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以下簡稱《論述摘編》),科學回答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指導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科學理論,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行動指南。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產業振興,只有產業興,帶動百業興,農村就能呈現生機盎然、活力迸發、前景美好。只有產業振興了,才能讓農民就近增收致富、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才能讓農村留得住人、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實現產業興旺,歸根結底要靠科技創新支撐,科技創新是產業振興的第一驅動力。
隨著全球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不斷演進,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創新能力愈發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甚至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所在。
早在1988年9月,鄧小平就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科技大有潛力、大有可為。”
國際經驗表明,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美國、日本、荷蘭、以色列等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現代科技推動下,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了革命性提升。二戰后初期,發達國家在農業增產中,20%~30%是靠技術進步實現的,到上世紀70年代60%~80%歸功于技術進步。我國農業發展壯大的歷程也充分證明了科技的根本性作用,我們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為全球農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鄉村振興的過程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必須發揮科技創新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全面支撐作用,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科技發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創新驅動鄉村振興。因此,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
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期的基層工作實踐中,與“三農”工作結下不解之緣,積累了解決“三農”問題的豐富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之前的學術性論著,大都是研究“三農”問題的;很多的工作性講話、批示也事關“三農”,事關農業科技。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說:“1968年我在陜北延川縣梁家河村插隊的時候,只不過是在全村搞了沼氣化的科技活動,但卻嘗到了推廣科技進步的甜頭。”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期間,就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針對農村科技落后、人才短缺的問題,強調“建設現代化大農業,靠什么?很關鍵的一條就是靠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靠掌握這些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才”。1983年,指出“發展經濟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這好比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個車輪。”
上世紀90年代,習近平總書記在《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一文中指出:我們農業的發展必須把科技興農作為一項基本政策,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形成一個高產、低耗、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體系,并集思廣益,親自主編《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一書。在福建省工作時,及時發現和推廣了農業科技特派員的“南平經驗”,這一經驗后來成功推廣到全國。目前,全國科技特派員總數達到80多萬人,逐步實現對貧困村科技服務全覆蓋。
2003年,在浙江省委書記任上,他審時度勢提出“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2007年3月習近平在《人民日報》撰文總結:《走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繼續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從“發展大農業”“科技興農”到“南平經驗”,再到“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戰略,都說明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科學論斷是一脈相承的,習近平總書記既是“三農”科學論斷的締造者,又是積極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