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涵
中國傳統音樂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歷史的長河中孕育出許多藝術形式,民歌就是其中之一。千百年來,燕趙之地流傳著數以萬計的民歌,生動地記錄著河北人民的勞動生活。河北民歌各式各樣,其中當屬冀中平原民歌展現出的鄉土氣息最為濃郁,涌現出《小白菜》《小放?!返却碜?。河北歷史文化悠久,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河北民歌,河北梆子也富有地域特色。因此,本文首先以《小白菜》《小放?!窞槔?,分析了河北民歌中的具體情感表達,然后研究了河北梆子發展現狀,以期為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河北民歌和河北梆子概述
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悠久,擁有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位居全國第一位,留下各種文化遺產和歷史瑰寶。其中,河北民歌和河北梆子是河北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歌是民族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藝術表現形式,一個民族是不能沒有藝術的,民歌正是這種內在精神的具體表現。河北民歌是廣大河北人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的一種口頭的、樸素的、生動而具有強烈生活氣息的歌曲,因此具有剛毅有力、節奏強烈、口語化的特點。其中,河北民歌代表作有《小白菜》《小放?!贰盾岳蚧ā返?。
河北梆子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間,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河北梆子不僅善于表現歷史題材,還可以反映現實生活。河北梆子表現力較強,明朗剛勁,華麗委婉,是中國北方地區頗具影響力的傳統劇種。
二、河北民歌中的具體情感表達——以《小白菜》《小放牛》為例
(一)《小白菜》
目前,最被大眾熟知且傳唱度較高的河北民歌就是《小白菜》。《小白菜》的確是河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小調,講述了一個失去母親的孩子內心的糾結和痛苦以及對母親的懷念,作品富有戲劇性與藝術張力。歌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觀眾聽完不禁潸然淚下,陷入沉思。歌詞運用比興手法,“小白菜呀,地里黃呀”將失去母親的孩子比作地里發黃的小白菜,將其悲慘的身世形象地展現在大眾眼前,增強了藝術渲染力,藝術效果更強。
整個樂曲的感情基調是凄涼、慢速的,樂曲開篇即是凄涼帶有故事性的二胡聲,緩緩將人帶入悲慘小白菜的故事中,敘述性的樂句仿佛敘述著小白菜的不甘與悲痛,五處“親娘呀!”更是展現了該句歌詞的重要性和小白菜強烈的思母之情。整段樂曲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較為平靜地總結概括了小白菜的現狀與顧慮——失去親母,顧慮父親迎娶后娘,與后兩部分產生了較強的情感對比。第二部分是整首樂曲的展開部分,此部分在調式調性上有了變化,由原來的降A調轉為降E調,演唱的歌聲也由原來的平緩穩定轉為激昂憤恨,第一個樂句“娶了后娘三年半呀,生個弟弟比我強呀”“弟弟吃面我喝湯呀”。開始的“娶”字有一個強力度記號“f”,強調了小白菜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待遇,更加渲染了凄涼的氛圍,第三部分“端起碗”“思親娘”“淚汪汪”“在夢里”“一陣風”等歌詞由激昂憤慨轉成幽咽低沉,突出了小白菜受到了不平等、凄慘待遇后對親娘的無比思念之情。同一樂句重復出現多次,更加體現了小白菜內心悲痛卻無處可說的心情,并發出了對親娘真切的呼喚。真情實感有時不需要多少憤懣的呼喊才能抒發,《小白菜》就運用了平靜的講述方式,“桃花開呀,杏花落呀”這種看似毫無關聯的歌詞體現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白菜對親娘的思念,留白的手法其實無聲更勝有聲,讓觀眾更加感受到小白菜內心深處對親娘的思念以及對世事的無可奈何和深深嘆息。
(二)《小放?!?/p>
