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是與近期頻繁曝出的亂象有關,如今再言及互聯網金融,早已不是前幾年那種時髦光鮮的形象,反倒是讓不少人聞之而色變,避之而不及。互聯網金融作為新時代的經濟組成形式之一,本身并無法被定性為好或者壞。互聯網金融創新為我國金融業態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思路,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金融改革的發展,但是也包含著種種風險。如何讓互聯網金融更好地發揮優勢,避免風險,正是本期兩會智庫想要探討的問題。
提案方吳青峰上海市路政局副局長 上海市政協委員
當前互聯網金融詐騙案件呈高發態勢,詐騙手段多樣化、復雜化,受害群體廣泛,嚴重危害了社會公共安全,如不及時管控,極易引起群體性事件,甚至轉換為社會政治風險。
1.問題
一是金融詐騙的犯罪主體公司化特征明顯。犯罪主體往往采取現代公司的運作模式,以集資投資名義,使得詐騙行為更具迷惑性;二是詐騙手段規避法律意識突出。采用以貌似規范、合法的簽約程序和復雜的合同文本,迷惑投資人并在案發后借以規避刑法制裁;三是注重企業形象包裝。辦公地點多選擇核心商業區,運用媒體宣傳,以金融創新概念為噱頭吸引投資人;四是被詐騙人漠視風險。被詐騙人盲目聽信"保本付息"宣傳,為追求高收益而忽視潛在的高風險;五是集訪、鬧訪現象嚴重。案發后被詐騙人返還本金的訴求往往無法滿足,希望通過給司法機關和政府部門施加壓力實現愿望。
2.原因分析
(1)金融政策層面:一是民間投融資需求與傳統金融模式之間的矛盾。融資難成為遏制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瓶頸問題,而民間積累了大量的閑散資金,某些不法分子趁勢借金融創新之機,巧借名目,如以投資民營企業為名,以高于銀行數倍的利率為誘餌,騙取投資;二是金融創新發展與金融監管法律制度滯后之間的矛盾。(2)政府監管層面:一是工商登記的實質審核缺位,喪失事前監管的先機。對于理財公司的登記審核,并未納入特殊行業進行規制;二是非法集資行為的事中監管缺位,任由危害后果擴大。缺乏對投資理財行業的從業人員個人信用等信息的記錄、跟蹤和共享;三是信息保護措施缺位,導致個人信息流失現狀嚴重;四是媒體責任意識缺位,變相成為公開宣傳推手;五是專業機構審查缺位,錯失制止犯罪的時機。(3)社會引導層面:一是金融風險宣傳不夠,導致社會盲目投資現象泛濫;二是金融消費者教育欠缺,導致投資損失類信訪問題突出。
1.注重源頭防范
一是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適當降低信貸成本,打造短、頻、快、多樣化的信貸產品,滿足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積極引導公眾通過合法渠道投資,推出多層次多種類的投資業務,并逐步開拓海外投資渠道;二是健全金融監管法律體系,實現金融法律及時、全面和透明。完善金融法律體系,明確金融規則,明確合法與違法的邊界。改進金融監管方式。實現由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的轉變;三是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為金融創新和發展奠定基礎。加快建立企業信用體系,實現跨區域、跨行業的全國企業信用檔案信息查詢。建立“守信獲益、失信難行”的個人信用獎懲機制。
2.健全一體化防控體系
一是加強職能部門動態監管,加大日常排查力度。加強監管,排除監管盲點,加大跨境金融監管合作力度,跟蹤、掌握異常資金去向。一旦發現問題,迅速予以查處;二是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嚴密的社會防控網絡。舉辦展覽與評選活動,應加強對參評單位的審查力度。
3.加強風險教育宣傳。金融機構、司法機關應當聯手相關媒體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
提案方鄭志揚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黨委書記 上海市政協委員
近年來,P2P網絡借貸、財富管理等類金融新興企業倒閉跑路現象激增,非法集資活動猖獗,大案要案頻發,且呈現出涉案地域廣、涉及行業多、參與集資人數多的現象,不僅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且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和國家經濟安全。據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統計,2016年全國新發非法集資案件5197起,涉案金額2511億元,起訴集資詐騙等犯罪16406人;2016年上海市檢察機關受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309件/1189人,案件數量和涉案人數較2015年分別上升了206%和205%;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底,全國共有1068家問題平臺,其中惡性退出272家,良性退出796家。“e租寶”“大大”“中晉系”“錢寶網”等非法集資案件在社會上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非法集資案件具有一觸即發、迅速擴散、涉眾性強、損失率高的特點,極易引發群體性維權事件,其后果嚴重影響社會穩定,造成重大危害。非法集資帶來的主要危害有如下幾點:
