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晶晶,陳德福,隋世燕
(大理大學,云南大理 671003)
目前長白豬和大白豬是規模化豬場飼養量較多的引入豬種,均具有增重快、飼料轉化率和胴體瘦肉率高、泌乳性能好等特性。利用大白豬總產仔數相對較多的特點,長大二元雜交豬的繁殖性狀指標表現出升高的趨勢〔1〕?,F在大型養豬企業實行“公司+農戶”飼養模式,公司生產長大二元豬或以其為母本,與杜洛克豬進行交配生產杜長大洋三元斷奶仔豬交給農戶進行育肥。但是,母豬繁殖性狀屬于低遺傳力性狀,表型選擇效果不顯著〔2〕。而繁殖指標又是影響豬場生產效益的重要因素,摸清豬場繁殖指標的情況,從中發現豬場存在的問題,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也是進行選種選配的重要數據基礎。然而,很多豬場因為基本數據記錄繁瑣,沒有堅持長期記錄,或有了大量的數據,沒有進行定期統計分析,造成數據浪費。
本文對某規模化豬場長白豬、大白豬、長大二元豬的第一、二、三胎的妊娠期、總產仔數、產活仔數、產健仔數、仔豬初生窩重等繁殖指標進行整理,并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旨在為豬場下一步的選種、選配及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同時為其他豬場提供方法參考。
1.1 數據與來源收集云南省某豬場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長白豬、大白豬、長大二元豬3個類型豬第一至第三胎的妊娠期、產仔數、產活仔數、產健仔數及初生窩重等數據,共232頭豬,其中大白豬64頭,長白豬73頭,長大二元豬95頭。
1.2 數據統計分析所有數據采用(xˉ±s)表示,采用SPSS 17.0軟件中方差分析從相同品種不同胎次和同一胎次不同品種兩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妊娠期=分娩日期-配種日期;產仔數是仔豬出生后包括活胎、木乃伊、畸形和死胎全部在內的胎兒;產活仔數是仔豬出生時的活胎數目;產健仔數是產活仔豬中個體重在0.80 kg以上的仔豬;初生窩重是初生仔豬在出生后吃乳前擦干身上的黏液,然后用電子秤(精確至0.01 kg)稱取全窩仔豬的重量。
2.1 妊娠期第一胎大白豬和長大二元豬的妊娠期與長白豬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第三胎長白豬與大白豬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二胎長大二元豬有高于大白豬的趨勢(P=0.08),第三胎長白豬有高于長大二元豬的趨勢(P=0.08);第二胎長白豬與大白豬、長大二元豬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長白豬的妊娠期第三胎與第一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第二胎與第一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白豬的妊娠期第一胎和第二胎、第三胎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第三胎有顯著高于第二胎的趨勢(P=0.07);長大二元豬的妊娠期第三胎和第二胎與第一胎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不同品種和胎次的妊娠期比較(xˉ±s,d)
2.2 產仔數第一胎3個類型豬的產仔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平均為12.00頭。第二胎長大二元豬與大白豬、長白豬的產仔數比較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第二胎長白豬的產仔數與大白豬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第三胎大白豬的產仔數與長白豬(P<0.01)和長大二元豬(P<0.05)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長白豬第一胎和第二胎產仔數與第三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大白豬第一胎與第二胎(P<0.01)以及第三胎與第二胎(P<0.0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長大二元豬第一胎和第二胎與第三胎(P<0.05)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不同品種和胎次的產仔數比較(xˉ±s,頭)
2.3 產活∕健仔數3個類型豬第一胎的產活仔數和產健仔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活仔數、產健仔數分別平均為11.11、10.51頭;第二胎的產活仔數和產健仔數長白豬(P<0.01)和長大二元豬(P<0.05)與大白豬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但長白豬與長大二元豬的產活仔數與產健仔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第三胎大白豬產活仔數與長白豬(P<0.01)和長大二元豬(P<0.05)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產健仔數大白豬與長白豬和長大二元豬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長大二元豬的產活仔數與長白豬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長大二元豬的產健仔數與長白豬