《小放?!芬彩呛颖泵窀璧拇碜髌?,廣為流傳,它是我國民歌、戲曲、民間器樂曲及歌舞中廣泛運用的曲牌?!缎》排!钒姹痉倍?,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冀中版,本文將僅分析冀中版的《小放?!?。
相比《小白菜》來說,《小放?!非{清新自然,活潑有生氣?!缎》排!肥悄信畬Τ拿耖g歌舞,是一首關于趙州橋傳說的民歌,記載著河北歷史。整個樂曲速度較快,較為清新活潑,歌詞生動,樂曲一開始就是歡快喜慶的笛聲,樂曲運用大量的問答形式,講述了趙州橋歷史,其中出現王母娘娘、老龍王、柴王爺、張果老、韓湘子等著名神話人物,同時還說起了“魯班修橋”這一著名歷史故事,引出了“天下第一橋”——趙州橋,展現了河北的悠久歷史與瑰麗文化,樂曲地域文化烙印鮮明。有趣的是,真實的趙州橋的確有“扎”出的一道溝,仿佛張果老、柴王爺真的經過此地一般,更是增添了神秘性與趣味性。
《小放?!肥且皇證徵五聲調式四句體組成的民歌,富有典型的四二拍節奏特點,四個樂句的節奏、旋律大多相同,樂曲一開始便是“趙州橋是誰人修?”“天上樹是誰人栽?”,引出了接下來的神話故事,第一、第二樂句是一對上下句,第三、第四樂句是前兩句的變換重復,該樂曲中切分節奏、八分音符占有很大比重,“什么人留”“什么人騎驢橋上走”等樂句較為突出,出現多次,使整個樂曲變得詼諧幽默、清新自然,旋律一氣呵成,活潑可愛,描繪出一個悠閑自在的牧童形象,更是側面表達了趙州橋的宏偉壯麗,讓人贊嘆。貼近大眾、容易記憶的旋律歌詞使《小放?!烦蔀榱鱾骱颖贝蠼中∠锏拿窀?。
三、河北梆子發展現狀
河北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除了民歌,河北梆子也極具特色。河北梆子是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既可以表現歷史題材,又可以展現現實生活。隨著河北梆子的不斷發展,其舞臺藝術表現力有了明顯提高。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名副其實的“活歷史”。
河北梆子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發展—衰落—復蘇的過程,涌現了大批優秀代表作,如《南北合》《蝴蝶杯》《寶蓮燈》等,同時培養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名家好角、歷史優秀文化傳承者。河北梆子分為三大流派,即直隸老派、山陜派以及直隸新派。前兩者統稱京梆子,隨著前兩派的不斷發展,直隸新派產生,標志著河北梆子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每種流派都推動了河北梆子的發展。由于板腔體唱腔,河北梆子具有獨特、顯著的音樂特點——高昂慷慨中不失悲戚隱忍。
如此具有地域特色的河北梆子卻在發展中出現問題,在各種網絡文化、外國文化等的沖擊下,河北梆子面臨嚴重的發展問題。
(一)就業面窄,生源貧乏
受現代觀念的強烈沖擊,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者越來越少,演出市場日漸萎靡,就業面越來越窄,導致新鮮血液的注入越來越少,人才匱乏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由于后備人才的不足與缺失,從長遠來看,河北梆子很可能出現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問題。
(二)藝術形式創新力不足,演出市場逐漸萎縮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型文化伴隨新型演出形式接踵而來,導致本身較為傳統、創新力不足的河北梆子開始沒落,資金不足等問題隨之出現,演出市場逐漸萎縮。
(三)當代大眾維護傳統文化意識不足
當前,各式各樣的新型文化不斷出現,而大眾對傳統優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淡薄,導致河北梆子發展陷入困境,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四、結語
無論是河北梆子還是河北民歌,想要真正實現持續發展,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大眾要提高保護與傳承的意識。只有重傳承、重保護,河北民歌、河北梆子才能始終活躍在歷史舞臺上,成為民族發展中閃亮的群星。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