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目前,舞蹈技巧越來越多地用在舞蹈作品中,毯技課作為舞蹈技巧課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是舞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之一。本文主要探討在毯技課教學過程中腿功訓練、舞姿訓練、步法和綜合性組合訓練的技巧。
舞蹈毯技課是舞蹈表演專業的重要基礎課之一,是舞蹈演員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它在訓練學生的身體柔軟度、靈敏度、力量、速度和爆發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腿功訓練
學生通過踢、悠、抬等動作的訓練,使下肢具有主動動作和盡可能加大動作幅度的肌肉收縮能力,并通過反復訓練來不斷改善腿動作中對抗肌主動放松的肌肉協調能力。在腿功訓練中,要將活動幅度訓練與活動能力的訓練結合起來,使之平衡發展才能收到實效。舞蹈毯技課的腿功訓練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為了防止拉傷,訓練上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同時注意訓練之前的熱身活動。二是經實踐驗證,由于悠腿動作具有很好的提高原動肌的初長度的作用,所以是一個很有效的活動能力訓練項目,應該經常練習。三是在腿活動能力訓練中,動力性訓練(悠腿、踢腿等)和靜力性訓練二者雖可互相促進,但卻是兩種不同能力,不能互相取代,要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靜力性訓練也不是腿抬起來耗的時間越長越好,這樣不但使訓練效率降低,而且也易將肌肉練得缺少彈性和形狀不好看,應讓各種抬腿動作的變化與適當的耗抬腿相結合,來提高抬腿能力。四是踢腿動作本身也是舞蹈表演語匯中具有鮮明特色的部分,由于踢腿動作屬于在髖關節處上固定的下肢動作,所以不能忽略對支撐腿、髖部和腰背的訓練要求。支撐腿、髖部和腰背的穩定并牢固支撐是踢腿動作發揮出速度和美感的前提。
二、舞姿訓練
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圍繞毯技教學,毯技教學舞姿訓練單元有五個方面的訓練任務。一是解決身體形態、直立重心;二是準確掌握基本的舞姿造型;三是訓練身體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四是訓練動作的舒展感及下肢動作的伸展性;五是在舞姿造型中培養學生的美感意識。訓練項目包括,吸、伸、抬腿,前、旁、后腿的控制訓練,端、跨、蹁,小射雁、大射雁、斜探海、踹燕、探海的舞姿訓練,這些訓練與身體擰、傾、圓、曲、俯、仰、翻、卷的變化相結合,并逐漸增加。
豐富多變的舞姿造型是舞蹈獨具特色的部分,這一部分的內容和表現力都十分豐富,即使是簡單的抬腿,與身體的擰、傾、圓、曲、俯、仰、翻、卷相結合,也會產生變幻無窮的藝術效果。對舞姿的訓練,既是技術性訓練,又在每一環節都貫穿著風格性和審美性的訓練要求。
身體形態是基礎中的基礎,“站有站相,做有做樣”都以此為前提,身體形態不對會影響所有動作的完成和舞姿的美感;正確的直立感、重心感與身體的穩定性、控制能力,既是一種感覺,又是一種能力,是完成舞姿造型和舞姿變化的基礎,準確掌握各種基本的舞姿造型是舞蹈訓練的專業性和風格性所必須的。動作的舒展感和下肢的伸展性是舞蹈藝術通常意義上的美學要求,而擰、傾、圓、曲、俯、仰、翻、卷與體態變化、舞姿變化卻是舞蹈所特有的美學規范。
教師在舞蹈學專業的舞姿訓練單元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身體相關部位的柔軟度對這一單元訓練任務的完成有直接的制約作用,只有將軟開度準備好,這一訓練單元任務的完成才有保證,而要將軟開度真正有針對性地解決好,教師就要事先吃透教材大綱,做到心中有數,水到渠成。第二,根據人體生長發育規律,18、19歲的年齡雖然開始訓練軟開度是較晚的年齡,但自身具有的肌肉能力基本上是一生中最強壯的階段。因而,相對于軟開度訓練,肌肉能力訓練的難度較小,舞姿動作做不好,應該主要在軟開度上找原因,要在軟開度訓練上下功夫。第三,按舞蹈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學生此前已接受兩個學期的芭蕾訓練,其直立形態和直繃開的下肢感覺有一定基礎,因此可以將更多時間投放到舞蹈特有的舞姿和能力訓練上。第四,加深對動作方法、概念感覺的認識和理解是訓練中的重要方面,應貫穿在訓練始終。這不但是因為正確的動作方法、概念和感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身體條件的局限,也是舞蹈學專業在訓練上對學生學習成果考察的重要著眼點。第五,隨著訓練程度的加深,應注意在舞姿和控制中逐步融合連接動作的訓練,使技術訓練與風格韻律訓練相統一。
