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龍頭企業和農戶契約關系的認識有一個發展過程,從最初認為契約關系是一體化的內部關系,到后期的準一體化關系。本文論證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契約關系是雙方在市場中自主選擇、保持各自產權獨立、可以“隨時”退出(或違約)的市場交易關系,不因簽了一個合同而有實質性改變。
關鍵詞:農業龍頭企業;契約;產權;準一體化
一、龍頭企業和農戶間契約關系準一體化理論觀點的錯誤之處
到目前為止,學者對訂單農業中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關系的實質有過多種描述和界定。早期研究“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的學者多從一體化的理論視角研究龍頭企業與農戶的關系,認為有了契約的聯結,農戶就是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是一體化組織的內部關系,或者叫作一體化的關系。這從流行的農業產業化概念中就可以看出,如將農業產業化或“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界定為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等。
由于這種觀點明顯缺乏解釋力,逐漸演變到準一體化的理論觀點,即認為龍頭企業和農戶的關系是準一體化的關系,龍頭企業和農戶簽訂的契約是一個長期契約,農戶類似于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農戶按照契約對農產品種植品種、數量、質量等的約定進行生產并供應給企業,企業按照契約規定進行農產品收購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和有關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如果一個生產周期結束,契約完全履行,在下一個生產周期開始前,可以按照以前的契約條款繼續簽約,也可以根據變化的情況,修改契約條款再行簽約。
從契約理論上講,準一體化觀點認為,市場機制是指契約的收入(或價格)條款;非市場安排是指契約中的其他條款(使用條款)。例如,有些契約條款規定龍頭企業要向農戶免費提供技術、信息服務,向農戶提供種苗、農藥、配方飼料等農業生產資料,還有保護價收購的條款,有農戶預交保證金的條款,等等。于是,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契約關系就是市場機制與非市場安排的組合,其實質是說這個契約既有市場性質,又有企業性質,是計劃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方式的結合。按照這種解釋,訂單農業的契約制是介于市場和企業兩個極端之間的一種制度安排,準一體化就更加偏向于企業一端。
我們認為,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商品契約關系并不具有企業屬性,也不是準一體化關系,而只是市場交易關系。下面分別從契約角度和產權角度進行分析。
當前,中國訂單農業面臨的特殊條件是:農村市場和分工體系落后,龍頭企業簽訂契約時,除價格條款外,還需要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指導和服務等一攬子產品和服務項目交換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必須指出,正是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的一系列服務,使人們錯誤地認為訂單農業已遠離市場關系,轉化為準一體化的內部管理關系了。其實,契約條款中根本就沒有非市場安排,說契約中規定的龍頭企業向農戶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等條款代表著非市場安排,完全是誤解。
第一,不能因為這些技術服務沒有明確的單一價格和收費標準就說它不屬于市場交換了,就是內部安排了。其實,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的一些優惠和免費服務項目,并非真的免費,而是定價費用過高,不宜單獨定價,但最終要反映在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上。
第二,最重要的是,經濟學者不熟悉法律領域,在合同法上,類似情形稱為捆綁(搭售)契約。捆綁契約的出現,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尤其是定價費用。事實上,農戶完全可以從市場上購買生產資料和技術服務,只是這樣做比向龍頭企業購買的交易費用更高,龍頭企業也完全可以向農戶分別出售化肥、農藥、種苗和技術等,只是這樣做的定價費用比捆綁銷售更高,于是雙方在簽訂契約時,選擇了交易費用最低的捆綁契約。商品契約關系和市場買賣關系相比,實質是相同的(只是交易費用的大小有別)。
