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羅布泊考古發現的玉斧

2019-01-03 02:03:13牛耕
絲路視野 2019年4期

牛耕

摘 要:羅布泊西部是塔里木河與孔雀河的尾閭,是河水的入湖口。這里地勢平緩,土地肥沃,河汊縱橫,星海棋布。一兩千年以前,曾是林木蔥蘢、水草豐茂的重要綠洲。位于羅布泊西部的樓蘭故城曾經是“絲綢之路”的咽喉和門戶。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自漢武帝起,漢王朝一直重視對這里的經營。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后,從玉門、陽關建亭障至羅布泊,保障了道路的暢通和行旅的安全。同時派遣軍隊屯墾戍邊。修水利墾荒田,儲糧草供軍需,并參與征戰,懲治叛逆。直至魏晉時期,西域的最高長官——西域長史還駐扎在此,以統轄西域的政治和軍事。但是約在四世紀中葉,樓蘭這塊富饒的綠洲逐漸淪為廢墟。

關鍵詞:羅布泊 遺址采集 玉斧型制 認識

19世紀末開始,先后有俄國、瑞典、英國、美國、日本等國“探險家”來這里“探險”考察,在一些古遺址內掘走大量珍貴文物。1900年3月,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考察時,意外地發現了樓蘭城遺址,并于翌年春再次到樓蘭城進行發掘,之后公布了一些資料和消息。1931年4月,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克服重重困難來到此地,發現了著名的土垠(居盧倉)遺址及一批漢簡,進一步揭開了風沙掩埋的歷史。同年春,另一位中國學者陳宗器也到羅布泊進行調查。他們一行從敦煌玉門關出發,調查了直至羅布泊的樓蘭古道和古遺址。1934年4月,黃文弼、陳宗器等再次到羅布泊考察。1979~1980年,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曾三次組隊到樓蘭古城和孔雀河沿岸調查發掘。這是新中國專業考古工作者開始涉足羅布泊,取得了一批重要資料,提出了一些新見解。以后文物工作者又數次進行調查,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一、調查情況

從手頭現有的資料,我們知道前人在羅布泊地區采集玉斧的大致情況是:斯坦因采集品里有玉斧1件、碧玉葉58件,碧玉片33件、碧玉塊4件、碧玉核3件、碧玉箭鏃1件。貝格曼的《新疆考古記》,介紹斯文赫定、陳宗器、霍涅爾等,在羅布泊采集的玉(石)斧共計11件,但是他說其質地大多是角巖。黃文弼的《羅布淖爾考古記》里,計有玉斧2件,玉刀2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羅布泊地區采集到一批玉斧,但由于資料未完全公布,其數量暫時尚不清楚。

巴州博物館于1988~2006年在羅布泊周緣一帶,即樓蘭(LA)故城、LK古城、羅布泊西岸和小河墓地附近在歷年調查中采集到不少玉斧,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羅布泊地區乃至新疆采集玉斧數量最多的一次。這批玉斧,2002年經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伯達先生鑒定認為:迄今所見新疆史前玉斧均采自于樓蘭故城遺址周邊,為無孔玉斧,從其采集地點及其玉質觀察,均為昆侖山東端及阿爾金山河流或戈壁灘下的仔料。采集時已不能看出其層位關系,僅從器形判斷可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之物,大約距今4000年上下,說明此地原始人群已從河灘或戈壁灘上尋找到堅韌耐用的玉材以制造斧頭用于生產,尚不具備裝飾或祭祀的功能。

二、遺跡概況

1988~2006年共采集玉器64件,其中玉斧57件,玉鏃5件,玉刀1件,玉璧1件。其中1997~2006年采集的玉斧為新發現采集點,共62個,采集標本種類、數量也較多,其地理位置較為明確,均為 GPS定點。

(一)玉斧2件

1988年若羌縣樓蘭故城采集。地理坐標:東經89°54′49.36″、北緯40°30′54.98″,海拔約796米。玉斧(1988LAC︰5),略呈三角形,基本完整。色泛黃,刃部有使用痕跡。玉質較雜。高5.3寬5厚1.7厘米(圖1-1);玉斧(1988LAC︰1),梯形,微殘,淺棕色,通體磨制。刃部有使用的痕跡。表皮局部剝落。高7.4厘米,寬3.8厘米,厚1.4厘米(圖1-2)。

