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作為一種底蘊深厚的文化載體,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與中國文化精神“中庸”相承相通,自古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是中華先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本文主要對壽山石雕中所蘊含的“中庸之道”進行探討。
中國藝術史上大約有三種藝術姿態,其被定格為激進的、溫和的和守常的。壽山石雕則以溫和的身影讓人頻頻顧望和依依回味,壽山石因其質地溫潤、色彩斑斕、紋理豐富,種類繁多,在雕刻藝術法式、意趣和方向上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雕刻的過程中,雕刻師巧妙利用石材固有的色彩和肌理,因材施藝,通過獨運匠心的設計和雕刻,不斷開拓創新,以兼收并蓄的氣度和能容乃大的心態,達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統一,將壽山石雕無可比擬的美感呈現出來,以期達到雕刻的最高境界,呈現一種良好的中庸姿態。
一、壽山石雕的發展歷程
壽山石雕藝術發展伊始就和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兩者之間相惜相生。考古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壽山地區就開始磨制石器。1500多年前,壽山田黃石雕刻就出現在民間世俗墓葬文化中。唐代,壽山村的僧侶就地取材,以壽山石為原料來雕制佛像、香爐、念珠等佛具,并將這些佛像作為珍品饋贈給游客,推動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到了宋代,壽山石雕文化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壽山石雕扮演著佛具和陪葬的功能,當時還涌現出了很多專業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家,并設立了專供官府使用的壽山石雕作坊,使雕刻內容逐漸多樣化,并借鑒唐、五代陶俑雕塑的風格,呈現出頗具寫實的雕刻內容,不僅有龍、虎、蛇等動物題材,還具有女人俑、文俑、武俑等人物題材。宋代,壽山石雕還被作為貢品,成為達官貴人的收藏使用品,促使了壽山石雕從純地域民間文化逐漸跨入宮廷官府文化的大門。
元明時期,隨著篆刻藝術的興起,壽山石印章雕刻藝術逐步盛行開來,壽山石成了篆刻藝術的首選印材。但是,元明石章以篆刻為主要施藝點,印鈕雕刻在印章四周刻畫,均屬次要,略起裝飾作用。印章除了為篆刻增添詩意之外,必穿一孔用彩繩結線穿環佩于腰間,作為一種藝術品來欣賞。到了清代,宮廷喜愛壽山石之風更盛,選石也更加講究,康熙帝、雍正帝所用的壽山石印章有上百枚,乾隆帝一生所用的壽山石印章則有幾百枚,甚至有上千枚之說。康乾時期,政治昌盛,文化并隨之。壽山石雕被納入官府課稅的范圍,許多官吏均已大量收藏、賞玩壽山石雕,并以其為榮,進而收集珍品進貢給帝后御用,使壽山石享有其他任何寶石從未有之殊榮,更給壽山石雕文化籠罩上了神秘華貴之光環。
二、壽山石雕中所蘊含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不偏,庸不易。它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中庸”是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中庸之道”廣泛體現在壽山石雕創作中。
“中庸之道”就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在壽山石雕刻創作道路上,壽山石雕藝人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不斷地對材料進行摸索和嘗試,不斷對大道進行思考,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匠心精神,也賦予了壽山石雕“中庸之道”。在壽山石雕藝術創作中,有通過對佛教人物雕像來訴說對彼岸的期盼;有通過對祖國山川河流的寫照來表達壯志必成的遠大抱負;有表達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那些杰出的溫文爾雅、內斂樸實的手藝人,擁有精湛的手藝,手藝人心手相合,不再是求道于師而止于師。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手藝人根植于人和材料,將人世間百態、滄海桑田、四季變更等雕刻在壽山石上,逐漸建構出了手、藝、心之間的純粹。他們走向大自然,走出作坊,重視人與人真實的溝通,得到了顧客心中最為真實的需求,成己、成物,即“中庸之道”。
(一)“中庸之道”在不同方面的體現
我國傳統藝術形式各式各樣,百花齊放。自唐、五代、宋、元、明、清至今,壽山石雕景觀不斷磨礪、雕琢,通過不斷涌現的雕刻高手的創新、鉆研,溫潤華麗的壽山石雕成了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壽山石雕藝術家將先天靈秀之氣、書卷文雅之氣、天地浩然之氣歸為一體,促使壽山石雕具有生動的氣韻和生命力量。
首先,作為一個藝術家,如果人格修養不高,雕刻的作品就無境界,品格低俗,其就雕刻不出意境很高的作品。意境是雕刻家心靈深處滋養出來的。意境的滋養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部分,當對美的追求達到藝術境界時,心境會隨著變動,創作出的作品就會有永恒的生命活力,清麗出塵、氣韻生動。民國以前,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壽山石雕的雕刻師選用的題材大多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制作出一件精品,壽山石雕作品具有布道的作用,這正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庸之道”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而如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美學涌入我國,為了讓作品形式更加多樣,壽山石雕刻師需要結合時代特殊性和個人情感,拓展各自的眼界,才能制作出一件精品。
