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司
科技特派員作為科技植根“三農”的一項實踐探索和制度安排,在服務“三農”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十年的實踐中,教育部組織高校積極學習領會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發揮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重要結合點的優勢,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探索高校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模式與新機制,把做好科技特派員工作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發揮科技特派員在創新引領、科技示范、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帶動作用,加強政策引導、平臺支撐和制度保障,突出源頭創新和人才培養,不斷推動高校在科技特派員制度中發揮作用,取得了積極成效。
教育部積極指導高校開展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近三分之一的科技特派員來自高校,在各省(區、市)組織的科技特派員中占有較高的比例,為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高校科技特派員扎根基層,積極幫助當地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讓高校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直接指導農業生產,加快了高校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有力地支撐了區域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在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的過程中,高校承擔了大量培訓任務,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中,有將近一半依托高校進行建設,通過培訓將最先進的管理知識和專業技能傳授給一線科技特派員,提升了實施效果。廣大高校科技特派員進入農村一線進行科技服務和創新創業,把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作為創新研究項目,指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提升了學生的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也使學生更加了解農村并積極投身“三農”建設,為農業創新創業行動順利實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保障。
在多年來探索實踐中,高校建立并不斷完善了“太行山道路”、“農業科技專家大院”、 “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車”、“湖州模式”、“百名教授興百村”等多種形式的科技推廣和服務模式,形成了示范引領,涌現出一批優秀模范科技特派員代表。如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開荒拓土,科技富農,被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獲評時代楷模,入選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對象。浙江大學汪自強教授,連續十余年深入溫州泰順山區指導農業生產,堅持每月抽出時間“泡”在泰順農村,為當地引進農作物新品種129個,創造了一個個幫助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精彩故事,被農民譽為“科技財神爺”,獲評全國優秀教師、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出臺了《農業部 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意見》、《教育部 科技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引導和推動高校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為科技特派員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是建設工作體系。自2012年起,聯合科技部先后在高校批準建設了39所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積極探索農、科、教相結合的綜合服務模式,推動高校成為我國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科技特派員工作向縱深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工作體系支撐。各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圍繞農業農村發展實際需求,結合自身特點,開展了積極的探索,通過派出科技特派員,建設試驗站、教授工作站、推廣示范基地等措施,直接服務基層一線,取得了實效。據不完全統計,39所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共建設了各類試驗站300余個,各類農業推廣示范基地數量和特色產業基地數量1300余個,累計派出科技特派員46000余人次,示范推廣新成果10000余項。
三是創新工作機制。指導高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創新科技特派員服務機制。例如:教育部與科技部、廣東省聯合實施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與廣東企業深入合作,推動重點產業和重點區域形成一批產學研戰略聯盟,共建各類研發平臺和示范基地,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核心、關鍵及共性技術,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華中農業大學注重加強“兩個結合”,一是將科技特派員工作與各類扶貧開發工作相結合,堅持以服務項目為載體,發揮學校農科教優勢;二是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相結合,探索形成了“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基地+基層推廣服務體系+農戶”的鏈條式農技推廣新模式,把科技特派員作為農技推廣工作的重要抓手,科技特派員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結合專業特長,深入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支撐區域現代農業發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57家秦巴山區科技特派員企業共同發起成立秦巴山區科技特派員扶貧創業聯盟,圍繞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積極開展教育扶貧與培訓等工作。
四是健全保障體制。督促學校制定并實行分類考核配套政策,在考核和評聘時對農業科技特派員予以傾斜。例如:浙江大學把科技特派員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發揮科技特派員所在學科、學院的作用,努力形成了“一人下鄉,全院支持,全校關心”的良好工作氛圍和工作機制。科技特派員在入駐鄉鎮期間,享受學校同職人員平均的崗位津貼和業績津貼。解決了科技特派員的后顧之憂,又調動了他們在農村開展科教幫扶工作的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為“三農”服務中去。東北農業大學出臺政策文件,對科技服務、成果推廣、教師創新創業、成果產權經營收益分配等核心問題做出了規定,將科技特派員從事成果推廣及科技服務工作業績納入評聘考核體系,與獎酬分配、榮譽表彰和職稱晉升直接掛鉤。
五是強化科技供給。面向現代農業和農村發展需求,重點圍繞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服務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和現實需要,引導高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為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組織高校針對農村區位特點、資源稟賦、民族文化特色等開展專題研究,通過科技特派員為當地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農業農村領域中,高校累計牽頭承擔項目占總項目數的近40%。高校在農業遺傳育種、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近五年高校在農業領域獲得國家科技獎勵60余項,占相關領域授獎總數的近50%。在2017年我國農業科學15項重大進展中,高校牽頭完成7項。
六是加強人才培養。引導高校多渠道、多形式加強農業農村科技人才教育與培養。支持高校圍繞地方支柱產業,依托學校科技特派員隊伍,從切實解決區域農業實際問題出發,組織針對農技人員、農業管理部門進行專業和技術培訓,并通過專業學位研究教育、研究生駐村、新型職業農民專題培訓等方式,扎實開展農業農村人才培養。由中國農業大學發起的全國科技小院聯盟已在全國建立了127個“科技小院”,推廣應用技術5.6億畝,受訓農民近7萬人次。南京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獲批科技部“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為科技特派員創業提供智力支持,近五年面向農業系統領導干部、市縣鄉鎮村領導干部、農業技術骨干人員和新型職業農民等開設40余項培訓項目,培訓學員近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