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翊潔
(蘇州科技城醫院 江蘇 蘇州 215000)
科室是醫療服務的“窗口”,更是為患者提供咨詢、預防保健、體檢及治療等工作的醫療護理渠道,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起到疾病救治的目的。特別是在醫療技術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居民愈發注重自身健康問題,而這也在一定層面上對科室分診護理質量提出新要求,否則必將會在阻礙疾病治療的同時,誘發醫患矛盾,引起醫療糾紛事件[1]。對此,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診療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目標責任制在分診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現總結如下:
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診療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以病歷號奇偶數的不同分為傳統組100例、管理組100例。即傳統組患者中,男女比為57:43;最小年齡為25歲,最大年齡為78歲,中位數為(51.7±26.7)歲。管理組患者中,男女比為55:45;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81歲,中位數為(51.9±26.3)歲。各數據間比較相似(P>0.05)。
傳統組使用常規分診護理,管理組織使用目標責任制分診護理,即依據職稱情況,將護士分為助理護士、初級責任護士、高級責任護士等幾類。其中,助理護士未取得執業證;初級責任護士雖未取得執業證,但工齡在5年以上;高級責任護士即為工齡超過5年,且具備主管護士職稱。將各病區患者以10~15數量劃分為小組,而各組則由1名高級責任護士、2名初級責任護士、3名助理護士負責,執行各項的分診護理服務。例如:助理護士肩負日常生活護理職責,初級責任護士肩負醫囑處理、核對及配藥等職責,高級責任護士肩負科室全面管理及護理制度職責。除此之外,還應借助日(初級責任護士3名)、中(助理護士3名)、晚(初級責任護士3名)聯導管理模式,通過和高級責任護士間的協同合作,落實“護士長、護理組長、護士”工作模式[2-3]。
評價各組護理總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其中總滿意度包括宣教、環境、態度三項指標,分數越高證明患者滿意度越佳。
通過統計軟件SPSS 21.0,對本文數據予以匯總處理。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用 ±s、%表示,組間數據以t、x2檢驗。P<0.05時,各數據間比較有意義。
管理組宣教滿意度為(92.8±5.8)%、環境滿意度為(93.6±4.7)%、態度滿意度為(96.7±3.9)%;傳統組患者宣教滿意度為(71.1±3.1)%、環境滿意度為(75.3±4.4)%、態度滿意度為(82.2±2.9)%。各數據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傳統組護理質量評分為(84.3±4.4)分,管理組護理質量評分為(97.9±5.4)分,各數據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標責任制管理是目前相對多元化、多層面的管理模式,以轉變傳統管理理念、工作形式、工作方法為前提,再通過對患者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整合,使之能夠在有效滿足患者各項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增強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而其優勢如下:(1)通過病房巡視操作,可在做好和患者、家屬間溝通的同時,對患者基本情況及病情進展予以全方位把控,再通過健康教育的層面,減輕患者負面情緒,提高其信任感和安全感;(2)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能夠有效拉近患者、護士間的距離,而患者在面臨問題或需要時往往會尋找護士幫助,護士則是以及時且有效的處理方式,獲取患者滿意度;(3)借助崗位職責的明確,可在有效分工的前提下,強化護士工作積極性及責任心,預防管理不當或盲目遵醫囑等行為[4]。本研究中,管理組護理總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均優于傳統組,各數據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例如:管理組宣教滿意度為(92.8±5.8)%、護理質量評分為(97.9±5.4)分;傳統組則為(71.1±3.1)%、(84.3±4.4)分。
綜上,于分診護理質量管理中,目標責任制管理模式的應用,既可提高護理總滿意度,還可改善護理質量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