(二)玉斧(1994QMC︰1)1件

1994年且末縣西北沙漠采集。梯形,完整。淡綠色,通體磨制而成。刃部規整鋒利,兩側似存原玉璞的玉花和糖色。高7.7厘米,寬5.1厘米,厚2厘米(圖1-3)。

(三)玉斧(2002LXC2︰147)1件

2002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2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約27.5公里。地理坐標:(E89°39′20″,N40°34′56″),海拔約790米,東南距62號點約2公里。此處地勢平坦,近處有一條干河床呈東西走向。河岸旁多紅柳沙包,有洼地、流沙堆積,時而裸露出沉積土地,東面洼地有一些枯死的胡楊。周圍紅柳沙包隨處可見。在約2公里范圍內采集有:石核、石葉、石箭鏃、銅箭鏃、敲砸器、銅鏡殘片、玉斧等。主要集中在河的兩岸及洼地。1997年首次調查,2002年又到此做了調查。

玉斧,梯形,基本完整,柄微殘。淺灰色,雙面磨制,直刃,刃鋒利。高4.7厘米,寬4.1厘米,厚1.1厘米(圖2-1)。

(四)玉斧(1997LXC4︰1)1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4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北約7.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38′34″,北緯40°36′28″,海拔約800米。北距孔雀河古河道約3公里,東南距5號遺跡地點約5公里。遺跡地點在一臺地,呈東西向,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為流沙遮掩,蘆葦叢生,西面有枯死的胡楊。遺跡為一原木搭建的房屋建筑,位于臺地的東部。此外,臺地的南北兩側是東西走向的干河道,四周是雅丹地貌。

原木搭建的房屋建筑已坍塌,坐北朝南,為樹枝籬笆墻,寬約3米,進深約2.5米。在其東南1.5米處的臺地下面,散見5塊胡楊木板,均系人為加工而成。木板已變形,長2.5米,寬0.25米,厚0.05米。木板之間以榫卯結構相連,用途不明。在遺跡地點周邊采集有玉斧、鐵錛、石磨盤、夾砂紅陶片等。

玉斧,長條形,刃部稍殘。深綠色,有瑕疵。高5.3厘米,寬2.9厘米,厚1.1厘米(圖2-2)。

(五)玉斧(1997LXC8︰9)1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8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東北約14.2公里。地理坐標:東經90°01′02″,北緯40°36′52″,海拔約801米。北距孔雀河古河道約2.5公里,東距LE古城約10公里。有紅柳包及鹽堿灘,低洼處有蘆葦殘根,偶見成活的紅柳。遺物散見于土堆及低洼處,在約1.5公里范圍內采集有銅箭鏃、玉斧、銅簪、石核、石箭鏃等。

玉斧,長條形,基本完整。深綠色,刃部鋒利,玉質較雜。高6.2厘米,寬3.4厘米,厚1.25厘米(圖2-3)。

(六)玉斧(1997LXC11︰14)1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11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東約7.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90°01′06″,北緯40°29′01″,海拔約801米。南距12點約2.5公里,西距41號點約2.5公里。風蝕土堆地貌,北臨干河床,東面為鹽堿灘地形,地勢低于西面。遺物散見于土堆或土堆之間的沙灘里。在約1公里范圍內采集有石葉、礪石、石核、玉斧、玉璧、銅刀等。

玉斧,基本完整。淺綠色,上窄下寬,玉質較雜。高5.8厘米,寬3.4厘米,厚1.6厘米(圖2-4)。

(七)玉斧 4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12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東南約8.2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90°01′32″,北緯40°27′39″。海拔約784米。西距42號點約4公里。風蝕土堆地貌,北面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干河床,東面是較為平坦的鹽堿地。在約1.5公里范圍內采集有石葉,礪石、石核、玉斧、玉箭鏃、銅箭鏃、石箭鏃等。2002年又到此調查,共采集玉斧4件。