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長白豬的產活仔數第三胎與第一和第二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大白豬的產活仔數第二胎與第一胎和第三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長大二元豬的產活仔豬數第三胎與第一胎和第二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長白豬的產健仔數第三胎與第一胎和第二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白豬的產健仔數第二胎與第一胎和第三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長大二元豬的產健仔數第三胎與第一胎和第二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品種和胎次的產活仔數、產健仔數比較(xˉ±s,頭)
2.4 初生窩重第一胎3個類型間的初生窩重相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平均為15.20 kg。第二胎長白豬和長大二元豬的初生窩重與大白豬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長白豬與長大二元豬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第三胎大白豬的初生窩重與長白豬和長大二元豬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長白豬和長大二元豬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長白豬第一胎和第二胎的初生窩重與第三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大白豬第一胎與第二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三胎與第二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長大二元豬第一胎與第三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長大二元豬第二胎有顯著高于第三胎的趨勢(P=0.07),長白豬第一胎和第二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品種和胎次的出生窩重比較(xˉ±s,kg)
有研究發現〔3〕,妊娠期與其他相關繁殖性狀特別是與初生窩重、產仔數關系密切;第一胎大白豬和長大二元豬的妊娠期較長,平均為114.44 d,長白豬約為110.89 d;第二胎3個類型豬的妊娠期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平均為114.25 d,大白豬雖然僅有112.69 d,但是個體差異較大,導致其與長白豬和長大二元豬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第三胎長白豬的妊娠期較長,為116.50 d,而大白豬和長大二元豬分別為115.22、115.73 d。有研究發現,妊娠期與產仔數具有較強的負相關關系〔4〕,大約克夏母豬妊娠期比其他品種母豬妊娠期稍長〔5〕,由于繁殖性狀的持續改良等原因,隨著年份增長,妊娠期出現逐漸降低的趨勢〔6〕。然而,本研究與以上結果均不完全一致,提示本豬場引進種豬后可能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選種選配,導致種豬的性能發揮一致性較差。
窩總產仔數和仔豬初生窩重是衡量母豬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標,可直接影響豬群的繁殖力〔7〕;而仔豬初生窩重與產仔數呈正相關,且對斷奶窩重具有顯著影響,而斷奶窩重在一定程度上則反應母豬的育仔能力〔8〕。3個類型豬第一胎的產仔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平均為12.00頭。第三胎大白豬的產仔數最高,為12.33頭。大白豬第三胎產仔數高可能與其妊娠期短有關。但是,長白豬和長大二元豬隨著胎次的增加,產仔數反而減少,可能由于該豬場引入的第一胎是純種母豬,生產性能較高,這進一步提示本場飼養管理或育種工作有待加強。
沈君葉等〔9〕研究發現大白母豬的總產仔數、健仔數和初生窩重均明顯高于長白母豬;長大二元豬具有最高的總產仔數、健仔數。但本研究發現,不同品種豬不同胎次的產活仔數、產健仔數和出生窩重均不一致。有研究發現,后備母豬的初配時間和體質量對第一胎窩產仔數及仔豬初生窩重具有顯著影響〔10〕,因此豬場工作人員應加強后備豬的配種管理。
有研究發現,母豬第一胎與第二胎的繁殖性能和其他胎次之間相關性較差〔11〕,可以將第三胎的繁殖性能作為母豬淘汰的依據〔11-12〕。因此,有些豬場為了加快育種速度,盡早提高生產效益,更新或淘汰豬群時僅通過體型外貌或前兩胎的繁殖性能作為選種依據,這樣將導致過早淘汰優秀母豬。還有研究發現,第三胎與第五胎的總產仔數、產活仔數和初生窩重相關性很高〔13〕,因此在生產上要想獲得高產,生產母豬群中第三至五胎的母豬所占比例應該較高。有研究者指出,種母豬初生重的大小并不能反映后期增重的情況,不能將其作為早期選種的充分依據,而斷奶重與后期體重變化存在顯著正相關〔14〕。然而,本研究數據的收集忽略了斷奶重和斷奶窩重,以后要完善此部分的數據收集。
本研究提示,規?;i場要重視種豬的選育,避免“重引種輕選育”的錯誤思想。選留種豬要有科學依據,這就要求準確測量和記錄繁殖相關基本數據,如母豬的妊娠期、初生窩重、產仔數、產活仔數和斷奶窩重等指標,數據測量要持續到第三胎以上,定期進行統計分析,實行體型外貌和選擇指數相結合的方法綜合選留種畜,真正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