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瑋雯 沈昱平
初見王曼教授是在杭州紅房子婦產醫院的門診室,雖已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面色紅潤,讓人感到十分親切。王曼教授說話時思維敏捷、條理清晰,完全看不出是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
1927年9月,王曼出生于浙江嘉善一戶知識分子家庭,后因父母工作調動,全家來到杭州生活。天有不測風云,抗日戰爭爆發不久,父親便得了肺結核離開了人世,母親只能帶著孩子們離開杭州,不久也被乳腺癌奪走了生命,家庭的頂梁柱垮了。當時,王曼才13歲。面對親人相繼被病魔奪去生命,王曼在她小小的心靈中立下要成為一名醫生、為人民治病的志愿。她先跟隨流亡學生一起到麗水碧湖的一個偏僻山區里讀中學。后來日本侵略軍攻占華北,淪陷區學生又紛紛失學,流離失所,王曼跟隨其他流亡學生一起到了貴陽。為了給流亡學生提供生活條件以及繼續學習機會,教育部將從北京等地流亡至西北山區的協和醫院師資組織起來,成立了國立貴陽醫學院。王曼抓住了這次學習機會,一讀就是六年。
“當時我們讀書是不要錢的,吃飯也不要錢,政府每個月還給我們兩塊大洋作為生活費,所以是政府、老百姓養活了我們,給了我們學習的機會,老百姓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名好醫生,為老百姓解決病痛。”王曼教授激動地說,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被問起當初為何會選擇婦產科,她說:“我想學習既有內科內容,又有外科操作的一門學科,而自己又是女同志,便選擇了婦產科,希望能夠為婦女同志切實解決問題。”
抗日戰爭勝利后,當時貴陽醫學院創辦人之一、教務長王季午受竺可楨邀請回到杭州,負責籌辦浙江大學醫學院。解放戰爭結束后,王曼便申請調到浙江大學醫學院工作,后因院系調整,又并入浙江婦幼保健院(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前身)工作,這時她不僅要在醫院治病救人,還要在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書育人。
1959年,王曼被醫院指派到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學習腫瘤、內分泌和病理。15個月學成回到杭州,王曼在省內率先開展了宮頸癌的廣泛性根治手術。當時對宮頸癌手術患者選擇標準嚴、要求高,主張對手術的患者不再進行放療,王曼一共選擇了28例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全部痊愈。王曼教授說:“當時患者數量少,很多人都想嘗試這個手術,但我并不是為手術而手術,適合手術的患者就進行手術治療,不適合手術治愈的患者就進行放療。”除此以外,王曼教授對這28例患者進行整理并做了隨訪卡片,建立腫瘤的隨訪制度。
王曼在工作上對于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懷孕時也不例外。因為當時手術條件有限,一臺腫瘤手術經常從早上七八點持續到下午兩三點,期間餓了就只能在手術臺上吃一點流食。由于醫務工作人員少,人手不夠,懷孕的王曼就挺著大肚子去開刀;在懷孕七八個月的時候,擔心手術過程中子宮收縮導致羊水會破,她就在口袋里放一盒黃體酮,每次在手術之前就給自己打一針,防止在手術過程中發生意外,就這樣一直堅持到生產前。
王曼教授一心致力于婦產科學的發展工作,在70年代后期,率先開展宮腔鏡、腹腔鏡等婦科診斷技術,1980年組織成立了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科分會,并致力于婦科中西醫結合工作。80年代,王曼教授作為全國開始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癥協作組負責人,匯總全國8個地區1 553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分析報道,《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和診治》一文發表于1986年《中國現代醫學》。
1950年王曼教授加入浙江省醫學會,4年后擔任浙江省醫學會秘書一職,采訪時她多次強調學會工作與醫院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
當時醫學水平很貧乏,浙江省醫學會的工作重心是提高整個浙江省的醫學水平,進行基層醫學扶貧。浙江省醫學會婦產科分會每年都要舉辦4次學術交流會議,主要目的是普及全省婦產科醫學水平。每次會議都會將婦產科相關人員召集在一起,根據基層的需要,提出并討論各種問題,比如宮頸炎、盆腔炎、輸卵管炎、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等。說到這里,王曼教授拿出那時候的講課材料,是一張用于投影儀放映的透明薄紙,上面是王曼教授親筆寫的講課綱要以及畫的子宮附件圖,她說:“當時就是講這些最基本的內容,就是為了讓基層醫生能夠掌握并治療這些基本疾病,讓病人能在基層解決問題。”
1974至1976年,王曼教授跟隨浙江省援外醫療隊來到非洲馬里,開展了關于子宮脫垂、子宮破裂等婦產科的相關研究和治療,同時她還發現并治愈了當地婦女的尿漏問題,并根據調研及治療經驗撰寫了7篇相關文章。另外,她還親自測量了500例馬里婦女骨盆數據,并和我國的南、北方人群的骨盆數據進行比較,留作科研參考。
1986年赴西德進行校際交流,1990年赴美、加拿大、古巴、北歐(丹麥、瑞典、挪威、芬蘭)訪問交流。多年出國交流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古巴的醫療制度:所有的醫學院畢業生第一年百分之九十幾下到基層,只有百分之幾留在高級醫院做科研。古巴的這個醫療制度讓每名醫生切實得到了鍛煉,廣大人民也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古巴的醫療制度很有參考價值啊!”王曼教授說。
在王曼教授的眼里,醫學工作不僅僅要發展,還要應該“將眼睛要往下看”,要把學生帶起來。如今她的學生們,學生們的學生們,都在醫療行業有所建樹,為中國的醫療事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曾帶領6名研究生研究電腦輔助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子宮內膜的超微結構、雌孕激素受體、組織化學、超微細胞化學、藥物對內膜細胞ONA合成影響等基礎課題,以及結合臨床進行醋酸棉酚等中藥治療的實驗研究,異位、在位內膜分泌泌乳素及患者的泌乳素分泌功能的研究,異位癥不孕患者的免疫學研究,盆腔內環境對不孕影響的研究等,均有論文發表并獲優秀論文或科林成果獎。
如今已經90歲高齡的王曼教授,每周還會堅持給病人看病,每周二到社區醫院做志愿者,精氣神很好。當問起她為什么能保持這么好的精神狀態,王曼教授說:“養生就是動。我在家待不住,需要接觸病人,這樣才會覺得心里踏實。只要我還能動,我就要一直看病,為老百姓做些貢獻。認真負責,把病人當親人是我一直堅持的工作原則,我要做一輩子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