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毅 中共南平市委書記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深入總結基層實踐、科學深化提升、大力倡導推進的農村工作機制創新。福建省委、省政府對這項制度高度重視,1999年南平率先實施,為全國推行開了先河。
20年來,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深化落實“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工作思路,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科技部的有力指導下,把“機制活”放在首位,致力“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一任接著一任干,持續推動科特派制度創新發展。一是著力“派活”,推動從單向單人向雙向團隊拓展。創新選認機制,選認渠道從“單一”到“多元”、選認方式從“單向”到“雙向”、選認對象從“單人”到“團隊”,與高校院所組建75個科特派團隊,與龍頭企業組建12個法人科特派,提升創新能力。二是著力“用活”,推動從科技服務向綜合服務拓展。把高位嫁接拓展到綜合服務上,促產業轉型,引進高端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整體推進產業升級。促項目提升,突出協作攻關,突破關鍵技術。促鄉村振興,推動科技與金融、流通結合,放大“科特派+”效應,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創新“科特派+支部”,推行“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高位推動市縣機關支部與村支部結對共建,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三是著力“激活”,推動從“三農”領域向綠色發展拓展。選派421名科特派,全方位服務我市七大綠色產業,投身“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等創新實踐,助力點綠成金。四是著力“放活”,推動從導向牽引向利益聯結拓展。新出臺十項措施,制定科特派團體標準,成立科特派學院,設立6000萬元創投基金、1000萬元項目資金,推出“科特貸”,累計1732名科特派參與建立利益共同體。
20年來,科特派制度的創新實踐取得顯著成效并引發深刻變革。我市持續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助力精準扶貧的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質量變革上,最直接的是將科學技術轉化成農民口袋里的鈔票,助推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全市12.8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9.8%,今年全部行政村村財收入都將達5萬元以上。效率變革上,最有效的是深化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對農業增長貢獻率從1999年33%提高到60%以上,七大綠色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占比達85.8%。動力變革上,最突出的是科特派們既導入科技,又宣講新思想,傳播黨的聲音、科學精神和現代文明,激發干群擔當實干精氣神,不斷釋放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創新永無止境。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此次會議為新起點,學習借鑒各地好經驗好做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干拼創、久久為功,努力走出一條創新引領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