玉斧(1997LXC12︰35),長三角形,基本完整。淺綠色,柄部呈尖狀。刃部鋒利,玉質較雜。高9.7厘米,寬5.4厘米,厚1.6厘米(圖3-1);玉斧(1997LXC12︰36),梯形,刃部一角殘缺,泛灰色,僅刃部磨制,有使用痕跡。玉質較雜。高11.2厘米,寬6.1厘米,厚1.9厘米(圖3-2);玉斧(2002LXC12︰107),矩形,完整。天藍色,仔玉,兩側和刃部磨制。加工精細,刃部鋒利,有使用痕跡。高8.9厘米,寬6.2厘米,厚2.2厘米(圖3-3);玉斧(1997LXC12︰34),長方形,刃部殘。淺綠色,雙面磨制。高7.9厘米,寬5.7厘米,厚2厘米(圖三3-4)。

(八)玉斧(1997LXC14︰12)1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14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東南約11.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90°02′06″,北緯40°23′07″,海拔約799米。西南距15號點約5公里。風蝕土堆地貌,紅柳土包此起彼伏,干枯的胡楊倒伏在地上,東南為較為平坦的鹽堿地,已臨近羅布泊岸邊,在方圓約500米范圍內采集有銅飾、石核、石葉、玉斧、石箭鏃、銅箭鏃、刮削器等。

玉斧,三角形,柄殘。淺綠色,有使用的痕跡。高4.2厘米,寬2.8厘米,厚0.7厘米(圖3-5)。

(九)玉斧(1997LXC15︰12)1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15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東南約12.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59′22″,北緯40°20′44″,海拔約802米。西南距16號點約4公里,西北距44號點約4公里。風蝕洼地,周圍皆為風蝕土堆,干枯的胡楊倒伏于地,紅柳土包此起彼伏,東南為較為平坦的鹽堿地,已臨近羅布泊岸邊。在方圓約300米范圍內采集有銅飾、石核、石葉,玉斧、石箭鏃、銅鏡殘片等。

玉斧,三角形,基本完整。淺綠色,直刃,上部稍圓。玉質較雜。高5.9厘米,寬5.6厘米,厚1.1厘米(圖3-6)。

(十)玉斧 4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16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南約16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55′37″,北緯40°21′12″,海拔約802米。西北距45號點約4公里,風蝕土堆地貌,東面干河道內流沙沉積,螺殼較多。遺物散見于臺地之上或風蝕溝內,在約1.5公里范圍內采集有銅飾、石核、石葉、玉斧、石箭鏃、銅紡輪、敲砸器、銅耳環、銅鏡殘片等。1998年又到此做了調查,共采集玉斧4件。

玉斧(1997LXC16︰5),長條形,上部稍殘,色微黑,玉質較雜。高5厘米,寬2.4厘米,厚0.8厘米(圖4-1)。玉斧(1997LXC16︰1),梯形,稍殘。色泛黃,玉質較雜。高5.3厘米,寬3.9厘米,厚1.4厘米(圖4-2);玉斧(1997LXC16︰2),長條形,泛黃,玉質較雜。下端殘。高6.3厘米,寬3.5厘米,厚1.3厘米(圖4-3);玉斧(1997LXC16︰3),刃部一側稍殘,淺綠色,基本呈方形,有使用的痕跡。高3.5厘米,寬3.1厘米,厚0.9厘米(圖4-4)。

(十一)玉斧(1997LXC18︰1)1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18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東南3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90°09′21″,北緯40°13′32″,海拔約784米。湖邊鹽堿地,地勢較為平坦。采集玉斧一件。

玉斧,稍殘。淺綠色,上窄下寬,弧刃。高6.9厘米,寬4厘米,厚1.8厘米(圖5-1)。

(十二)玉斧3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20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南約12.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47′53″,北緯40°28′01″,海拔約803米。西距26號點約4公里,北距53號點約6公里。此處為一干河道,呈東西走向,深約3米,寬約8米,河道地面流沙沉積,伴有鹽堿地。在沿河道及岸邊約1公里范圍內采集有石葉、玉斧、銅弩機、石核、石箭鏃、敲砸器、銅箭鏃等。1998年、2006年又到此做了調查,共采集玉斧4件。

