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軍
2019年是國家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做出重要批示,他充分肯定科技特派員是“宣傳隊”“傳播者”“領頭羊”和“帶頭人”,在宣傳黨的政策、傳播農業科技、推動農民創新創業和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確要求廣大科技特派員要秉持為“三農”服務的“初心”,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不斷作出更大的貢獻。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是如何發揮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批示為我們做好科技特派員工作,充分依靠和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鄉村振興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等思想,突出和強化科技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與作用,貫徹落實好國家《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實施方案》,持續推動創新各要素向“三農”工作集聚,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隨后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面分析研究“三農”工作形勢與任務,研究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未來30年的奮斗目標,到2050年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振興鄉村。在參加2019年全國“兩會”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又再次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總目標,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這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基本構成??萍紕撔驴梢哉f貫穿在其中,我們必須著力發展農業科技型創新型企業,著力培育和造就大批創新型人才,著力構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著力突出強大財政金融支撐,著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營建良好發展環境。
一、農業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
鄉村振興的立足點和關鍵環節在是否能夠推動產業的振興,農業科技型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和發展是重要依托。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是主戰場和生力軍。農業科技型創新型企業致力于新品種、新工藝、新技術以及市場新模式等方面的持續創新,農業及農產品產業鏈的搭建與終端消費市場的通暢鏈接,都必須依托和發揮農業科技型創新型企業作用的發揮。要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型創新型企業的主體和主導地位,推動并造就農業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成為農業創新的投資與決策主體,成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和收益分配的主體,扶持引導企業加大在種子、農藥、化肥等領域的研發投入,推進并完善大中型農業科技型創新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厚植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科技“小巨人”“瞪羚”或“獨角獸”企業成長的土壤。要結合地方資源稟賦條件,壯大農業科技創新主體,重點培育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和創新型農業企業,提升企業的創新實力和市場競爭力。要圍繞農業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和政策鏈,激勵科技型創新型企業圍繞“三農”組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或聯盟,引導農業研究項目集聚研發人員組建科技創新攻關團隊,教育引導回鄉、返鄉和下鄉人員按現代產業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工作。按照政府搭平臺、平臺聚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思路,依托農業技術開發區、產業園區、專業化市場、農民合作社和規模種養基地等,加快農村創新創業服務社會化體系建設,推動農業與現代旅游、教育、文化和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二、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業以才興,人才是第一資源,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創新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要按照中央部署,全面樹立和落實“三農”大人才觀,突出農業農村人才“高精尖”導向,完善新時代育才、引才和用才的體制機制,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和凝聚人才。要堅持著眼未來,立足當前,深入實施符合地方實際的重大人才工程,強化涉農高層次人才平臺建設,引進培養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引領創新方向的戰略科學家、領軍型人才、青年骨干和創新團隊。要探索形成知識更新、技能培訓等途徑辦法,培育打造一支技能精湛、服務到位、讓黨和人民放心的農技服務推廣人才隊伍。要深化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和職教攻堅工程,著力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學歷提升和信息化建設工程等取得扎實成效,精準布局青年農場主、職業經理人和新型涉農經營主體帶頭人的培養培訓,引導推動農業農村市場主體與電商平臺合作,推動大數據、互聯網、AI等現代科技手段在農村經濟社會中的運用。
三、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支撐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
增強農業農村的科技創新能力,必須依靠完善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突出強化農技推廣、中介服務機構及網絡建設,謀劃布局涉農類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室、院士工作站,探索培育符合創新實踐和農村農業發展的新型科技研發機構,拓展強化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和農業科技專家工作站獨特作用。探索發揮現有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以及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示范、輻射作用,大幅降低化肥、農藥及其他環境資源的消耗或破壞,致力于穩步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畜產品質量效益。在前沿基礎研究方面,發揮涉農協作創新網絡作用,著力突破戰略性、前瞻性、“卡脖子”的技術,加強高新農畜藥物、智能裝備、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廢棄物再資源化等關鍵領域的研究,推進優質、綠色、高效、安全的涉農創新體系建設。參照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解決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快節本高效、優質生產、集約節約水肥資源的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構建環境友好、質量可靠、成本可控的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強“三農”大數據建設,加快現代農技推廣方法、途徑和工具的運用。
四、財政金融投入是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血脈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脈,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就必須利用好財政金融工具的功用。作為基礎產業,農業為社會提供最為基本的農副產品、生態環境產品,可以說是公益性產業。但與現代社會其他產業相比較,可以說是弱勢產業,對農業的扶持和投入必須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進行戰略謀劃。涉農科技創新投入周期長、見效慢,要對科技支撐鄉村振興保有充分的戰略耐心和信心,充分發揮政策、法律、制度等在創新激勵、轉化引導和環境支持等方面的推動和保障作用。地方政府及各類金融主體要擴大對涉農企業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防范降低因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失敗所造成的各種損失,保護企業致力于創新研發及成果轉化熱情。探索使用財政專項創新資金、風險投資擔保信貸具體途徑辦法,構建涉農財政科技投入、人才資助等基金與證券發行相協同機制,完善稅收優惠減免、資助補貼、政府采購、公共服務設施等措施,優化市場融資環境,創設良好市場投資預期。要探索構建涉農科技創新保險、商業銀行貸款保險、資本市場融資保險等與財政風險擔保相協同的保險機制,賦予更多更加靈活的稅收優惠措施權限,為各類市場主體參與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符合實際、靈活多樣的金融服務。
五、體制機制改革為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營建良好生態
改革是我們的制勝法寶,是取得鄉村振興戰略成功的關鍵一招。要通過“三農”工作的體制機制改革,為依靠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營建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要嚴格遵循農業創新發展客觀規律,積極運用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推動涉農“硬”科技與體制機制“軟”創新的“兩輪驅動”、同頻共振,最大限度釋放推動“三農”工作的創新活力。要深化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科技成果考核評價機制,激勵農業高等學校、研究院所等各種研發平臺加強與涉農企業的創新合作,推動最新研發前沿、研究成果與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實際深入對接,引導各類創新資金、資源、要素等向農業農村集聚和配置。要創新涉農人員、人才的目標管理、績效獎罰等制度設計,引導激勵廣大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投身鄉村振興的社會實踐。要緊緊圍繞成果轉移轉化、新型研發機構培育、科技金融的結合和軍民科技的融合,充分發揮市場在涉農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決定性作用,大幅提升農業農村整體創新體系的綜合效能。要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的根本性轉變,構建普惠性農業科技創新政策支持體系,推動并實現農業農村創新鏈與產業鏈、政策鏈與資金鏈的科學精準對接。探索完善省部院校涉農合作新機制,創新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強化科學普及和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為“三農”工作取得更大成就,營造尊重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生態。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時代河南科技成果評價與轉移轉化機制研究”(編號2018BJJ063)、2018年度河南省軟科學項目“河南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編號182400410012)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南省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