1.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經濟是國家的命脈,非法集資等一系列違法活動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金融活動的開展應服務于實體經濟,脫虛向實,然而一些類金融企業開展的非法集資活動以高額回報為誘餌,以騙取資金為目的,破壞了金融秩序,嚴重影響了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2.嚴重損害群眾利益,影響社會穩定。非法集資通常集資規模很大,犯罪分子通過欺騙手段聚集資金后,任意揮霍、浪費、轉移或者違法占有,參與者很難收回資金,嚴重者甚至傾家蕩產、血本無歸,極易引發群體事件,造成社會治安問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3.損害政府的聲譽和形象。非法集資活動往往以“響應國家林業政策”“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等為名,偽造虛假投資標的,行違法犯罪之實,嚴重損害了政府的聲譽和形象。
4.對金融行業正常經營造成沖擊。非法集資活動,培養了一部分人投機、從眾、忽視風險、盲目追逐利益的理念,對金融行業開展投資者理性投資觀念的培育工作造成了沖擊,從某種程度上增強了投資的趨利性。
管控好非法集資活動,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全市上下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周密部署,果斷處置,構建“政府負責、部門協同、行業規范、第三方評級、社會監督”齊抓共管的監管格局,有效遏制非法集資案件的高發勢頭。針對非法集資活動的防范和管控工作,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加大公眾宣教,提高公民意識。建議政府加大宣傳教育投入,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傳媒手段,在官方平臺、主流媒體開辟專欄,滾動播放宣教片,引導公眾認清非法集資的本質和危害,正確識別非法集資活動,增強理性投資意識,依法保護自身權益。
2.加強監測預警,夯實源頭管理。建議各級政府進一步建立健全本地預防處置非法集資問題的工作機制,加強監測預警,主動排查風險,做到早發現,早預警,防患于未然。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切實加強源頭管理,加強對非法集資風險高發行業的登記管理,重點關注企業股東背景、信用狀況、經營團隊、運營方案、風控措施等,嚴控企業注冊、年檢。實行屬地管理的原則,對轄內注冊企業的存續情況及超范圍非法經營情況加大核查及處置力度,運用信用分類監管、定向抽查檢查、信息公示、風險警示約談、市場準入限制等手段,加強事中及事后監督。
3.通力密切合作,實施分類管理。預防和依法懲處非法集資工作政策性強,情況復雜,建議由政府牽頭,加強協調,齊抓共管。公安、司法、工商、稅務、工信等部門要和屬地政府、金融機構逐步建立健全反應靈敏、配合密切、應對有力的工作機制,對非法集資防控工作采取網格化管理,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相關行業主管、監管部門、行業協會要將防控本行業非法集資作為監督管理的重要內容,建立日常信息溝通渠道和工作協調機制,認真做好監測預警工作,抓緊制定和完善本行業防范、監控和處置非法集資的規章及行業標準,對于非法集資案件多發的行業,要主動開展風險排查,防止風險進一步積聚。
4.群眾廣泛參與,強化社會監督。建議政府加快建立舉報獎勵制度,強化正面激勵,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防范預警非法集資活動的積極性。針對不少非法集資的投資理財機構慣用電視、戶外廣告來包裝自己的宣傳模式,全民監督可以促進規范廣告資訊管理,倒逼媒體增強廣告審查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時,也可以起到規范黨員干部及公職人員行為規范的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