玉斧(1997LXC20︰4),長條形,基本完整。泛黃色,磨制。玉質較雜。高3.8厘米,寬2.1厘米,厚1.1厘米(圖5-2);玉斧(2006LXC20︰22),梯形,基本完整。淺綠色,通體磨制,有使用的痕跡。玉質較雜。高7.6厘米,寬5.2厘米,厚1.3厘米(圖5-3);玉斧(2006LXC20︰23),長方形,刃部殘。淺綠色,通體磨制,有使用的痕跡,局部有瑕疵。高6.1厘米,寬3.8厘米,厚1.6厘米(圖5-4)。

(十三)玉斧(1997LXC21︰4)1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21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南約10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53′35″,北緯40°25′08″,海拔約804米。南距45號點約4公里,西南距48號點約6公里。北臨干河道,兩岸枯死的胡楊有的倒伏在地上,有的立于土中,遺物散見河道或岸邊。在1.5公里范圍內采集有玉箭鏃、石箭鏃、石核、石片石器、石葉、銅箭鏃、紅陶罐等。

玉斧,長條形,上端殘。泛黃,玉質較雜。高3.4厘米,寬2.1厘米,厚1.1厘米(圖5-5)。

(十四)玉斧3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23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南約17.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48′21″,北緯40°18′44″,海拔約802米。西北距24號點約4公里,東北距22號文物采集點約6公里。遺物采集處地勢與四周相比略低,面積約300平方米。其間低矮的土堆較為堅硬,遺物大多裸露在地面,陶片較多。采集有石核、石葉、玉斧、礪石、彩陶片、駱駝紋銅飾件、銅鏡殘片、銅刀、陶紡輪。其中彩陶片、駱駝紋銅飾件半埋于風蝕土堆之中,共采集玉斧3件。

玉斧(1997LXC23︰2),長條形,刃部稍殘。色微泛黃,有使用痕跡。高3.5厘米,寬2.2厘米,厚0.5厘米(圖6-1);玉斧(1997LXC23︰1),上窄下寬,稍殘。深綠色,僅刃部磨光。有使用痕跡。高9.5厘米,寬5.7厘米,厚1.4厘米(圖6-2);玉斧(1997LXC23︰3),三角形,刃殘,表皮剝落,深褐色。有使用痕跡。高5.6厘米,寬4.35厘米,厚1厘米。(圖6-3)。

(十五)玉斧2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25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南約14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46′04″、北緯40°22′44″,海拔約806米。北距54號點約4公里,東距48號點約4公里。東北兩面臨干涸的小河溝,西面有紅柳包,地勢較為平坦,有流沙,沿岸有枯死的胡楊,遺物多在堿灘地上,在1公里范圍內采集有石球、陶紡輪、石葉、玉斧、銅箭鏃、石棒、玻璃珠等。灘地上多見夾砂紅、灰陶片和紅燒土、硫化物等估計是一處制陶遺址,共采集玉斧2件。

玉斧(1997LXC25︰8),三角形,基本完整。色微泛黃,通體磨制。高3.8厘米,寬2.4厘米,厚1.2厘米(圖6-4);玉斧(1997LXC25︰9),長方形,柄殘。墨綠色,僅刃部磨制。玉質較雜。高8.3厘米,寬5厘米,厚1.5厘米(圖6-5)。

(十六)玉斧(1997LXC31︰2)1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31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南約26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40′16″、北緯40°22′33″,海拔約806米,南距32號點約4公里,東北距56號點約4公里。此處為一風蝕洼地,周圍有高大的沙丘和沙梁,無植被,在約1公里的范圍內采集有玉斧、坩堝、石核、石葉等。

玉斧,梯形,稍殘。深綠色,通體磨制,弧刃,有使用痕跡。高4.9厘米,寬3.8厘米,厚1.5厘米(圖7-1)。

(十七)玉斧2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35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南約40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48′27″,北緯40°06′29″,海拔約788米。西距LK古城約12公里。東、南面為鹽堿地,堿殼堅硬,西、北面為風蝕土堆,有干枯的胡楊及紅柳,在約1.5公里的范圍內采集有石葉、敲砸器、石斧、玉斧、銅斧、銅箭鏃、“五銖”銅錢等,共采集玉斧2件。

