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下之大業也。”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么建設鄉村,是中華民族面對的一個歷史性課題。黨的十九大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一道,確立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以科技進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要在構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有所突破。當前,針對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要積極探索形成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龍頭,以高校院所為依托,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產業鏈條為紐帶的“多方共贏,利益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推廣服務機制,形成各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適應我國現行體制,可推廣、可復制、可持續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要著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我國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投入不斷增加,農業科技成果穩步增長,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成果被束之高閣,得不到很好的轉化和推廣應用,要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抓出成效。應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集成、轉化,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通過試驗示范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好為農業農村發展服務,走質量興農之路。與此同時,應探索有效的成果轉化機制,大力提倡科技協作,建立開放協同創新的工作體系,既加強橫向聯系,又加強縱向聯系,構成一個整體協作的協同創新網絡,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要進一步引導全社會的創新資源向鄉村匯聚,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創新工作的最終目標就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應通過與各類創新服務機構的合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服務,實現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實現成果價值鏈與利益鏈的深度融合。同時,通過引導科技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在成果轉化中做好支撐保障,構建特色鮮明的區域化成果轉化、轉移平臺,鼓勵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員和科技成果深入基層、服務產業,千方百計讓農業科技成果“沉下去”、讓科技人員“留得住”、讓科技創新“出效益”。
“三農”問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解決好的重大問題。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鍥而不舍的決心、愚公移山的毅力、百折不撓的斗志,矢志不渝、繼續奮斗,讓鄉村振興的藍圖化為壯美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