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以下簡稱國家局)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核心任務,高度重視糧食科技特派員工作。在糧食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工作形式方面不斷探索,積極引導糧食科技人才深入農村基層一線開展服務工作,為促農增收、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提供了有效的支撐,推動農村創新創業不斷發展。
2016年,國家局印發了《糧食行業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糧食行業科技特派員行動。
2017年印發《關于開展2016—2017年度糧食科技特派員遴選試點工作的通知》,面向江西、湖北、河南等省征集糧食科技特派員,啟動第一批科技特派員認定工作,并請相關省份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糧食科技特派員開展糧食產后服務工作。
2018年國家局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科技興糧”的實施意見》,明確“探索有效的糧食科技特派員制度和博士服務團工作機制,組織科技人員和高層次專家定期服務基層”,進一步強調發揮科技特派員服務農民的重要作用。
糧食行業堅持以服務種糧農民為工作目的,提高種糧農民收入為工作導向,積極探索建立糧食科技特派員派遣機制,選派優秀糧食科技創新人才服務基層。例如,江西省糧食科學研究所選派高級工程師與企業對接,助力地方糧庫開展低溫儲糧試點實驗,而且還幫助企業在2016年爭取到財政資金支持150萬元,幫助企業開展了技術改造。科技特派員還為江西儲備糧永修有限公司實施谷物谷冷機低溫儲糧實驗,摸索出適應當地的低溫儲糧技術工藝,有效提升了糧食收儲企業的技術水平。南京財經大學依托江蘇省相關政策,采取江蘇科技特派員、江蘇省科技鎮長團、企業科技副總等形式開展基層科技服務,學校年輕教師作為糧食科技專家,赴南京市所轄區、鎮開展基層掛職,有效拉近了與基層科技需求的距離。
同時,為了有效支撐科技特派員工作,國家局與有關部門開展“優質糧食工程”建設,聚焦產后服務需求,建設為農清理、烘干、儲藏、加工、銷售的產后服務中心,在《產后服務體系項目管理辦法》中,明確依托產后服務中心,派遣科技特派員,服務種糧農民科學儲糧,助力推進糧食優質優價,服務農民增收。國家局開展的“百名博士服務糧企”工作,將人才派遣與技術服務相互融合,結合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服務企業的實際需要,建立與基層企業穩定的創新服務關系,督促科研人員俯下身子、腳踏實地、了解基層、服務生產,促進糧食科技創新資源服務糧食產業,為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效支撐。
糧食行業通過豐富特派員內涵,不斷探索科技資源服務種糧農戶需求的有效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科技項目為載體,聚焦農戶儲糧需要,打通農戶科技創新需求渠道,聚焦提高糧食品質,開展專題科技攻關。在產后領域開展“規模化農戶儲糧技術及裝備研究”,研發出了大農戶農村糧食物流綜合技術,以及多種大農戶用儲糧倉;聚焦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地區等產糧大省糧食產后技術需求,開展了農戶糧食清理、儲藏技術研發示范等工作,技術推廣取得了明顯成效。
以糧食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聚集創新資源服務農戶產后技術需要。調動科技創新資源組建“糧食產后服務技術創新中心”,引導小麥、特色油脂產業相關機構成立技術創新聯盟,圍繞優勢特色,開展產學研結合的創新研發和產業技術升級,為農民脫貧、壯大特色油脂產業探索解決之道。
以糧食產后服務技術創新中心為載體,聚焦“優質糧食工程”開展糧食科技服務。積極開展“產后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為農烘干、整理、儲藏、加工、銷售等服務工作的技術支持,深入農戶開展技術培訓,推廣實用產后減損技術,提高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為市場化形勢下農民產糧、賣糧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糧食質量安全。
由國家局組建的“國家糧食產后服務技術創新中心”科技特派員工作成效明顯。在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等20個鄉鎮,糧食科研人員開展了糧食儲藏技術培訓班36期,培訓農民2625人次,印發各種技術資料3000余份;深入田間地頭,采取現場講解、示范指導、入戶面授、集中培訓等形式,推廣先進實用新技術、新成果6項,還現場發放科技特派員服務卡,提供24小時遠程科技咨詢服務,方便群眾隨時咨詢,大幅度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和整體素質。同時,發揮糧食科研單位的機構優勢,沿著產業鏈積極開展企業需求調研,該中心已經調研18家糧食加工企業,了解生產現狀,尋找存在問題,及時研究切合實際、易于操作的技術方案,幫助企業建立糧食烘干系統8套,建立標準化倉儲11個,改進糧食儲藏方案21套,有效減少了糧食存儲過程中的損失。國家局建設的雜糧技術創新中心選派科技特派員與小麥、小米龍頭企業簽訂服務協議,形成了從種植、病蟲害防治,到加工技術服務的服務鏈條,有效地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2019年全國糧食科技活動周開幕式上向“糧食科技特派員”小分隊及“百名博士服務糧企”小分隊授旗
2019年,國家局啟動的首批“百名博士服務糧企”活動,認定了19名40周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研究人員和專業教師,作為科技特派員,完成了與19家企業一對一的對接。目前,該批博士科技特派員已作為科學技術的傳播者,深入農戶和企業,針對小米、稻谷、小麥初加工,糧油食品制造,以及檢測儀器使用等具體問題進行解答,傳授方法,實現了科技服務零距離,把成果應用到尋常百姓家,有效解決了普遍存在的糧食青年科技人員和企業、農民群眾“兩不搭界”的問題。
下一步,國家局聚焦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引導糧食科研力量和科技創新資源服務基層農村需求,將好的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