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薏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教授、主任醫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上海市肝腫瘤臨床醫學中心(重中之重)主任,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肝臟外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
肝癌已從曾經的“癌王”變成了一種可治之癥。未來,肝癌的治療將變得更加個體化、精準化,肝癌實現發病率、死亡率“雙降”指日可待。
2019年1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統腫瘤及結直腸癌、女性乳腺癌等是我國主要的惡性腫瘤。在所有癌癥中,肝癌位列發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三位。由于人口基數大,我國肝癌患者數量目前仍居全球首位,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患者約有40萬人,約占全世界新發肝癌患者數的一半。
目前已知的與我國肝癌高發有關的危險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我國90%以上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毒感染史;二是進食被黃曲霉菌污染的食物,如發霉的花生和玉米等,其中富含的黃曲霉毒素是極強的誘發肝癌的物質,人體對黃曲霉毒素普遍敏感,兒童期尤甚;三是飲水污染,存在于池塘水中的藍綠藻毒素是極強的致癌物。當然,遺傳、吸煙、酗酒等,也與肝癌的發生有關。
20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對肝癌高發區江蘇啟東等地的肝癌流行、發病情況進行研究后發現,這些地區肝癌高發的主要原因可能與霉變食物攝入、飲用水污染和乙肝病毒感染有關,遂提出“防霉、改水、防肝炎”的預防肝癌“七字方針”。數十年來,該“七字方針”對預防肝癌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的推廣普及,已使我國乙肝病毒感染率顯著下降,我國5歲以下兒童乙肝病毒攜帶率已從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從源頭上阻斷了肝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乙肝病毒感染。可以預見,我國離摘掉“乙肝大國”帽子已為時不遠。隨著肝癌早期診斷、綜合治療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肝癌發病率、死亡率“雙降”的目標也有望實現。
由于肝癌起病隱匿,早期無特異性癥狀,約80%的肝癌患者在首次確診時已是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早期肝癌患者術后的5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而不能手術的晚期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7%。因此,肝癌的早期診斷十分關鍵。
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由于缺乏有效的血液學、影像學檢查手段,肝癌的診斷主要依靠癥狀,如黃疸、消瘦、上腹部疼痛、肋下觸及包塊、腹水等。而當患者出現這些癥狀時,病情已經處于中晚期,預后極差。
20世紀70年代,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湯釗猷教授率先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甲胎蛋白來早期診斷肝癌,發現了一大批腫塊直徑在5厘米以下的小肝癌患者,使肝癌的早診、早治成為可能。之后,隨著超聲、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肝癌的早期診斷率進一步提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數據顯示,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肝癌手術患者的平均腫瘤直徑為8厘米,術后5年生存率僅為23%;如今,肝癌手術患者的平均腫瘤直徑已縮小至4厘米,術后5年生存率已提高到64%。
雖然甲胎蛋白檢測在肝癌早期篩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0%~4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不升高,而在肝炎、孕婦、泌尿系統腫瘤患者中,甲胎蛋白可能會升高。為了能早期發現這些甲胎蛋白陰性的肝癌患者,有效監測這些肝癌患者的療效,早期預警腫瘤復發轉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歷經9年攻關,在肝癌患者的血漿中,篩選到由7個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組成的早期肝癌診斷分子標志物,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檢測試劑盒。目前,該試劑盒已在全國大醫院推廣使用,成為肝癌診斷、預后評估和療效監測的有效工具。
20世紀50年代,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吳孟超教授找到了肝臟血管的分布規律,并據此提出至今仍在沿用的中國人肝臟解剖經典理論――“五葉四段”理論,為我國肝臟外科奠定了重要的解剖學基礎。
1960年3月,搞清肝內管道的解剖和分葉、掌握了肝切除后生理生化改變的吳孟超主刀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肝癌切除術,中國肝臟外科實現了零的突破。之后,吳孟超又創造了“肝門間歇阻斷切肝法”,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提高了手術成功率,使手術成為唯一有可能使肝癌得到根治的辦法。不過,由于當時早期診斷技術缺乏,大多數肝癌患者發現較晚,能夠進行手術切除的比例不超過10%;而在接受手術的肝癌患者中,5年生存率也不超過10%。20世紀60年代,化療和放療開始應用于肝癌治療,但均未取得理想療效。
