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榮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并強調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無數代人同向發力,把理想信念的火種和紅色基因世代傳承。黨和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孕育的紅色文化,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具有獨特的精神標識,中國共產黨建黨98年和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充分證明,紅色文化具有鑄魂育人功能。如何構建紅色文化培育時代新人機制,是新時代賦予的重要課題。
一、紅色基因是最強大的基因,紅色文化是最自信的文化
“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紅色足跡”遍及各個革命老區,為全黨銘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樹立了榜樣。在江西于都,習近平告誡全黨,“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紅色文化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革命斗爭精神財富,在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中具有獨特的作用。紅色文化何以讓我們自信?因為紅色文化本質上是革命文化,根植于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以及在改革開放中創造的革命斗爭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鮮明的理想信念特質、濃烈的家國情懷和強大的包容創新能力,使其能與文化自信相契合并成為文化自信的紅色基因。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斗爭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在全國各地,由革命戰爭年代遺存下來的革命地址、文物,有記憶、有生命、有溫度,它們印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來路,更昭示著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既包括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年代形成的光榮傳統,也包括革命年代鑄就的優良作風。也正由于中國共產黨傳承了紅色基因,創造和傳播了紅色文化,才使得其精神感召力越來越強,中國革命道路越走越寬廣,追隨者越來越多。紅色文化所包含的遠大理想和崇高精神,凸顯了其本質上的先進性,直接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尋。紅色基因需要傳承,紅色文化需要傳播,紅色事業需要培育紅色接班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堅定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先進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增強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的凝聚力,從而建立文化自信,培植價值共識。
二、堅持紅色文化鑄魂育人,是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并提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育人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主要方式和教育載體,紅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譜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育人過程中的獨特作用,日益受到廣泛關注。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乃至交鋒日趨頻繁,占領文化陣地的斗爭從未停止過,如不加重視,“變色”也絕非危言聳聽,蘇聯失去對意識形態的把控就是前車之鑒。紅色文化的正向激勵與反向抵御作用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贏得青少年就贏得了未來。要在校園形成紅色文化氛圍,讓青少年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要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要用新四軍在鹽城的紅色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亟待尋找知識和道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而文化的價值觀教育最主要的是內容。因為教育的內容就是表明我們用什么教育下一代。激活紅色文化,挖掘時代價值,培養時代新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既有助于延續紅色基因,傳播紅色文化,更有助于培育學生愛國奉獻、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實踐證明,學生是紅色文化傳播受眾的重點對象之一,這個傳統不能丟。成年步入社會,幾乎都有這樣的感慨:常常想起那些兒時讀過的紅色經典故事以及為國為黨為民族英勇獻身的光輝形象。這些經典故事和人物形象,對我們修身、立德、干事、創業的影響是恒久的。所謂幼學如漆,學生時代誦讀的故事和記憶的形象,可以在心靈扎根生長,終生難忘。紅色文化對品格塑造的影響力不可限量。
三、堅持以文育人,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機制創新
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鑄魂育人功能,對培養和教育青少年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紅色文化進校園的途徑較多,各地各學校都在根據當地紅色資源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面臨一些問題,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機制創新。
(一)紅色文化進課堂機制創新
課堂既是傳授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傳播紅色文化的主渠道。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課堂教學的優勢,要進一步挖掘和利用紅色經典故事和人物,結合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方面,根據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學校的特點,組織編寫紅色教材和課外讀物,在地方教材或輔助教材中植入紅色文化教學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革命英雄人物事跡誦讀和講解。當前,在紅色文化教育內容方面,要彰顯時代特色,拓寬政治視野,提高政治站位,注重理論創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紅色文化教育全過程,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出發,豐富和發展紅色文化教育內容,深刻闡釋其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要將紅色文化學習教育列入學生考核內容。
(二)紅色文化感性體驗機制創新
全國各地紅色資源豐富,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鐵軍精神、沂蒙精神、紅旗渠精神等,是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資源條件。而僅有資源還遠遠不夠,實踐體驗是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重要環節和有效方式。要以莊嚴的儀式感,通過實物和視覺沖擊力凈化心靈。充分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歷史博物館、名人故居、紀念館、烈士陵園,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培養愛國主義精神。以鹽城為例,紅色文化特別是進行鐵軍精神傳統教育有明顯優勢,鹽城是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新四軍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豐富,這里有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館。新四軍也被譽為“鐵軍”,新四軍在鹽城時期軍事斗爭及政治、經濟、文化、紀律、政權、廉政建設,特別是對黨的忠誠,理想信念和為民情懷,都具有豐厚的紅色文化內涵。全市境內的革命舊址、舊居、博物館、紀念館等革命歷史文化遺址、設施有248處,是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特有優勢。現場體驗具有生動性、情境性和參與性等特點,實物、照片、音頻及生動的講解,輔之游戲等電子產品的應用和實景體驗,活化黨史、國史等紅色故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體悟到革命成果來之不易,先輩們的奮斗可歌可泣,感悟到為什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什么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要通過推行“一次現場體驗、一堂黨史國史課、一篇體會交流”的模式(流程),力求每一個青少年每年至少到紅色教育基地接受一次紅色教育。要開辟紅色文旅線路,將紅色文化與綠色發展有機融合,既接受了紅色教育,又觀賞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激發青少年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熱情,使其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對接中,激活紅色基因,播下紅色種子,找到理想信念的根基,從而達到學思踐悟的效果。
(三)造濃校園紅色文化氛圍機制創新
要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紅色文化品牌,使紅色文化成為校園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開設紅色文化講壇、紅色故事會、紅色文藝賞析等,并以自編自演紅色故事小劇目參與互動等生動活潑的形式,讓紅色文化內化于心。要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等先進的并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的傳播平臺和傳播方式,開辟校園紅色網站或專欄,宣傳和推廣紅色文化,不斷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時代感,讓紅色文化走進生活,使紅色文化為主體的先進文化成為校園的主導文化。
(作者單位:江蘇醫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