玉斧(1997LXC35︰11),長條形,基本完整。淡綠色,表皮崩落,有使用的痕跡。玉質較雜。高8.3厘米,寬4.3厘米,厚1.35厘米(圖7-2);玉斧(1997LXC35︰8),三角形,基本完整。深黑色,直刃,刃鋒利,有使用的痕跡。高6.9厘米,寬4.6厘米,厚1.6厘米(圖7-3)。

(十八)玉斧(1997LXC37︰9)1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37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南約70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13′04″,北緯40°12′09″,海拔約843米。周圍有大沙丘蜿蜒起伏,無植被,遺物散見于沙丘之間的平地上,在約1公里范圍內采集有敲砸器、石球、石核、玉箭鏃、玉斧、礪石、石葉等。

玉斧,尖柄,基本完整。深綠色,弧刃,刃部鋒利,玉質較雜。高10.4厘米,寬5.8厘米,厚1.7厘米(圖7-4)。

(十九)玉斧2件

1998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19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南約6.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51′23″,北緯40°29′08″,海拔約801米。西南距20號點約7公里。地勢平坦,四周為風蝕土堆,干枯的胡楊倒伏在地上,多被流沙所埋,東側有枯死的胡楊林,在約500米的范圍內采集有石葉、石核、銅箭鏃、五銖錢、三足銅釜、玉斧、石箭鏃等。1998年、2006年又到此做了調查,共采集玉斧2件。

玉斧(1998LXC19︰10),長方形,柄、刃部殘。淺綠色。高5.7厘米,寬4.5厘米,厚1.5厘米(圖8-1);玉斧(1998LXC19︰11),楔形,柄殘。淺綠色,弧刃,刃部鋒利,玉質較雜。高17.3厘米,寬5.7厘米,厚2.6厘米(圖8-2)。

(二十)玉斧(1998LXC39︰7)1件

1998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39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東北約3.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55′22″,北緯40°32′24″,海拔約788米。北約1公里有一條古河道,呈東西走向,風蝕土堆環繞四周。此處為佛塔建筑遺址,佛塔殘高約6米,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為塔基,似呈正方形。塔身是土塊壘砌的圓形建筑,殘高約1.6米,直徑約2.5米,中心有一根直徑0.32米的木柱,有火燒的痕跡,木柱周圍有3根用蘆葦捆扎的圓木樁,高0.35米,直徑0.1米,塔身西南兩面殘存有土塊壘砌的墻,殘高1.58米,寬0.5米,墻內壁有厚0.3米草泥層,僅能看出黃、紅、黑三種顏色,似為壁畫,但已看不出原貌。南墻有門框,在西墻與南墻相交處有一土臺,高0.2米,土臺上立一木樁,高2.2米,用意不明。在佛塔地面周圍采集有石箭鏃、楔形石核、“五銖”銅錢、“貨泉”銅錢、瑪瑙珠、陶盞、陶磚、玉斧等。

玉斧,梯形,柄部殘斷。色泛黃。弧刃,刃部有使用痕跡。高7.1厘米,寬4.7厘米,厚1.7厘米(圖8-3)。

(二十一)玉斧(1998LXC42︰11)1件

1998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42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東南11.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59′34″,北緯40°26′03″,海拔約799米。西南距44號點約4公里。風蝕土堆地貌,南面有一條干河道,地面多為黃沙沉積,蘆葦殘根裸露地面,在約50米風蝕洼地上采集有石葉、石核、銅箭鏃、玻璃珠、“漢佉二體”銅錢、玉斧等。

玉斧,長條形,下端殘。淺綠色,有瑕疵。高5.2厘米,寬3.1厘米,厚1.2厘米(圖8-4)。

(二十二)玉斧2件

1998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45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南約14.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54′30″,北緯40°23′05″,海拔約804米。北距21號點約4公里,南距16號點約4公里。此處為一臺地,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南北兩側為古河道,北側河道南北寬約200米,南側河道南北寬約300米。東面有鹽堿紅柳土包。采集有石葉、石核、石箭鏃、玉斧、敲砸器、瑪瑙珠、銅手鐲、銅帶扣等。

