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是現代教育關注和研究的重點,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面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有助于健康、完美人格的塑造。本文主要探討了對小學生進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容以及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195-02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日益激烈的競爭,對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產生了極大影響,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甚至出現緊張、焦慮、抑郁的情緒。因此,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是家庭和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消除學生不良心理隱患,提高學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學校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小學生的很多愛好和行為習慣都是在這個階段養成的。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保證其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擁有健康的身心,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更好地適應社會。小學生雖然年齡很小,但也都已經具備了獨立意識,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例如有的學生活潑好動,有的學生性格孤僻,有的學生心理脆弱……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對于自身出現的問題要用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對存在心理壓力和心理壓力較大的學生進行有效心理疏導,使學生面對困難和問題時能夠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和處理。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未來甚至是一生的發展都會產生很大影響,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為了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的發展,學校將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重視起來。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認知與學習方面的教育
認知與學習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指對學生的記憶、觀察、創造、思維及思維模式、學習方法、社會認知等方面的教育。加強對學生認知與學習方面的心理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習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勞逸結合,選擇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來有規律的學習。
(二)心理品質方面的教育
心理品質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性格、氣質、意志、情緒、動機、能力、自信、興趣等。加強對學生心理品質方面的教育,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學會自我控制和管理,形成優秀品格,學到的知識技能會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認識結構。
(三)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
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指對學生在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培養。加強對學生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將來能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
三、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學科教學中
對于小學生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日常學科,教師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目標有效融入日常學科教學中,通過日積月累的心理健康教育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組織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還處在初級階段,認知水平有限,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出現認知偏差。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糾正其錯誤,促進小學生心理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但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即使是進行批評教育,也要注意保護小學生的自尊心不受到傷害。通過鼓勵小學生參加各種自我展示活動來逐漸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自信心,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與家庭教育做好銜接和配合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來實現是不夠的,學校需要做好與家庭教育的銜接和配合。首先,家長應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父母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對孩子做到尊重和平等對待。其次,學校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及時反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根據孩子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教師與家長一起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保證每個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張英琴.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討[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7(5).
[2]胡浩偉.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學周刊2017(20):181-182.
[3]王君秋.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與策略[J].學周刊2016(03):125.
[4]李洪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有效性[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4(2).
作者簡介:
張建鳳(1974-),女,吉林集安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