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榮成市科學技術局


對接南京農業大學(上)和對接浙江海洋大學。
榮成市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海岸線近500公里,近海生物資源豐富,水產品總量連續37年居全國縣級第一,是國家海洋“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科技興海示范基地。近年來,榮成市堅持以“自由呼吸?自在榮成”為引領,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抓手,深入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著力構建藍色特征鮮明的科技創新體系,先后獲批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省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試點市、全國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連續第三年位列山東縣域科學發展排行榜榜首。
強化組織領導。制定印發了《榮成市創新型縣(市)建設方案(2018—2020年)》,作為創新型縣(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成立了市長任組長、2位副市長任副組長、19個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新型縣(市)建設領導小組,優化明確了建設方向、路徑與舉措,制訂了《榮成市創新型縣(市)建設兩年行動計劃》和重點工作臺帳,分解落實各項重點工作,按季度開展督導調度,形成了整體聯動,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創新型縣(市)建設合力。

突出政策引導。先后制定出臺了《榮成市關于鼓勵企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若干規定》《關于鼓勵支持海洋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突破式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提升榮成“百千萬英才計劃”的意見》,對創新平臺建設、高層次人才引育、科技成果產業化、技術交易等科技創新活動給予獎勵扶持,連續多年兌現發放的獎勵資金均超過2000萬元,有效激發了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力,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超過26億元,財政科技支出達到36333萬元,比上年增長了6.79%。
提升服務能力。連續舉辦9屆科技周、6屆“榮成企業百家院所行”以及3屆“院所榮成行”“英創會校企對接洽談”“核能與環境國際高端論壇”“山東(威海)海洋生物與健康食品產業創新合作大會”等系列產學研活動,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浙江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全國6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達成產學研合作協議300多項;先后舉辦研發投入加計扣除、企業研發費用財政補助、高企申報培訓、“四送四聽”等系列惠企政策培訓活動,累計培訓企業技術人員2000多人次,以務實有效的創新服務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
創新載體特色鮮明。圍繞現代漁業、海洋生物科技、海洋高端裝備等領域,積極謀劃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目前全市建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8家,重點實驗室5個,院士工作站6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總數達到66家,其中國家級9家。圍繞特醫食品、功能食品、海工裝備等領域,大力推進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聯合14家高校院所、24家企業共同組建威海市海藻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服務聯盟,搭建協同攻關研發平臺;山東國際海洋高新技術交易中心、威海百合功能食品產業技術研究院、魯東大學特醫食品研發與檢測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穩步推進;中國海洋大學、魯東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公共技術研究中心等進入實質化運作,已組建專業研發團隊3個,建成海洋生物加工中試生產線1條,實施在研課題5個,申請專利10多項,形成創新成果3項;與山東船舶技術研究院合作建設的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已引進研發人員80多人開展船舶脫硫脫硝、船用廢棄物處理等技術研發。
科技項目成效顯著。堅持以科技項目帶動企業創新的思路,引導企業實施一大批行業共性技術攻關、行業帶動力強的科技項目,提升了企業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先后安排布局“酶法生產高活性海藻生物肥技術”“長效控釋經皮給藥關鍵技術”等本級科技計劃項目150多項,解決一批全市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截至目前,全市共承擔威海市級以上科技項目237項,其中國家級72項,省級156項。先后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28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4項、國家863計劃9項、國家火炬計劃2項。慧海創達、觀海數據、康派斯新能源、金瓢食品機械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迅速,在創業齊魯大賽、省創新競技行動計劃等各類競賽中嶄露頭角,逐步開始承擔各類重大科技創新工程。
科技金融結合緊密。立足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實際,不斷加大金融支持創業創新發展的力度,采取融資貸款、產業基金、掛牌上市等多種形式為企業解決后顧之憂,結合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的設立和動作方式,出臺了《榮成市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管理辦法》和《榮成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種子基金管理辦法》,廣泛對接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加強產業項目推介,探索設立市場化運作的基金模式,目前中科控股投資基金、企業紓因基金已進入投資運作階段。藍潤國際海洋食品產業園項目基金規模3億元,吸引省級基金6000萬元、威海級基金3000萬元投資。引導泰祥、浦臣、海都等近20家涉海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增強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風險應對能力。海商中心完成魷魚、鱈魚等質押及票據質押融資8600萬元。與安信擔保、日照銀行創新合作的“銀漁通”業務放款1000 萬元。

打造五大園區,為區域創新提供基礎支撐。按照“差異化、特色化、專業化”的原則,以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經濟開發區食品藥品經濟園、核能利用國際創新示范園、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國家海洋經濟融合發展示范區五大園區為依托,培植壯大海洋生物科技、海洋食品藥品、核電配套、遠洋漁業等產業集群,著力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特色產業園區。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先后獲批山東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第七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山東省內唯一一處以海洋生物科技為主題的海洋特色園區。建設了中試基地、海洋生物夢工廠、創新小鎮等集海洋技術研發、實驗、檢測、中試、創業于一體的科技創新服務載體,牽頭發起成立了以全省63家農業科技園區為成員的園區特色產業協同創新戰略聯盟。與江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和中科院海洋所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成立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協同創新中心、海藻公共技術研究中心和魯東大學海洋產業技術研究院,引入千人計劃專家3人、泰山學者4人、海外專家2人,園區企業R&D投入占比達到5%以上。
開展五項行動,為海洋產業注入創新活力。開展“海洋傳統產業提升、海洋新興產業壯大、海洋高端服務業突破、海洋經濟融合發展、智慧海洋建設”五大專項行動,聚焦現代海洋漁業、海洋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充分發揮海洋生物科技、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等海洋新興產業優勢,突破涉海服務業瓶頸制約,完善海洋數字化、智能化服務系統,以建設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為契機,力推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超前布局未來海洋產業,推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致力打造成為全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目前已有中科院海洋所、山東大學、集美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浙江海洋大學等20多家高校院所與我市建立全面合作關系,柔性引進了山東大學翟光喜、華南理工大學趙謀明、韓國江陵原州國立大學金相武等高層次人才,啟動實施“海參肽的酶法制備工藝的優化及生產標準化”“重要抗衰老關鍵中藥組分生物制造關鍵技術與產品開發”“兒童用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開發及矯味掩味技術體系構建”等一批產業關鍵技術研發項目。


落實四個計劃,不斷強化企業創新能力。積極落實“雙創服務提質、科技型企業培育、科技成果轉化、海洋科技人才引育”四個計劃,加快海洋高端創新載體和人才集聚,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突破重大海洋關鍵技術,深化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主動適應海洋技術創新變革,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目前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65家,通過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系統并入庫企業78家。海洋領域專業孵化器石島慧谷孵化器獲批國家級孵化器,u創空間、慧谷眾創被認定為國家級眾創空間。成立了榮成市綜合技術轉化中心,促成技術交易額20多億元,被評為山東省首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獲得科技廳最高標準資助獎勵。先后引進袁隆平、唐啟升、管華詩、葉奇蓁、洪濤等10多位院士及其團隊,在我市建設院士工作站,支持企業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提取、海藻生物肥、冷凍調理食品等方面開展行業關鍵技術研發。目前全市現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1人,培養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泰山系列人才30多人,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