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計劃》是我國畫家尚揚創作的系列美術作品,運用拼貼手法,借用了董其昌的作品,它有別于中國古代的傳統山水畫作品,既有解構和重組,又有對自然觀念的表達。本文以尚揚的《董其昌計劃》為例,分析了當代藝術中的傳統文人山水畫意味。
一、筆墨韻味
(一)中國傳統文人山水畫中的筆墨
“文人畫”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晚明,“文人畫”這一概念不與社會直接相關,它更多地間接表現出一種生活狀態。明代沈灝曾提到:“一墨大千,一點塵劫,是心所現,是佛所說。”文人畫距今也有近千年的歷史,當然一件藝術作品的評判方面有很多,筆墨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筆墨”一詞最先是由唐代山水畫家荊浩提出來的,在古代繪畫中,筆墨是評價一幅畫藝術成就的重要標準,也是中國畫技法的代名詞,更是能體現一名畫家的方方面面。
古人在用筆方面很講究力度,同時也要呈現出自然之美。筆墨美的表現自然是中國畫獨一無二的地方。可以說,筆墨就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靈魂。當然,筆、墨在繪畫和書法中的地位不是相同的,在繪畫中,墨法和筆法必須相輔相成,在書法中,筆法就比墨法重要一些。“筆墨”強調以書入畫,這樣筆墨的表現力得到進一步強調。文人從事繪畫,可以細化筆墨技巧,增添繪畫意境,使繪畫更具有趣味性。文人也強調了繪畫的書寫性,主要體現在借“書法入畫”。在后來的社會中,討伐文人畫的聲音不絕于耳,其實,人們更多要從時代背景評價文人畫。當然,文人畫有優點,也有缺點,人們要反對封閉的民族主義,要辨別清楚其中的長短,不能以偏概全。
(二)《董其昌計劃》中筆墨的運用
尚揚作品《董其昌計劃》對筆墨的借鑒,更多地讓我體會到的是其中的自由和不經意。其線條肯定不是用傳統的筆和墨畫的,卻很有筆墨的韻味,極具書寫性,這與傳統寫意畫家是有某種程度的契合。因此,他的作品充滿神秘的東方韻味。但他的借鑒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形式借鑒,更多是利用筆墨去表現一種當代藝術的自由和批判精神。尚揚的《董其昌計劃》系列運用了筆墨,但不是直接、簡單的借鑒,他采用中國筆墨中那種不受拘泥的形式,用線條對原有的繪畫作品進行解構,這種借鑒不是形式上的借鑒,更像是利用傳統工具和技法創新。尚揚具有支持自己內心的手段,可以一而再,再而三,持之以恒地去粹取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形式。尚揚在繪畫過程中也些許借鑒了一些,畫面加入了很多不經意的、有感而發的線條。這些線條恰恰是一個藝術家對于藝術執著追求的寫照。
尚揚的很多油畫作品都具有書畫的線條感,特別注意用筆,也許會被冠以形式主義的說法。但是,他的筆墨是不同的,這種或天真或稚拙或老辣或純樸的線條,令他的畫面看上去有種別樣的雅致。他的這種筆墨韻味不僅體現在線條上,也體現在色彩上。
二、自然之性
(一)傳統文人山水畫中的自然之性
在傳統山水畫中,自然觀是十分重要的。唐代之前盛行的是青綠山水,從王維開始就逐步流行水墨山水。古人認為,自然界中的生命是有陰陽虛實之分的,比如,水可以是虛的,山就要實一點。當人們摸清其中的規律和奧妙,在表現自然山水時,自然多了一份意趣。所以,畫家在作畫時需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南北朝時期的蕭繹曾強調自然與山水畫作的關系,他提到筆墨要遵循四季的變化:秋天地上掉落的多是草木松毛;冬天天氣寒冷,樹木只剩樹干,山上也沒有植被覆蓋;夏天草木茂盛,多是樹蔭;春天萬物發芽,英姿勃發。禪宗持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觀點,對動植物的愛護是眾多佛教徒的信條。漢魏以來,人們逐漸發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絕妙意境,后來又受到佛教和禪學的影響,文人山水畫對自然與人之間平衡狀態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二)《董其昌計劃》中自然之性的體現
