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國信 山西省陽城縣畜牧局
近年來,我國畜牧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目前肉類和蛋類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畜禽養殖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的同時,也面臨產業結構不合理、環保壓力大、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等挑戰,因此,加速推進畜禽養殖業轉型升級,向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邁進,為市場提供更優質的動物產品,以適應消費升級需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為緊迫課題。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飼料生產大國,目前我國飼料工業年產量超過2億噸,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年產值超過8000億元。而實現飼料工業由大轉強、由大轉優,“飼料禁抗”是必然趨勢,加快建立綠色飼料生產、加工和經營體系已成當務之急。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我國飼料工業成就巨大,但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飼料工業面臨的這個突出問題,在產業上表現為發展不平衡,在產業功能上表現為效能發揮不充分;同時,隨著促長類抗生素在飼料中的添加應用,不規范使用甚至濫用問題愈來愈突出,藥物殘留和動物源細菌耐藥逐漸浮出水面。我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肉、蛋生產國,但卻不是出口大國,近年來畜產品出口國際市場屢遭退貨,究其原因大多系抗生素藥物殘留超標所致。此外,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廣泛應用,通過飼料進入動物體內, 再從動物體內大量排出,進入土壤、水源和環境中, 極易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人和動物長期受到污染,有可能使機體產生基因突變、畸形、癌變等,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帶來明顯和潛在的危害。
為切實規范獸用抗菌藥的生產、經營和使用,維護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等問題,前不久,農業農村部發布第194號公告,實施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中藥類除外)退出行動(簡稱飼料“禁抗”)。通過調整飼料營養、選擇高消化性優質原料、大力研發抗生素替代品,以及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改善養殖環境和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最終實現飼料“禁抗”、養殖“減抗”、產品“無抗”,形成良好的產業鏈。
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工程院院士李德發表示,推進飼料工業向高質量發展,實現飼料“禁抗”,必須強化綠色飼料原料保障能力,建立起現代飼料綠色生產經營體系。近年來,我國綠色飼料原料保障能力需求一直在增加。目前,我國每年直接使用40%—50%的原糧,轉化玉米等能量飼料2.3億噸。玉米作為能量飼料,雖然有替代品種,但替代比例有限。當前,玉米階段性供過于求,但從長期看,受消費結構升級和玉米深加工等需求影響,供求形勢依然偏緊。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糧改飼,鼓勵以養定種、草畜結合,促進糧食種植結構調整。但從現階段飼料原材料供給結構看,作為蛋白飼料的大豆,進口依存度仍較高。李德發建議,要推進“糧改豆”,提高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增強大豆等蛋白飼料原料生產能力,補齊蛋白飼料原料短板;同時繼續擴大糧改飼規模,引導發展全株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
建立現代飼料綠色生產經營體系,首先必須保證飼料原料供給環節的綠色化。綠色原料供給,綠色生產加工和經營體系健全,才能保障飼料工業發展方式上的綠色增長。應當看到,目前我國在飼料原料質量方面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李德發介紹,由于我國種植業規模化程度還不高,原料產銷環節多,一些品質不夠高的原材料依然不可避免。為此,要聚焦飼料加工生產環節,研發環保、節約、安全的新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還要重點針對中小養殖戶研發推廣先進適用飼料配制技術、飼喂飼養模式和自動化智能化裝備,依托技術、工藝、設施三配套,帶動小養殖戶發展現代畜牧業。
櫻桃谷鴨,是我國畜產品種質資源上的“痛”,揮之難去。動物遺傳育種學家、中科院院士黃路生表示,必須走畜禽良種國產化之路,避免重蹈櫻桃谷鴨的覆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櫻桃谷公司選育的北京鴨配套系,以飼料轉化效率高而逐步占領了我國80%以上的大型肉鴨市場。
農以種質為先,種質科技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而我國畜禽良種有著龐大的內部需求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優質安全的畜產品需求,呼喚著在切實保障畜產品穩定供給的同時,加快培育綠色畜禽新品種。一方面,綠色現代育種具備深厚基礎。我國種質資源豐富,市場消費需求大,國產化良種對我國畜牧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對一些優特地方品種的創新利用,滿足了多元化肉品市場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國種質開發與研究仍然存在“三多三少”的突出問題。“目前,我國種業的研發人員、國家財政研發投入以及種業企業數量都是全球最多,但種業龍頭企業市場占有份額少,重大品種少,能自主育種的企業少。”農業部種植業司潘文博說,國內核心育種技術的原創程度還不高,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包括對重要經濟性狀形成機制的遺傳解析不夠,自主創制的特色商業化品種偏少。
深厚基礎就是平臺,突出問題就是潛力。專家表示,進一步開發利用種質資源、發展原創核心技術、提高核心種質自主創新程度,需要打通科技創新鏈上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集成示范三個環節,創新高效育種技術和繁殖技術,對地方品種資源進行有效利用,進一步豐富畜產品種類。
