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改榮 李軍靠
【摘要】人格是個體區別于他人穩定、統一的心理品質,是個體優秀與否的評判標準之一。當前小學生的人格結構發展特點多樣,培養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比如:社會適應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識強;抗挫折能力差;依賴性強。致使以上問題出現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教養方式;父母人格的影響;同伴群體的影響;教師的人格魅力;教育教學活動等。針對以上問題,可通過提升教師個人魅力、發揮教育合力的作用、父母言傳身教的作用、行為習慣等的培養等途徑來實現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生 ?人格 ?人格結構 ?人格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204-02
2018年4月,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第三中學學生放學途中被砍殺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思。深思這一社會現象出現的教育根源,人格品質的優劣是導致這一社會現象的關鍵因素。在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學校不僅從理論上,也從實踐出發,將兒童青少年人格教育貫穿到整個學校教育中。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社會現象并透過教育現象,深刻反省影響人格教育的主要制約因素,并以此為基礎探索有效的健康人格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小學生人格結構及發展特點
關于人格結構的理論,國內外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研究,葉奕乾、梁寧建主編的《普通心理學》,主要從性格和氣質兩方面對人格進行了分析。
從葉奕乾、梁寧建主編的《普通心理學》中有關人格理論的闡述可以看出,人們平時所說的興趣、價值觀、能力、氣質、性格等都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1]本文主要從氣質和性格兩方面來探析小學生的人格結構。巴普洛夫根據高級神經活動的兩個基本過程及其特點,將氣質類型主要分為四種。[2]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人格發展健康的前提下,多表現為興奮型,但隨著學校教育的影響以及小學生年齡的增長,活潑型增多,興奮型有所下降。[3]氣質多指先天遺傳的一些特征,與氣質不同的是,性格多是個體在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和形成的。小學生人格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先天的品質——氣質,也要關注后天環境中所養成的品質——性格。[4]
小學階段是個體一生發展的初級階段,是接受教育的關鍵時期。[5]這個階段的小學生行為習慣、處事態度等都比較容易形成。根據人格發展的階段理論和個體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小學生人格發展的特點總體上存在可變性大、可塑性強的特點,因而存在著個體差異。
二、當前小學生人格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人格健全的人,不論是對自身還是他人、社會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目前,小學生人格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反映在適應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識強、抗挫折能力差、依賴性強四個方面。
(一)社會適應能力差
相對于個體一生的發展,小學是其進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進入學校后,離開父母全身心的關注,融入學校這個新的大環境,得到的關注度驟然降低,首先會對他的情緒發生較大影響,個體情緒會變的不穩定,表現為容易哭鬧、容易發怒;其次個體的學習和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也會有所下降,變得不愛說話,不喜歡與同伴或者老師交流,變得孤僻。
(二)自我中心意識強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生不如優生的育兒觀念受到許多年輕人的推崇。對于家中只有一個小孩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從小就有一種潛意識,即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只要自己想要就是自己的。在沒有入學之前,他們大多數只是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活動,很少參與多人的外界活動。但是入學后,隨著班級環境的出現和越來越多的活動參與,他們的一些缺點就會暴露出來,而此時的小學生受年齡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對自身顯露的缺點很少能有正確的認識,依舊盲目自信,以自己為標準。
(三)抗挫折能力差
現在的家庭中由于父母和祖父母的過分關注、寵愛,使得很多小學生在入學后變的格外脆弱,只能接受贊賞,而不能接受一丁點的批評。教師間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對話內容:對待學生,應該是本著一顆關愛的心,卻不能時刻給予好臉色。簡而言之,就是要關愛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雖然入學后老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不能夠完全照顧到每個學生,但是大多數方式方法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由于現在兒童特殊的成長環境及其早期形成的個性特征,使得他們對他人的批評、指正難以接受。在學習與交往中,遇到困難,變得退縮、自卑、沒有堅定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逐漸下降。
(四)生活能力弱,依賴性強
計劃生育的產物——獨生子女,從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使得其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較弱,對家庭的依賴性也強。處在小學階段的他們,入學前長期處于備受關注的生長環境,且年齡又小,很少會考慮到離開家人的幫助如何生活學習,這就導致很多獨生子女入學后不能很快地融入集體生活,不擅長人際交往,過分依賴家庭,生活能力弱。
三、影響小學生人格培養的因素分析
從有關小學生人格教育著作、論文以及有關小學生人格方面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影響小學生人格培養存在問題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教養類型、父母人格、教師魅力、教育教學活動及小學生的同伴群體這五個方面。
(一)家庭教養方式
專制型的家庭,父母對兒童強制較多,愛護和溫暖較少,對兒童要求嚴格,忽略兒童自身的想法和感受。比如:現在小學生的作業負擔重,回到家作業一做就做到十一二點,對于一些做作業較慢的小學生,很多年輕的家長缺乏耐心、管理強硬,使兒童很容易不自信,容易形成懷疑、退縮、不喜歡與人交往的性格特點。對于放任型的家庭,父母對兒童生活或學習行為沒有任何要求,放任自流,不配合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殊不知小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是需要教師和家長一同引導的,家長這樣的思想只能會讓教育處于“5+2=0”的尷尬境地。這些兒童缺乏自我控制力,依賴性強,沒有意志力,極易形成遇事退縮、不思進取的性格特征。相比以上兩種家庭教育,父母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兒童形成積極、陽光、自制力強、能力強的良好人格。除了以上三種家庭,還有一種特殊家庭,也就是離異家庭,這些孩子的父母曾經整日無休止的吵架、打鬧,對小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創傷,使這些兒童極易形成自卑、孤僻、粗暴的性格特征。
(二)父母人格的影響
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最為緊密,如果父母的性格極端、易暴躁、行為簡單粗暴,那么兒童遇事的行為就會受父母的影響,極易產生問題行為。生活中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家庭、夫妻關系等原因,在教育過程中缺乏耐心,用強制的、甚至是暴力的方式逼迫小學生進步,無視小學生的真實想法、需求,不尊重小學生的自尊心,一味地揠苗助長,使得小學生變得不自信、膽小、自卑,情緒不穩定等,人格的形成必然出現問題。小學是兒童接受教育的初始階段,他們的認知結構、辨別能力尚不成熟,所以父母不健康的人格原型會直接作用于他們,影響其健康人格的發展。
(三)同伴群體潛移默化的滲透
小學生主要的交往對象就是父母、教師、同學,他們都對其人格影響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學校活動中,有些話少、不愛表現、膽怯的孩子,由于好朋友熱愛交際、直率熱情,受他們的影響,這些孩子會變得和其好朋友相似,慢慢地表現自我,變得自信。當然,也有些生活和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生,由于自身的經驗及認知限制,會在不良同伴的影響下變壞。同伴群體中,良好榜樣的樹立,可以使不良的行為得到改正,好的行為得以發揚。[6]