三、步法
舞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蹈”主要指的就是步法,它與豐富的頭、臂、胸、腰動作相結合,配合身法韻律,使動作具有整體性、移動性和流動性,從而產生復雜多變的藝術效果。舞蹈學專業舞蹈的步法訓練主要包括:單一步,如上跟丁步、撤落丁步;復合步,如擺步、扣步、磋步、踮步;連續步,如圓場、花梆步、漫步等。
所有步法的運用,多數都與上身動作相結合,成為手、眼、身、步相配合的整體動作,使步法的運用具有綜合性特征。因此,對步法進行專門訓練,打好單一動作的基礎很重要。在舞蹈學專業舞蹈課上,對步法的訓練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步法進行單一練習,主要掌握步法的技術,給各種單一步法打下方法、規格上的基礎。第二階段將單一步法融合到上身動作之中,解決上下身的配合,在步法的流動中貫穿各種動律的要求,使身法和步法達到協調一致,通過步法運用的綜合特征,體現出舞蹈的動作特點和風格韻律。第三階段是將步法的訓練提升到個性特點的層面上,給予不同的短句或組合的練習,無論是飄然欲飛,如行云流水般的圓場,還是既抒情又活潑的花梆步以及矯健有力的擺扣步,都展示了他們迥然不同的個性,使學生在不同個性的步法短句或組合中體會和展現舞蹈步法及韻律的表現力。
對于舞蹈學專業的學生,舞蹈教師應該盡可能挖掘其表現力方面的潛力,啟發他們用理解力彌補基礎和條件的局限,不但追求外部表現力的發展,更重視內心理解力的培養。
四、綜合性組合訓練
對于舞蹈毯技課來說,經過各類動作專門的技術性訓練,綜合性組合應該是最后的歸宿。通過綜合性組合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是毯技教學的最終目的。
在舞蹈學專業舞蹈課中,綜合性組合訓練的任務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根據教學任務的規定,經過一系列環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和手、眼、身、步分門別類的訓練之后,當進入后一階段的教學時,要在綜合性組合訓練中,使手、眼、身、步各類訓練相融合,加強手、眼、身、步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同時在手、眼、身、步外部動作綜合運用的過程中,強化對形、神、勁、律的要求,使身體外部動作與形、神、勁、律的綜合運用進一步統一。因為形、神、勁、律既是毯技訓練的核心內容,又是對毯技訓練結果的檢驗,所以通過對形、神、勁、律的訓練,使學生加深對民族傳統審美觀念的認識和理解,掌握民族傳統美的規范和美的運動規律。第二,在上一訓練的基礎上,將動作的編排與不同節奏類型的音樂相結合,形成不同個性特征或特定情緒的綜合性組合,如凝重渾厚、穩健深沉、豪邁奔放、瀟灑剛武、纏綿委婉、流暢舒緩、雍容華貴、活潑靈巧以及歡快、悲憤、抒情等,通過不同個性和情緒組合的訓練,使學生手、眼、身、步和形、神、勁、律的綜合運用能力得到進一步整合和提升,進而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舞蹈學專業的學生一般具有基礎條件差而理解力強的特點,教學中要揚長避短。一方面,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學生的理解力來彌補身體動作的局限;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基礎條件和課時條件的限制,表現力的要求對于有些學生可能具有很大難度,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綜合性組合表演的同時,配合采取讓學生以語言或文字表達的方式,來進一步考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程度。
五、結語
作為舞蹈教師,在舞蹈毯技課的教學中要明確教學目的,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和訓練方法,不斷開拓創新,發展出新的個性技巧。
(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