其次,壽山石雕中的顏色會對作品空間產生影響,雕刻前輩巧妙地將色彩學運用到壽山石雕的創作中,不僅能帶給人空間暗示,還能按照壽山石的色彩,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完全融入雕刻中,雕琢出很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壽山石天然的色彩與人的思想、情感充分融合在一起,符合“中庸之道”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壽山石帶有不同礦物元素形成的不同顏色分布,它是由火山噴發、流動、沉積而成的,有帶狀顏色,有塊狀顏色,有點狀顏色,這導致壽山石中的顏色對空間具有引導作用,使空間沿著朝向伸展。塊狀顏色在顏色分布中占主導地位,是作者的自由區,點狀顏色讓周邊的空間朝點狀顏色聚合。例如,壽山石雕《富春山居圖》就是將兩塊“富春山居圖”的畫面融入到作品中,經過對畫作《富春山居圖》背后文化底蘊的吸收和再創作,充分地展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在雕刻的過程中,壽山石雕《富春山居圖》將銀皮作為主體物,運用旗降石的色澤,在保留內層金色的基礎上,采用高浮雕、半浮雕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使這件作品具有較高的格調和氣息,就好像夕陽下的萬物一片璀璨一樣,充分展現出畫面中人物生活的愜意和祥和,展現出中庸之道。
另外,壽山石的摩氏硬度在2~3度,材質特點是“介于玉與紙張之間”。與竹木牙角等有機材料相比,除了硬度適中之外,由于沒有纖維方向,它可以說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一種最好的雕刻材料,顆粒細密而均勻,篆刻家和雕刻家練就了一身扎實的雕刻技巧,在石頭上以刀代筆,自由地揮運線條,用刀如筆,表達情感、營造意境。如今,壽山石雕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一刀一鑿隨心所欲,變化無窮,足以刻畫出物象的形質神韻,壽山石雕藝人積累了獨特而豐富的雕刻技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壽山石雕是一門最不自由的藝術,猶如“戴著鐐銬的舞蹈”,“俏色巧雕”是壽山石雕的重要傳統,作品猶如天然生成,充分展現出“中庸之道”,使壽山石雕更加注重形似但又不是神似。利用石頭的天然色彩、質地和紋理,巧施雕工、隨色依紋,給壽山石雕的創意設計增加了很大的難度,這種“察言觀色”“循石造型”的技法被稱為“相石”,要求選擇最恰當的題材、造型和技法,根據石料的特點進行構思,最能反映出藝人的經驗、智慧和想象力。
(二)“中庸之道”在未來發展中的體現
進入21世紀以來,壽山石資源五彩繽紛,市場上出現的壽山石雕很多只是對古老題材的復制、仿造,不但浪費了壽山石資源,而且嚴重地阻礙了壽山石雕行業的發展。因此,為了促進壽山石雕行業的發展,人們應與時代同行,在復興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重新審視它們對現在的意義。眾所周知,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撞擊和交流中,現代壽山石雕藝人祈求兩者能兼容甚至能交融。但一些“泛雕刻化”的強勁勢力幾乎將“傳統”“民間”“基本功”和“造型能力”等詞語擠到了貶義詞的行列。為了打破雕刻的基本原則,一些雕刻家甚至對雕刻本身進行了否定,他們以激進的姿態,沿著“非雕刻化”的道路挺進。因此,在壽山石雕未來的發展中,人們應立足于傳統藝術,在捍衛傳統雕刻原則的基礎上,將雕刻作品的藝術意趣展現出來,完成挑戰雕刻傳統、雕刻規范的任務,促使壽山石雕具有更好的發展。
一方面,人們應將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繼承傳統元素包括繼承技藝和繼承文化兩個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照搬,而要遵循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進行繼承和創新。例如,在題材選擇上,應與當代社會現實相結合,找出傳統題材在現代生活中的文化意義,創新諸如才子佳人、祥鳥瑞獸、仙佛人物等,創作出充分反映時代背景和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新作品。每個時代都應該有體現時代特征的藝術作品,壽山石具有豐富多彩的天然色澤,如果缺乏創新,作品就會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創作者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結合時代背景,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同時,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凝聚力,不能說復制傳統文化,要重新審視信義、孝道、師德等傳統文化美德對于現代社會的意義。
另一方面,題材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人們應充分挖掘和吸收現代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從現實生活中挖掘題材,激發自己的主觀感受,為壽山石雕注入新鮮血液。
三、結語
孔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作為中華文明中歷久彌新而博大精神的“中庸之道”,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中。從古至今,作為先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壽山石雕的珍品經久不衰,層出不窮,精品薈萃。壽山石雕石材具有較高的價值,其蘊含的“中庸之道”也富有美學意義和博大的中華文化內涵,呈現出一種明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與中國傳統書法、繪畫、詩歌藝術的相互融合,借助創意和技藝巧妙的結合,雕刻作品具有一種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中和之美,即“中庸之道”。
(福建省工藝美術工業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李懿(1973-),女,滿族,河北宛平人,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壽山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