(四)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關心、愛護學生,更多的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就會形成說謊少、誠實的性格特點。教師自身情緒穩定、生活態度積極、領導能力強,學生受其人格影響,就容易形成遇事沉著、組織能力強的性格特點。但是,如果教師說話做事帶有攻擊性、人情冷漠,那么學生就極易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專職人員,不論是生活上,還是教育教學影響上,都應該塑造與其職業相適應的人格魅力,都要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
(五)教育教學活動
先天的神經系統的改造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性格卻是實實在在地可以通過外部環境的活動培養的。因此,在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了解學生不同的氣質特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因材施教。其次,學生在學校不僅能夠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能使其智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通過合理的管理制度,要求學生嚴格遵守學校秩序、嚴于律己,培養自制力、主動性等良好的人格特征。通過小組活動,培養良好的個性特征,如組織性、紀律性等。
四、小學生積極人格培養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人格心理特征具體包括對學生的態度、自身性格、氣質、興趣等。[7]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且復雜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注重通過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和引導不同類型的學生。首先教師要通過不斷地學習研究,提升自己的能力素養和師德素養,才能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教師也要從多個方面培養自己的興趣,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待學生寬容、豁達。
(二)健全評價體系,促進人格的均衡發展
在過去的教育教學中,評價多數是老師的評價、成績優異與否的評價,評價標準、主體、方法單一,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例如,在小學教育中依然存在的聯考,只看考試結果,只要是考試成績排名在前,這個學校的辦學質量就一定好,學生的整體質量也就一定好。這種單一標準的、不科學的評價應該引起大家廣泛的注意。因此,不斷地完善評價體系是小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應該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相信學生的發展潛能,進行容錯教育并適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最終才能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人格的均衡發展。
(三)家庭、社會、學校形成合力
協調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統一步調,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的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8]。例如:班主任發現小學生上課不積極、情緒低落、放學后逗留晚回家等現象,可以及時聯系家長,了解情況,進行疏導。家長同樣應該根據自身原因改變行為,以積極的姿態影響孩子。如果出現以上現象是社會因素造成,學校和家長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發起司法求助。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需要肥沃的土壤,家庭可以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提供一個好的環境,發展健全人格。小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主要是家庭教育對其影響,但進入學校之后,學校教育成為主導,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入學后將迅速發展,這時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就成了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杜絕“5+2=0”的教育現象,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合力,小學生的健全人格才能實質性地得以發展。
(四)父母的言傳身教
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孩子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父母的人格特征。[9]例如:在物質生活相對充裕、獨生子女群體中,有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就是孩子相對來說是自私的。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在自己小孩不愿分享自己的巧克力給其他小朋友時是這樣做的,他并沒有第一時間告訴孩子怎么做,而是在后來自己吃著孩子喜愛的冰淇淋,孩子要他分享時,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分享的樂趣和重要性,很快孩子就認識到好的東西,在分享下會得到更大的意義。這個簡單的事情告訴我們,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父母人格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是快捷有效的。
(五)重視行為習慣及意志力的培養
由于小學生的可塑性非常強,所以,家長和教育者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必須要時刻注意引導,使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
小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他們的行為就像水流一樣,容易引導。[10]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求其在上課前準備好下節課的課本及學習用品,以及剛上課時,要求其做到“小手背后”,抬頭挺胸等,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個體成人后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都與從小培養的習慣有關。保持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學生,不僅受到大多數同學的歡迎,老師的贊美,還會成為他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被學習的榜樣。
小學生意志力的培養方法和渠道多樣,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參加活動,鍛煉意志。堅韌的、自制的、果斷的、自覺的意志品質,往往是在復雜的環境和困難的任務中形成的。為此,遵循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教育理論,教師在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過程中,應當創設能夠促使學生發展的活動,應該對學生多鼓勵、多引導,才會使孩子的意志力更堅強。
參考文獻:
[1][2][3][4]葉奕乾等主編.《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312;355-356;362;377.
[5]邊玉芳.《兒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09.
[6]單文玲.中年級小學生健全人格培養教育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5):35.
[7]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1):144;159.
[8]許燕.《人格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9.
[9]李文鳳.當代小學生健全人格教育問題研究——基于榮格人格理論[D].河南科技大學,2014(5):32.
[10]約翰·洛克著.楊漢麟譯.《教育漫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
作者簡介:
高改榮(1990-),女,漢族,陜西榆林人,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
李軍靠(1968-),男,陜西武功人,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