玉斧(1998LXC45︰25),長方形,體形較小,柄殘。淺灰色,通體磨制,有使用痕跡。殘高3.3厘米,寬2.2厘米,厚0.8厘米(圖8-5);玉斧(1998LXC45︰14),梯形,柄、刃殘。淡綠色。殘高3.95厘米,寬3.2厘米,厚1.3厘米(圖9-1)。

(二十三)玉斧(1998LXC47︰12)1件

1998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47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南約8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50′04″,北緯40°26′21″,海拔約804米。北距20號點約4公里,西距54號點約8公里。風蝕土堆地貌,西約500米有一片干枯的胡楊樹林,在約150米的沙灘地采集有石葉、石核、玉斧、銅箭鏃等。

玉斧,體形較小,上端稍殘。直刃,色微泛黃。高2.7厘米,寬1.7厘米,厚0.6厘米(圖9-2)。

(二十四)玉斧2件

1998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49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南約21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49′59″,北緯40°21′06″,海拔約806米。西南距24號點約6公里,南距22號點約4公里。風蝕土堆地貌,間有沙丘,南北有干枯的胡楊林,在約50米風蝕溝內采集有條形石磨盤、敲砸器、石核、石箭鏃、玉斧、石球等。

玉斧(1998LXC49︰18),梯形,基本完整,高5.1厘米,寬3.5厘米,厚0.8厘米。青灰色,通體磨制,弧刃,玉質較雜(圖9-3);玉斧(1998LXC49︰11)基本完整。淺綠色,雙面磨制,刃部凸弧。高4.8厘米,寬3.2厘米,厚1.2厘米(圖9-4)。

(二十五)玉斧1件

1998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56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南23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42′01″,北緯40°24′58″,海拔約806米。北距29號點約4公里,西距31號點約5公里。地勢較為平坦,周圍是低矮的風蝕土堆,遺物散見洼地及周邊臺地,在約80米范圍采集有石葉、石箭鏃、石片石器、玉斧等,并有夾砂陶片散于地面,共采集玉斧2件。

玉斧(1998LXC56︰5),梯形,刃部殘。淺綠色,一面磨制,刃部有使用痕跡。玉質較雜。高4.5厘米,寬4.2厘米,厚0.8厘米(圖10-1)。

(二十六)玉斧(2002LXC61︰6)1件

2002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61號點采集。采集點位于樓蘭故城西北19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37′05″,北緯40°35′40″,海拔約796米。北距孔雀河古河道約3公里。東北距1號點約2公里,東南距2號點約4公里。此處地勢平坦,周圍流沙堆積,時而裸露出沉積土地,東面洼地有一些枯死的胡楊。紅柳包此起彼伏。在約1公里范圍內采集有石核、石葉、玉斧、銅箭鏃、銅帶扣、陶罐、石箭鏃等。

玉斧,長方形,基本完整。淺綠色,直刃,玉質較雜。高7.7厘米,寬3.9厘米,厚1.2厘米(圖10-2)。

(二十七)玉斧(2002LXHC︰4)1件

2002年若羌縣小河墓地北約25公里采集。梯形,基本完整,刃部稍殘。墨綠色,通體磨光。高5.5厘米,寬4.7厘米,厚1.5厘米(圖10-3)。

(二十八)玉斧4件

2004年、2005年LK古城周邊采集。地理坐標:東經89°40′52″,北緯40°05′15″,海拔約796米。

玉斧(1997LKXC︰19),三角形,完整。淺綠色,刃部雙面磨制,直刃,有使用痕跡。高4.7厘米,寬3.6厘米,厚1.2厘米(圖11-1);玉斧(2004LKXC︰5),上部稍殘。淺綠色,直刃,通體磨制并有使用的痕跡,有瑕疵。高4.7厘米,寬2.6厘米,厚0.7厘米(圖11-2);玉斧(2004LKXC︰4),梯形,基本完整。局部泛黃,通體磨制。刃部鋒利。高5.2厘米,寬3.9厘米,厚1.7厘米(圖11-3);玉斧(2005LKC︰10),三角形,柄殘。淺綠色,通體磨制精細。刃部鋒利,有使用痕跡。殘高3.6厘米,寬3.5厘米,厚1厘米(圖11-4)。