加快培育綠色畜禽新品種,尤需把好質量安全關。農業農村部獸醫局局長馮忠武介紹,目前我國已形成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每年新發布《獸藥質量標準》和注冊獸藥標準構成的獸藥標準體系,并設置休藥期嚴控獸藥殘留。此外,從2016年7月1日起生產的獸藥產品,必須賦碼上市,且二維碼信息均上傳到中央數據庫。“產好藥、用好藥、少用藥,畜產品的安全就有保障。”
根據農業農村部規劃,在2020年正式實施“飼料禁抗”的基礎上,力爭通過3年時間,實施養殖環節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工作,推廣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模式,獸用抗菌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要鼓勵研制新型動物專用的抗菌素,如微生物制劑、中草藥提取物等,以替代化學合成的抗菌素,從而使獸藥殘留和動物細菌耐藥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畜禽產品供應充足、安全質量有保障,這樣的畜牧產業就是綠色產業嗎?回答:是,但還不夠。馮忠武表示,只有畜牧產業全產業鏈條都是“綠色”的,才能說畜牧業轉型為綠色生產方式。令人頭疼的是,目前我國畜牧業產生的大量畜禽糞污,已經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一大難題。
臭氣熏天、污水橫流、蚊蠅成群……曾經是大部分人對我國畜禽養殖場的印象。在我國,每年產生的畜禽糞污量約為38億噸,如此數量龐大的糞污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當前,隨著環保督查工作的深入,畜禽養殖業面臨的環保壓力越來越大,個別地方出現了對畜禽養殖“一禁了之”的傾向,嚴重的甚至導致局部生豬、雞蛋等畜禽產品供應緊張,這無異于掩耳盜鈴,而加快資源化利用才是王道。
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養殖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事實上,畜禽糞污一直是農業活動中重要的肥料來源。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畜禽糞污通過加工處理可制成優質有機肥料,變廢為寶。國內大量田間試驗表明,與傳統單一施用化肥相比,有機肥使用更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刺激作物生長、增強作物抗逆性、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等益處。據測算,全國每年產生畜禽糞污約38億噸,可提供氮肥1300多萬噸,相當于目前全國化肥氮的一半;畜禽糞污還可用于生產綠色清潔的沼氣,減少大氣污染。因此,大力推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種養結合,循環利用,是實現畜牧業向綠色生產轉變的根本出路。

近年來,在國家產業轉型,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畜禽糞污的有效處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2014年起施行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中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采取糞肥還田、制取沼氣、制造有機肥等方法,對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進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從事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有機肥產品生產經營等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活動的,享受國家規定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2015年,原農業部發布的《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促進豬糞便綜合利用,圍繞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循環利用,加快研發生豬糞便綜合利用技術,推行種養結合、循環利用、集中處理和達標排放等生豬糞便處理利用模式。
2016年,原農業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的方案》,明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要聚焦畜禽糞污、病死畜禽、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及廢棄農藥包裝物五類廢棄物,著力探索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原農業部下發《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方案(2017—2020年)》,重點聚焦養殖大縣和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實施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活動。2017年,我國選擇100個果菜茶重點縣(市、區)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2018年,繼續組織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再支持200個左右的畜牧大縣開展治理;今年這個項目擴大到300個縣。在省縣推進的基礎上,啟動京津冀、長三角區域整省推進,在山東、河南、湖南、四川等部分畜牧大省開展整市推進……目前,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已經超過60%,可以說,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新任務新要求下,畜牧業將以“增效”為著力點加快推動生產方式轉變,以“增值”為著力點加快塑造產業形態,以“增綠”為著力點加快重構新型農牧關系。總之,只有在飼料生產環節建立起綠色生產、加工和經營體系,在養殖生產環節實現綠色育種、健康養殖、綠色生產,并確保畜禽糞污得到資源化利用,才能推動畜牧業形成良好的綠色產業鏈,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得到“保供給、保安全、保生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