尚揚曾說:“自然最美,而自然當中,偶然為之又是自然中的自然。”本質上追求雅致、拙樸、直觀等視覺感受,同時,他又不忘意識、觀念等一些抽象問題,把個人的思考融入作品中。《董其昌計劃》既有解構和重組,又有對自然觀念的表達。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尚揚就開始表達對人與自然環境的關注和思考。尚揚在作畫時喜歡用畫刀,通過畫刀在畫面上揉、壓、刮的方式,表現出畫筆不能畫出來但又比較微妙的效果。
尚揚是比較喜歡偶然的,不喜歡過于流暢的畫法。為了達到偶然的效果,畫者就需要對材料做專門的研究。因此,在肌理上,尚揚做了很多嘗試,用了很多材料,就是為了尋覓一種古典與當代并存又和諧的偶然性。這與古人“師法自然”的道理有相通之處又有差別。偶然是超脫了一些束縛,是自然中的自然。《董其昌計劃》運用拼貼手法,借用董其昌的作品,出現大量半截的山水,這與古人山水畫中宏偉秀麗的山水是截然不同的,當傳統文人山水畫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們的腦海時,這樣的處理手法讓人感受到因為人為或時間的破壞,如今的山水已經面目全非了。它表達了藝術家對如今破壞自然的行為的不滿,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體現的是另外一種自然之性。
在作品《董其昌計劃》中,尚揚用山水強調囊括時間的觀念意識,因此在表現時打破人們原有的觀看自然、領會自然和再現自然的方式。很顯然,傳統的文人山水畫和當今的藝術作品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尚揚對其又進行了解構。在第三幅作品的下方,他標注道“仿董其昌”,這種略帶戲謔的口吻反倒是提醒觀者這件作品與董其昌的畫作多么截然不同。這也表達了藝術家對當代人漠視自然的這種現象的警醒。另外,尚揚借用傳統山水畫中為畫題詩的形式,在《董其昌計劃-2》中,他在圖像旁邊加上“用肥皂洗三遍”“流水洗手使勁搓”等字樣,將一些藥物轉換成視覺圖像。很顯然,這是對傳統山水畫的一種解構,也是對傳統藝術的一種解構。
在看《董其昌計劃》系列時,人們看不到對自然客觀物體的描寫,相反,看到的是一種對自然的破壞和踐踏。在畫面中,人們可以看到那些形象以拼貼的方式組合在畫面上,造成一種混亂的感覺,和當前生態環境被破壞相契合。所以,在這幅畫中,人們看到尚揚畫的是生命的呼吸和表情,表達了他對生命的感悟和對自然的人文關懷。
三、傳統和反叛
(一)傳統文人山水畫的創新
藝術創作中至關重要的就是創新精神。畫家要有敢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從生活中細細體悟。傳統文人山水的反叛在于它打破了受制于客觀現實的格局,而更強調畫家的主觀表達。
(二)《董其昌計劃》中反叛的體現
《董其昌計劃》創作于當代,具有當代性。它的創作手法有點像當代很多藝術作品,以已有的傳統藝術作品為符號,進行再加工和創造。但在《董其昌計劃》中,尚揚將他特定時期的文化感受和心理感覺緊密地結合起來。這種表達方式可以打破照搬西方模式的樣板,具有特定時代的藝術張力,破除了某些作品蒼白無力、流于形式的弊病。自然中的山山水水并不是如人們所見的那般穩固,它們極易坍塌、剝蝕。通過對傳統的破壞和重組,尚揚表達了對傳統永恒性的質疑。
《董其昌計劃》的反叛一方面是對于傳統的反叛,把人們對傳統文人山水畫的原有印象打破,在新的圖式上做出改動;一方面是對于文人士大夫的反叛,董其昌將文人山水畫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是傳統文人的象征,而尚揚的作品名稱明顯流露出他的反叛精神,對董其昌作品進行解構。這種反叛精神是勇敢的,但是人們也看到了在反叛中的一些回歸,這包括尚揚追求的一種平衡。即便語言是當代的,人們依舊可以感受到這中間囊括的古典精神,這是尚揚從小所受的藝術教育對他后來藝術創作產生的深遠影響。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王蕓(1991—),女,江蘇無錫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西方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