(二十九)玉鏃5件

玉鏃(1997LXC23︰17),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23號點采集。上部稍殘。墨綠色,通體磨制。刃部稍殘,底部凹入。長3.1厘米,寬1.4厘米,厚0.5厘米(圖12-1);玉鏃(1998LXC55︰1),1998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55號點采集。淺綠色,通體磨制。加工精細,扁平,稍有肩,刃部鋒利。長4.1厘米,寬1.9厘米,厚0.4厘米(圖12-2);玉鏃(1997LXC37︰6),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37號點采集。完整。色泛黃。葉形,壓剝而成。周緣刃口鋒利。長3.9厘米,寬1.5厘米,厚0.5厘米(圖12-3);玉鏃(1997LXC7︰15),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7號點采集。完整。墨綠色,壓剝而成。有肩,帶鋌。長3.4厘米,寬0.9厘米,厚0.4厘米(圖12-4);玉鏃(2002LXC12︰99),2002年若羌縣樓蘭古城東南3公里采集。完整。色泛黃,葉形,通體壓剝而成。底部凹入。長6.1厘米,寬1.6厘米,厚0.6厘米(圖12-5)。

(三十)玉壁(1997LXC11︰13)1件

1997年若羌縣羅布泊西岸11號點采集。殘1/2。墨綠色,邊緣有壓剝痕跡,中間雙面鉆孔。玉質雜。直徑4.9厘米,厚0.6厘米(圖12-6)。

(三十一)玉刀(2004LKXC︰14)1件

2004年LK古城西采集。長條形,墨綠色,雙面磨制,直背,弧刃。長10.5厘米,寬3厘米,厚0.95厘米(圖12-7)。

三、玉斧的形制

羅布泊玉斧體型都比較小,大多數都在5.8厘米×3.5厘米×1厘米左右。其最大者長17.3厘米,寬5.7厘米,厚2.6厘米;其最小者僅有2.8厘米×1.7厘米×0.6厘米;正面主要為長楔形、鈍三角形、梯形、長條形、矩形,縱剖面為楔形。有平背、弧背,直刃、弧刃之分,均為磨制。

玉斧大致可分為A、B、C、D、E五型。

A型1998LXC19︰11,為扁長楔形,尖背,直刃微弧,見有使用痕跡。橫斷面呈斜三角形,體有崩落,有再次琢磨的痕跡(圖13-1)。

B型1997LXC15︰12,為扁平鈍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剖面楔形,窄溜背,寬刃,有弧刃與直刃,通體磨光(圖13-2)。

C型1997LXC8︰9,為扁平梯形,剖面楔形。有平背或弧背,刃寬于背,有弧有直(圖13-3)。

D型1997LXC4︰1,為扁平長條形,平背略弧,一般背刃同寬,或寬窄有差,有直刃與弧刃,通體磨光(圖13-4)。

E型2002LXC12︰107,為扁平矩形(或不規則方形),剖面楔形,有平背與弧背,直刃與弧刃,背與刃同寬(圖13-5)。

四、玉斧的用料

關于玉斧的用料,在我國諸如《山海經》《尚書·禹貢》《穆天子傳》《太平御覽》《本草圖經》《博物要覽》《天工開物》等典籍中均有記載。古人稱之為“昆山之玉”“塞山之玉”或“鐘山之玉”。

《漢書·西域傳》里有鄯善國(本名樓蘭)出玉的記載。這說明生活在庫魯克山之南,阿爾金山北麓的樓蘭人,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了識玉的經驗。我們推測,樓蘭人在制作石器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玉料比其他石頭要硬,用此料制成的器物經久耐用,于是從無意識的發現,成為有意識的選用。他們用玉料制成帶刃的工具或兵器(如玉斧、玉箭鏃、玉矛頭等),提高了勞動效率,或更具殺傷力。

