擁有中國動畫第一品牌、中國漫畫第一品牌、中國動漫第一獎。廣州市共有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等四大品牌入選動漫十大中國品牌。全國動畫企業前25強中廣州有8家企業入選,位居全國城市之首。2016年《廣州日報》的品牌價值達到268.36億元,繼續穩居中國報業品牌第二名,已連續13年在“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上名列中國報業前三位、華南地區首位。
二、廣州市文化產業體系發展面臨的問題
隨著廣州提出“三中心一體系”“三大戰略樞紐”發展戰略以來,廣州產業轉型能力急速提升,在政策背景和發展環境影響下,廣州市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迅猛,同時也應看到,由于產業支持力度不夠、創新能力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等原因,廣州文化產業發展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文化產業扶持力度有待加強,融資渠道亟須拓展
目前,廣州市文化企業發展主要依賴自身的積累,雖然有政策支持,但由于缺乏融資渠道,一些中小文化企業發展緩慢。文化產業扶持資金投入不足。廣州每年用于動漫產業投入的只有3千萬,杭州用于動漫產業投入的資金每年4億多,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5億元,廣州在文化產業扶持力度方面與其他城市相差太大。
(二)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布局不均衡
廣州市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很不均衡,從增加的絕對值看,天河區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廣州市有5個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文化產業成這些區域的支柱產業。天河區、越秀區、海珠區由于區位優勢,吸引了很多動漫網游、互聯網文化、會展業等新興行業的企業集聚發展,帶動這些區域文化產業總體發展較快。其他區的文化產業企業分布散、規模小、實力弱,業務重合的現象比較普遍,未構建起相互之間的產業鏈。
(三)文化市場主體實力有待提升
廣州市文化產業經營單位多、規模偏小、資產少,缺少收入超百億的龍頭企業,市場競爭和抗風險能力低。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和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行業,企業平均從業人數不足10人。演藝產業發展遭遇瓶頸,藝術表演團體機構數量和從業人數數量總體呈減少趨勢,演出場次、觀眾人次減少導致演出收入逐年減少。
(四)文化消費能力仍顯不足
2018年,廣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3281.41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1482元,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服務支出比重僅為11%,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潛力還遠未得到釋放。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廣州歷史文化資源、創新文化資源和旅游文化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合不夠,嶺南文化自身特色以及在全國文化發展格局中的位置不夠突出。
(五)對外文化貿易和自主創新能力不高
廣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創新能力稍顯不足。大部分文化產業企業還在發展階段,文化產業跨領域、跨地區協作缺乏互動和融合,特別針對互聯網+文化產業的融合還有待提高。文化產品輸出仍以有形商品為主,文化服務貿易領域不僅規模小,而且內容輸出上存在較大的逆差,加工貿易占據主導地位,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六)文化產業中高端人才短缺
廣州市文化產業興起已經有十多年了,但理論研究沒有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文化產業和高校合作機制沒有建立。勵豐公司在調研中提出,公司亟需大量既懂創意和技術又懂營銷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文化產業目前面臨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管理不善等問題,必須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機制,迫切需要既懂文化又懂經營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三、加快發展廣州市文化產業體系的對策
廣州市文化產業雖然面臨著專項扶持力度有待加強、融資渠道有待拓寬、機構布局還需優化、中高端人才短缺等問題,但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廣州市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創新驅動、推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
(一)完善文化產業尤其是金融+文化產業扶持政策
勵豐公司“文化+科技+金融”創新,提供專業化的PPP全鏈條服務模式,為更大的市場提供服務的發展經驗表明,沒有金融支撐,文化企業難以開拓更大的市場。因此,面對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政府應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投融資體系,研究成立文化投資集團,拓寬社會資本投資領域,鼓勵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參與重大文化項目和設施建設。創新融資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產品供給力度,創新開展文化產業融資租賃、文化保險等金融業務,進一步擴大文化企業上市融資的規模,為文化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支持。近期廣州市出臺的關于推進文化和金融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并設立了規模100億元人民幣廣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幫助企業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值得稱贊。
(二)優化文化產業發展布局
勵豐公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銷售音箱為主的產品時代,發展到樣板工程+品牌營銷的工程時代,再到今天的整合創意+工程總包的創新時代,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這說明文化企業應走特色化、差異化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優化好文化產業發展布局,減少同質化競爭。因此建議天河區以廣州圖書館、廣州歌劇院為輻射中心,建立以文化沙龍、高端論壇、休閑度假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業園。番禺區以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為龍頭,形成以長隆夜間動物世界、長隆水上樂園等一系列主題旅游的旅游度假區。增城區、花都區和從化區應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充分挖掘何仙姑、湛若水等特色文化資源,支持規劃建設一批文化特點鮮明、文化產業突出的文化特色鎮、特色鄉村。
(三)發展壯大文化市場主體
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形成廣闊的文化發展局面。充分發揮勵豐公司、粵傳媒等企業在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強大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發揮廣州動漫產業優勢,建設國家級動漫產業園區,提升文化產業園區的引領示范作用。出臺相關政策嚴厲打擊盜版侵權現象,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為企業壯大提供發展環境。
(四)鼓勵文化企業創新
勵豐公司從代理國外品牌,突破到自主研發、自創品牌。自主研發打造高端數字音頻系統,從為大劇院做集成,突破到國民經濟更廣泛的領域,從專業的客戶市場進入容量更大的行業用戶市場,說明創新是文化企業的驅動力。因此,應鼓勵文化企業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推動著文化企業的發展。應推進文化產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結構,提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質量,提高文化企業的競爭力。積極引導文化產品創新生產,鼓勵發掘傳統優秀文化、嶺南特色文化,推出符合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鼓勵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和社會力量深度合作,創作具有嶺南特色的優秀文化創意產品。
(五)加快對外文化貿易發展
發揮廣州動漫產業優勢,加強動漫產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品、服務和文化企業走出去步伐,提升廣州市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鼓勵企業在境外開展文化產業投資,提高廣州文化品牌內涵,突出“廣州制造”和“嶺南文化”理念。拓寬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走出渠道,鼓勵文化企業參加國際重要文化活動、展會等文化宣傳,提升廣州市文化產業的國際化水平。
(六)強化人才培養和扶持
勵豐公司在發展比較迅猛的階段,仍亟需各類復合型人才,說明人才貫穿文化企業發展的各階段。因此,應以產業發展為指引,以高端內容創作、創意設計、數字文化等人才為重點,加大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扶持力度,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完善廣州人才支持政策,鼓勵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引進既懂創意和技術又懂營銷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推動文化產業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鼓勵廣州的高等學校、教育機構開設文化產業專業和課程,充分發揮高校、文化企業、文化園區等各自優勢,推進產學研用合作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邢照華.廣州文化創意產業[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2]曾德雄,李燕,彭穎.廣州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效及問題研究[J].城市觀察,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