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茗娟
(臨滄市人民醫院兒科 云南 臨滄 677000)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兒科中一種常見與多發的疾病,是臨床上較為棘手的難題。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專家學者在臨床醫學上的不斷研究,發現維生素D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尤其可改善呼吸道免疫功能[1]。本文通過觀察嬰幼兒維生素D水平,分析出現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概率,以此為臨床診治提供更具價值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自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間進行體檢的嬰幼兒40例,將維生素D正常的嬰幼兒作為參照組(20例),缺乏維生素D的嬰幼兒作為觀察組(20例)。其中,參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7個月~3歲,平均年齡(2.43±0.87)歲;觀察組男13例,女7例,年齡8個月~3歲,平均年齡(2.19±0.96)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經對比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在兩組嬰幼兒進行體檢時,詢問其家長生產史、喂養方式以及嬰幼兒戶外活動情況,同時詢問嬰幼兒是否接受過維生素D補充,并記錄身高、頭圍與胸圍情況。在嬰幼兒空腹狀態下進行2mL靜脈血采取,離心后將血清保留備用。
以《血清25(OH)D水平對評估兒童維生素D營養狀況的意義和界值》(中華兒科雜志)中關于維生素水平的記錄為標準,當嬰幼兒25(OH)D<50.0nmol/L時,為維生素D缺乏;當嬰幼兒25(OH)D在50~75.0nmol/L區間時,為維生素D不足;當嬰幼兒25(OH)D≥70.0nmol/L時,為維生素D正常。
根據嬰幼兒的年齡對反復呼吸道感染發作的頻率進行規定:
0~24個月:上呼吸道感染發作次數>7次/年,或者其下呼吸道感染發作次數>3次/年;
3~5歲:上呼吸道感染發作次數在6~7次/年,或者其下呼吸道感染發作次數>2次/年;
6~12歲:上呼吸道感染發作次數在>5次/年,或者其下呼吸道感染發作次數>2次/年。
選擇SPSS19.0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進行χ2與t檢驗,當P<0.05時,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嬰幼兒體檢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可知,參照組嬰幼兒出現RRI共計2例,其RRI發生率為10%;觀察組嬰幼兒出現RRI共計8例,其RRI發生率為4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χ2=4.8,P=0.03),具有統計學意義。
小兒反復性呼吸道感染其發病率較高,且預后困難,其發病人群多為0~12歲兒童[2]。因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許多組織機能尚未得到完全的發育,且身體免疫力比較弱,所以在口腔、中耳以及眼部等相近的器官易出現感染情況[3]。根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小兒反復性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高達20%,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4]。維生素D屬于類固醇激素,也是神經內分泌與免疫調節激素,能夠調節造血系統,防治血液系統疾病的出現,同時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改善鋅的代謝,是人體生長與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元素,且維生素D能對抗菌肽與CD14產生誘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炎癥的發生,并在與VDR結合時,調節免疫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增強鈣吸收情況,改善呼吸道的清除功能,減少反復感染[5]。在嬰幼兒生長發育過程中,需消耗大量的維生素D,但因部分嬰幼兒家長擔心戶外強光會對嬰幼兒皮膚造成損害,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嬰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進而影響維生素D的補充。相關報道稱,嬰幼兒缺乏維生素D會降低機體免疫功能,使得自身細胞出現免疫功能紊亂的情況,減緩支氣管纖毛的運動,進而引發其出現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本文通過對兩組嬰幼兒體檢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可知,缺乏維生素D的觀察組RRI發生率明顯高于維生素D正常水平的參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而,在照顧嬰幼兒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應注重維生素D的攝入,保持營養均衡,改變傳統育兒觀念,加強嬰幼兒的戶外活動與體育鍛煉,增加嬰幼兒正常日光照射的時間,并在發現嬰幼兒出現維生素D缺乏時,及時予以補充,降低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發病率。
綜上所述,維生素D亞臨床與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之間存在相關性,及時補充嬰幼兒維生素D,能夠調節其機體免疫力,促進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對防治小兒反復性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的意義,其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