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根本出路,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著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全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抓好各項硬任務的落實,對確保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意義重大。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形勢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經濟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續的矛盾也日益顯現。農業是基礎,農村是大頭,要切實穩住“三農”這個基本盤。因此,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尤為重要并極具必然性。相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格局,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仍然薄弱。農業大而不強,結構性矛盾突出,全球競爭力明顯薄弱;農民收入增長后勁乏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任務艱巨,反貧困任務艱巨;農村人居環境欠賬多,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升,鄉村治理任務艱巨。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有著深刻內涵,需要在認識上強化理解,在實踐中把握方向。
一是發展理念優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本質規律和要求,準確理解“三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始終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國民經濟基礎和民生根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根本上突破對“三農”問題的傳統認知,構建和形成對“三農”問題的現代認知觀,包括對農業多重功能、農民多重屬性、農村多重價值的認知。要轉變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政績觀。衡量地方政府政績,不僅要重視工業、城市、城市居民、經濟總量,更要重視農業、農村、農民、民生 改善。
二是制度創新優先。最大的制度創新優先是在理念和行為上瓦解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破除長期單一的農村資源要素向城鎮流動的現象,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等財產權利,深入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宅基地“三權分置”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城鄉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各項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構建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享共贏的互利互惠機制,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三是政策安排優先。著眼于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傾斜,調整政策思路和政府行為,構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長效機制。財政稅收、金融信貸、農業保險、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才資源要向農業農村傾斜,把各類要素資源投入到農業農村最需要的領域,把基礎設施重點投向農業農村最薄弱環節,把農村公共服務擺到最重要的位置。強化政府行為導向,發揮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四是保障措施優先。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各項制度設計、政策創新以及重要任務落到實處。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建立各級黨委政府抓鄉村振興的績效考核機制,切實強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工作合力。同時,強化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使“三農”工作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文/張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