五、玉斧的質地

關于和田玉,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伯達先生及《中國和田玉》作者唐延齡等專家,都有專著論述。他們指出:“從地質科學觀點看,和田玉具有明確的科學含義,它是指分布于中國昆侖山,有鎂質大理巖與中酸性巖漿接觸交代而形成的軟玉礦,包括了以白玉為代表的多品種軟玉系列。和田玉的特點:它屬軟玉,有白玉、黃玉、青玉、墨玉等系列品種,尤以白玉為代表;軟玉礦床屬于接觸交代成因類型;地區分布以昆侖山為典型代表。”經地礦部門專家堅定,認為玉斧屬于青玉,雖然色有深淺、質有粗細,并且大多含有一些雜質,有的還帶有石根或其他瑕疵,再由于暴露于地表年長日久,以至有的玉斧表面已經斑駁、剝蝕,但這些現象并沒有改變其和田玉的本質。

六、對樓蘭玉斧的認識

因為過去所見到的玉斧較少,我們最初以為它是一種禮器,就像中原商周時期形成的崇玉制度一樣,把玉器作為國君、貴族們權力和地位的象征,給玉賦予了神秘的思想色彩,他們的玉斧已不再是實用工具,而是演繹成一種震懾鬼神的威儀之器。因此,我們也將樓蘭玉斧當作部落頭領或族長用以表明身份和權力的象征物。

通過對這次所采集標本的觀察分析,筆者認識到樓蘭人并非我們主觀想象的那樣,樓蘭人在物質生活水平極為低下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產生高水平的思想文化的,也還沒有形成尚玉的思想觀念,玉器的制作水平也就不可能提高,他們崇尚的是玉的堅硬和使用,而不是玉的審美價值,于是就有較多的玉斧出現。正因為樓蘭人沒有對玉石美的追求,也沒有產生相應的玉雕工藝,所以他們的玉斧才如此簡樸無華,連最簡單的裝飾線條都沒有。

從玉斧的實際情況看,有的刃部有崩掉的豁口,有的磨損十分嚴重,由此看來,樓蘭玉斧可能是一種復合型使用工具,鑲嵌或捆綁在木柄上,作為砍斫器使用的。總而言之,樓蘭玉斧的發現,說明史籍記載樓蘭產玉的事實,它是就地采的玉料加工磨制的,并且沿用的時間比較長,反映了古代樓蘭人的生產水平和文明程度,這是樓蘭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有人考證,在張騫和張騫以前,較大規模地勘察大西北至少有三次:傳說中的禹和益是第一次,在《山海經》中有所記錄;傳說中的穆天子是第二次,在《穆傳》有所記錄;張騫是第三次,其記錄納在《漢書·西域傳》之中。這說明早在傳說的夏禹時期,中原與西域開始交往,和田美玉就傳入中原。從中原地區發現和田玉的情況看,此說并非無稽之談。或者最遲在周穆王之前,就開辟了一條玉石傳輸之路,否則中原地區出現的大量和田玉就令人不可思議。因為有了這條路,周穆王就沿著這條路西巡,到蔥嶺與西王母幽會。可以認為是他開始了旅游歷史的先河。樓蘭就當是玉石傳輸路上的中轉站,或者同時是玉石的產地和輸出地,大量的玉石就是通過這里傳輸到中原地區去了。若然,樓蘭玉斧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就更大了。

注:玉斧采集地點編號:1988LAC,樓蘭故城采集;1994QMC,且末縣西北沙漠采集;2002XHC,小河墓地北采集;LKXC,古城周邊采集。

參考文獻

[1]貝格曼.新疆考古記[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2]黃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M].國立北京大學出版部,2006.

[3]楊伯達.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高清色本在线www| 久久综合色88|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在线国产91|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福利视频99|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欧美日韩理论|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国产va在线观看|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天天综合色网|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一级毛片基地|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狠狠干欧美|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国产喷水视频|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视频一|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丝袜亚洲综合| 国产第一页亚洲|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高清一区 | 欧亚日韩Av| 欧美一道本| 国产玖玖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国内精品免费| 亚洲欧洲综合|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99精品久久精品| 91精品小视频|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69视频国产|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亚洲天堂视频网|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日韩专区第一页|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国产AV毛片| 天天躁狠狠躁|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www精品久久|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午夜久久影院| 免费在线a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欧美在线一级片| 国产亚洲精| 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 国产成人91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