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媛



摘 要:本文以《簪花仕女圖》中的服裝紋飾獨特藝術風格為基礎,解讀《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服飾圖案紋樣,并以楚燕的“楚和聽香”系列設計作品為例,分析傳統繪畫藝術在當代服飾紋樣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簪花仕女圖 紋飾 圖案 當代服飾 楚燕
一、《簪花仕女圖》中的服飾語言
《簪花仕女圖》的作者為周仿,此人在中國人物畫繪畫上水平極高,在藝術技巧和概括能力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他的畫面表現力很強,通過他的藝術作品我們能夠真實地感受唐代的生活風貌,這也使他的作品從歷史角度和藝術角度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簪花仕女圖》作品中(如圖1),畫者通過準確的人物造型、以神寫形的情感表達,對衣紋的用筆豐潤,服裝配飾的細致刻畫,充分展示了繪畫技藝和繪畫色彩的同時,渲染出服裝的質感和絢麗的紋飾。
《簪花仕女圖》的服飾紋樣極為豐富,表現力極強,從服裝到配飾都精細地呈現出唐代女性審美及服飾風格特點。
二、《簪花仕女圖》圖案樣式解讀
在《簪花仕女圖》中,圖案使用上最為頻繁的紋樣就是團花紋樣。唐代服飾中的圖案紋樣內容豐富、樣式多彩、精巧美觀,團花紋樣的形成,一方面是聯珠紋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對民族傳統紋樣的繼承和創新。唐代人對外來聯珠紋的態度是模仿創造,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為后代所沿用的團花紋樣。唐代的團花紋樣的發展過程先是聯珠團花紋,后出現花卉植物團花紋,最終出現了動物團花紋。唐代團花紋的題材和結構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及對“圓”的追求,充分體現出唐代人乃至中華文明的精神所在,旋轉式的圖樣和對稱的構成形式也體現了對大自然生命的一種圓滿,對生生不息精神的表達。團花紋樣作為一種傳統紋樣,在唐代發揚流行,繼而傳承下來,在以后的各個朝代都在被使用,現如今,在裝飾領域中的民族風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在國家“一帶一路”精神傳播發展的今天,利用民族傳統視覺元素來進行現代設計已然成為一種時尚。在當代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團花紋樣的蹤影,團花紋的設計形式及表現方法依然在現代設計作品中得以廣泛運用。
三、《簪花仕女圖》服裝紋飾在楚燕服飾設計作品中的運用
在《簪花仕女圖》中每位仕女都以不同的服飾特點出現,每件服飾的圖案也各具特色,在楚燕的2016年“楚和聽香”系列設計作品中(如圖2),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簪花仕女圖》中仕女服飾圖案被潛移默化地自如運用。
(一)寶相紋樣在“楚和聽香”中的運用
在楚燕的設計作品中主要呈現的是以寶相紋為基礎的團花造型紋樣,再搭配不同的幾何紋樣,疏密有致的搭配呈現出圓滿華麗的設計效果和文化內涵。而且寶相紋是中國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圖案,它是由忍冬紋、蓮花紋、卷草紋變體演變而成,由簡入繁,也融入了佛教蓮花造型的特點,在唐代的服飾文化中運用極為突出。隨著中國風設計在世界的盛行,唐寶相花紋樣也成為眾多設計師首選的設計元素。
(二)幾何紋樣在“楚和聽香”中的運用
在《簪花仕女圖》中,除了寶相紋的團花造型紋樣使用之外,還有各種幾何紋樣的體現(如圖3),白色的菱形的組合圖案的連續排列,簡約而精致。這種幾何紋樣搭配團花造型的服飾紋樣形式在楚燕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如圖4)。
(三)披帛紋樣在“楚和聽香”中的運用
在《簪花仕女圖》的人物造型中,有唐代典型的服飾特點——披帛,圖中展示的簪花仕女形象中有仙鶴圖案披帛、紅綠黑連草紋的深褐色披帛、云鳳紋樣紫褐披帛、藍白卷草紋樣披帛,這些披帛都可以反映出唐代披帛穿著極為廣泛。在楚燕的作品中雖然沒有披帛的出現,但用腰帶代替了披帛,在腰帶的設計中,她只采用了簡單且少量的團花紋樣,除此之外,在腰帶設計上她去掉了裝飾性紋樣,只采用披帛類似的色調的純色加以條紋肌理,很好地詮釋出唐代仕女披帛的效果(如圖5)。這是這個系列作品的一個亮點所在,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用當代的服飾語言詮釋了傳統的服飾精神和內涵魅力。
將楚燕作品的紋樣運用和《簪花仕女圖》的紋樣進行對比,筆者發現《簪花仕女圖》紋樣是通過紋樣的形狀及豐富艷麗的色彩來突出唐代仕女畫中絲綢輕、薄、透的細膩質感,以表現唐代仕女的大氣與溫柔。而楚燕的設計作品在紋樣色彩運用上使用的是與服裝底色相同色調的紋樣顏色,設計作品是通過鮮亮的服裝底色加上配合同色系的紋飾圖案,給我們呈現了與簪花仕女紋樣中不同的符合當代精神的視覺體驗。
四、結論
當代繪畫藝術和服裝藝術在獨特環境下的融會貫通,使得當代服飾已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展示民族個性的重要載體。中國繪畫是中國最為獨特的藝術門類之一,在各個設計領域吸引著眾多國內外設計的視線。首先,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紋樣作為當代服飾語言,不但可以保留具有鮮明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為當代設計提供眾多創意點。其次,中國傳統繪畫特有的用二維空間平涂以表達三維空間感的裝飾性語言,對當代設計領域的發展有很高的借鑒意義及價值。最后,當代服飾紋樣設計應該是建立在借鑒與創新結合的基礎上,而不是簡單地復制、挪動,應是與傳統文化內心的交流與傳承。
參考文獻
[1]華梅.中國服裝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