另一種從產權角度論述契約關系具有準一體化性質的觀點是:企業實行的是一個利用管理權威來配置資源的機制,而穩定的商品契約可以為龍頭企業帶來管理上的權威。因而契約制具有企業性質。例如,在穩定的契約條件下,龍頭企業可以根據對市場需求的預測指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還可以規定農戶必須采用企業推薦的技術和標準生產一定質量和數量的農產品。也就是說,龍頭企業在事實上已經擁有指揮農戶土地和勞動力怎么使用的支配性權力。那么就要問:農戶為什么會放棄一部分生產要素控制權,服從企業的“權威”管理呢?由龍頭企業對農戶生產活動進行事先的計劃、指導以及管理,不僅為農戶節約市場交易成本,還有改進產品品質、提升產品產量的作用。農戶犧牲了一部分生產要素控制權,但獲得了與龍頭企業交易的資格和增加收益的機會,只要農戶預期與龍頭企業交易的收入大于其機會成本,農戶就會接受龍頭企業的管理、指揮。因而,這個契約便具有部分企業性質,保留了企業內部指揮、管理上的優越性。
在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契約關系中,企業和農戶都是各自獨立的產權主體,農戶仍擁有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的剩余控制權,而產權分立則屬于市場的本質屬性。所謂農戶犧牲的(部分)生產控制權,或者接受企業的“權威”指令等,這些權利都是在契約條款中明確規定的特定權利,而非剩余權利。因此,完全沒有一體化的含義。契約的明示條款意味著農戶和龍頭企業雙方一致同意的條款,所謂“權威”并不存在,因此從表面上看,好像“龍頭企業在事實上已經擁有支配農戶的土地和勞動力這些生產要素的權力”,實際上是農戶在事前通過捆綁契約以未來的農產品交換增值性技術、管理和信息服務。
根據科斯定理,在交易費用(或者簽約費用)為零的情況下,上述的“部分農業生產控制權”配置給農戶或者配置給龍頭企業,對總體經濟效率沒有影響,因為總可以進行無成本的臨時協商或討價還價。但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這部分農業生產控制權配置給農戶或者配置給龍頭企業,效果就大不相同,因為在契約執行中途進行協商的成本很大。顯然,這些權利配置給擁有信息、技術優勢的企業,可以帶來效率的提高。于是,我們看到,在簽約之時,雙方就會主動協商權利、義務如何配置的條款(或者農戶接受格式合同的條款),農戶自愿將指導生產的部分權利通過交換轉移給龍頭企業,就是為了得到更高的收益。
二、龍頭企業與農戶契約關系的實質
我們認為正確理解訂單農業的關鍵環節就在這個契約上。農戶和企業為了節省各自的市場交易費用而相互協商簽訂了一個不完全契約。這個契約就為龍頭企業和農戶兩方提供了一個進行交易必須共同遵守的“交易準則”。“交易準則”的出現反映了對市場關系制度化、穩定化的強烈需求,但是,在整個農村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在市場運行中普遍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對這種需求作出的反應只能是龍頭企業和農戶通過簽訂契約共同遵守“交易準則”。
這里需要說明契約條款的約束功能。所謂契約就是一個協議,是兩個愿意交換產權的主體經協商達成的合意。契約的本質就在于它是一組限制雙方當事人行為的限制條件。這些限制條件包括對交易雙方的權利、責任與義務的界定。一般性的契約擁有兩個特性:一是法律特性。契約具有強制性約束力。二是經濟特性。契約條款的適應性差,這是由有限理性造成的。例如農業訂單是延期交換契約,農戶和企業在簽訂契約時并不能準確地預測將來的市場變化和自然災害等情況,因而在契約執行時經常出現困難。契約的兩個特性是相互矛盾的。那么,人們為什么要用適應性差的條款約束自己的自由行動呢?答案在于它可以大大節約事前交易費用;在“有效違約”事件發生時,還可以節約事后交易費用,這種節約足以彌補受害一方的損失且有余。
諾思曾指出,契約實質上是交易的微觀制度。龍頭企業和農戶通過簽訂契約的方式為雙方創造出一個規范化、“制度化”的交易框架,把他們之間原來存在的不穩定的單純買賣關系納入契約條款約束之下,成為在契約條款支持下的規范有序而且可預期的買賣關系。這種契約關系本質上仍然是市場關系,其根本原因在于,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契約關系是雙方在市場中自主選擇、保持各自產權獨立、可以“隨時”退出(或違約)的市場交易關系,不因簽了一個合同而有實質性改變。
參考文獻:
[1]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約優于要素契約.經濟研究,2002年第l期.
[2]生秀東:訂單農業契約風險的控制機制分析.中州學刊,2007年第6期.
[3]生秀東:訂單農業的運行機理和穩定性分析.中州學刊,2004年第6期.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