20世紀70年代起,通過采用甲胎蛋白對肝癌高危人群進行普查,發現了一些腫塊直徑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患者,此時進行手術切除,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50%~70%。
20世紀80年代,冷凍、微波、射頻、經導管肝動脈介入治療等“局部治療”應運而生,使部分無法進行手術切除或無法耐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受益,首次證實非手術治療也可能使少數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機會。
20世紀90年代,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湯釗猷院士團隊在國際上最早提出“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后切除”這一理念。至2004年底,共有146位原先不能切除的大肝癌患者接受了“縮小后切除”治療,5年生存率達51%。而在20世紀60年代,不能切除的大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0。
進入21世紀,科技的迅猛發展為肝臟外科微創化提供了可能。2003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樊嘉教授及周儉教授率先在國內開展腹腔鏡輔助下肝臟切除術治療肝癌,并于2010年3月開展達·芬奇機器人肝臟切除術。目前,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微創手術的比例約占25%。對適合的患者而言,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遠期療效與傳統開腹手術相當。
2013年4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臟外科在亞洲首先報道聯合肝臟離斷和門靜脈結扎的二步肝切除術(ALPPS)治療傳統肝臟外科手術不能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這項新的肝切除手術分兩期進行:I期手術將病變側有腫瘤的肝臟與無腫瘤的肝臟分隔開,并將病變側的肝臟門靜脈結扎;7~14天后,待病側肝臟部分萎縮、健側肝臟代償長大(平均增長79%)后,再行Ⅱ期手術,完整切除有腫瘤的病側肝臟。ALPPS術顯著延長了巨大肝癌患者的生存時間(最長存活期已超過41個月),而不能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為9~10個月。
肝移植是通過手術將一個健康的肝臟植入到終末期肝病患者體內,使其肝功能得到良好恢復的一種外科治療手段。自1963年世界上第一例人體原位肝移植手術實施以來,歷經50余年的發展,肝移植技術已日趨成熟。
肝移植是治療肝癌的有效手段。因為肝移植能在徹底切除腫瘤的同時,切除肝癌發生的土壤——硬化的肝臟。一直以來,肝癌肝移植普遍采用的是意大利米蘭標準、美國UCSF標準。2006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教授率先在國內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肝癌肝移植標準——“上海復旦標準”:單發腫瘤直徑≤9厘米;或多發腫瘤≤3個,最大腫瘤直徑≤5厘米,全部腫瘤直徑總和≤9厘米,無大血管侵犯、淋巴結轉移及肝外轉移。“上海復旦標準”在不降低術后總體生存率及無瘤生存率的基礎上,擴大了肝癌肝移植的適應證范圍,使更多肝癌患者可以通過肝移植獲得治療機會。
針對肝癌肝移植術后腫瘤復發的問題,我國研究人員也在不斷探索,通過在肝移植術前、術中和術后積極采取抗復發轉移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術后復發轉移的風險。即便發生了術后復發轉移,也可以通過綜合治療,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肝癌的治療手段逐漸增多。對早期肝癌患者而言,手術依然是最佳選擇。對中晚期肝癌患者而言,合理應用介入治療、化療、靶向藥物治療、免疫治療等系統治療,有助于控制病情、縮小腫瘤直徑,延長生存期,部分患者甚至能夠獲得手術切除的機會。遺憾的是,肝癌的死亡率并沒有明顯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肝癌容易復發和轉移。雖然目前尚無預防肝癌切除術后腫瘤復發的標準方案,但使用抗病毒藥物(乙肝患者),進行干擾素治療和介入治療等,有助于減少復發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眾多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外周血中游離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是腫瘤轉移復發的“種子”,在腫瘤的復發轉移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經過多年科研攻關,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檢測“外周血中干細胞樣循環肝癌細胞”,發現干細胞樣循環肝癌細胞可作為肝癌切除術后復發預測的新指標,自主研發了多種CTC分選檢測技術,并成功研制了全球首臺 “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原型機和檢測試劑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肝癌患者的治療將變得更加個體化、精準化;隨著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新技術、新藥物的不斷推陳出新,有效杜絕肝癌術后復發轉移,也將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