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
(柳州市柳鐵中心醫院 廣西 柳州 545007)
外來醫療器械是指器械供應商租借給醫院,主要用于與植入物相關手術的器械,可重復使用[1]。外來器械普遍價格高,各家醫院共用,流動性較強,容易產生一系列清洗問題,造成安全隱患。2017年6月新出臺的規范對外來器械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現根據規范進一步探討提升外來器械的管理,提升器械使用的安全性。
1.1 醫療器械經營與使用應嚴格遵守《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相關人員未嚴格遵守條列相關規定,使用未注冊、無合格證明、過期、失效的器械[2]。部分器械商未能向供應室提供產品的使用說明書,對于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未提供參數,易造成清洗消毒滅菌質量部合格。
1.2 目前外來醫療器械由相關職能部門、臨床科室、消毒供應中心、手術室等多部門共同管理,容易出現管理脫節。
1.3 外來器械數量多,結構復雜,凹槽以及洞孔較多,對于清洗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3]。外來器械基本用于骨科手術中,骨科手術出血量大,骨渣及組織殘留于器械上較多。清洗人員對龐大數量,結構不一的外來器械結構不熟悉,無法拆卸至最小單位,導致管腔或關節部位會有污物殘留,清洗質量不合格。
1.4 外來醫療器械有種類繁多和體積龐大等特點,導致無菌包體積過大過重[4]。在包裝外來器械時,未按規定進行稱重測量,導致超大、超重不合格包的產生。
2.1 外來器械由醫院統一招標進入,供應商應向醫院提供衛生權威機構認可的三證,不得提供未經注冊、過期或不合格產品。應向供應室提供產品使用說明書,包括器械清洗、消毒、包裝、滅菌方法與參數。
2.2 醫院制定相關制度,嚴格劃分職能部門、手術室、臨床科室、消毒供應中心在外來器械管理環節中所該承擔的責任。各司其職,相互聯系,避免管理脫節。
2.3 應與供應商簽訂協議,要求擇期手術最晚于術前日15時前送達,急診手術及時送達。消毒供應中心需要充足的時間對外來器械進行處理,保證滅菌質量。嚴格執行協議要求。
2.4 建立健全交接制度。供應商需持手術醫生開具的外來器械處理單來供應室進行器械交接,并填寫植入物及外來器械交接單。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與器械商共同對器械進行清點、核對,確認器械的數量和完整性,并雙方簽名。使用后的器械需經過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后方能返還,并做好記錄。
2.5 規范操作流程。消毒供應中心根據2017年發布的衛生行業標準及供應商提供的說明書要求,制定外來器械清晰、消毒、包裝、滅菌操作規程。嚴格執行器械清洗流程。需將能拆卸的器械拆至最小單位。將器械放置流動水下沖洗,無明顯血漬后放入超聲機中超聲酶洗。用毛刷在水下刷洗,清理所有器械的孔洞、凹槽、關節等,去除不易清理的殘留物;管腔器械使用相匹配的毛刷進行刷洗,再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5]。預處理后可上機清洗。
2.6 目測或用帶光源的放大鏡對每一件器械進行清洗質量的檢查。清洗質量不合格給予退回返洗。沒包進行稱重。如果一套器械數量較多,應分開包裝,避免其過大、過重而影響滅菌效果[6]。每個植入包內必須放置5類爬行卡,每批次進行生物監測。植入物應在生物監測合格后,方可發放。緊急情況滅菌植入物時,5類爬行卡合格可提前放行,生物監測的結果應及時通知使用部門。
2.7 建立質量控制監督機制。供應室成立外來器械管理小組,護士長為組長,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對外來器械處理的各環節進行把控,確保各個環節質量[7]。
2.8 建立健全相關培訓制度。消毒供應室人員職業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器械管理的質量[8]。定期請骨科醫師培訓,不斷更新知識。科室開展講課比賽,調動學習積極性。制作彩色圖譜,器械卡片,方便學習。對于復雜器械的拆卸,錄制視頻,放置科室電腦,工隨時學習。定期進行業務考核。
外來器械的管理需要醫院加強管理,外來器械商的配合及消毒供應中心員工不斷提升業務水平,才能確保手術質量和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