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腫瘤免疫生物治療已被公認為傳統的手術、化療和放療之外的重要腫瘤治療手段,極具前景和意義。免疫負調控治療腫瘤的研究成果被授予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腫瘤免疫治療的作用推向新的高度。惡性腫瘤免疫生物治療的創新性策略主要包括檢查點阻斷的免疫治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腫瘤治療性疫苗等。本期特約浙江大學免疫學研究所副所長王青青教授撰文《惡性腫瘤免疫生物治療的現狀及展望》,對這3類惡性腫瘤免疫生物治療的研究進展進行總結和評述。敬請關注。
原發性肝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肝切除術是目前原發性肝癌患者獲治愈可能的首選治療手段。與開腹肝切除術相比較,腹腔鏡肝切除術具有術中出血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勢,并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目前,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腹腔鏡肝臟切除術的手術適應證不斷拓展,肝切除范圍和手術復雜性不斷增加,在經驗豐富的腔鏡肝臟外科中心,腹腔鏡肝臟切除術治療巨大肝癌、困難部位的肝癌、合并肝硬化的肝癌及復發性肝癌等均取得滿意的近期和遠期療效。本期特約浙江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微創外科主任張成武教授撰文《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原發性肝癌》,深入探討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巨大肝癌、困難部位的肝癌、合并肝硬化的肝癌及復發性肝癌等的近期和遠期療效。歡迎閱讀。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主要累及周圍關節的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氧化氮(NO)是一種生物自由基,在體內經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并由L-精氨酸生成。NOS有3種,其中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是NO生產過程中的關鍵酶,過量的NO可造成組織損傷,并會參與多種急性和慢性炎癥性疾病的病理過程。研究表明NO和iNOS作為炎癥介質在RA病變中起重要作用,調控NO和iNOS的表達是防治RA的重要靶點。核因子κB(NF-κB)通路作為在RA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信號通路之一,參與多種細胞因子的生成調節。陳澤琪等撰寫的《炎性細胞因子對滑膜細胞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表達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擬以人類滑膜成纖維細胞株MH7A作為載體,觀察這些炎癥因子單獨或聯合刺激下NO及iNOS生成的變化,并探討NF-κB在NO和iNOS生成中的作用,刊于本期“論著”欄目。
對乙酰氨基酚(APAP)是世界上最流行和安全的止痛藥之一,然而由于其廣泛的可用性,它經常與有意或無意的劑量過量有牽連,從而導致嚴重的肝損傷,甚至急性肝衰竭。正常情況下,APAP在經消化吸收后通過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被排出體外,但當機體攝入過量的APAP后,會產生N-乙酰-對苯醌亞胺毒性代謝物,可引起急性的、嚴重的肝細胞損傷。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FGF1)又名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是龐大的生長因子家族中一員,在胚胎發育、血管生長、創傷愈合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已作為促進燒傷創面愈合的藥物上市,但在肝損傷方面無詳細報道。張謝等撰寫的《FGF1通過抑制內質網應激和自噬途徑保護APAP誘導的小鼠肝損傷》一文,探究FGF1對APAP引起肝損傷的保護作用以及相應的保護機制,為目前發病率較高的藥物性肝損疾病在臨床治療開發新的藥物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本期還刊登了其他精彩文章,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