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明
(攀枝花市第三人民醫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痤瘡是毛囊皮脂腺單位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發病人群只要集中與青少年,痤瘡的早期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粉刺,隨著粉刺的不斷發展,最后會發展成為囊腫、膿皰、丘疹等,不僅影響皮膚功能還影響美觀,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利,該疾病的早期有些患者可以自然痊愈或者改善,有的則需要進行相關的檢查及治療[1]。本文針對于痤瘡的診斷進行的是皮膚鏡,皮膚鏡屬于一種主要是儀器對于肉眼看不到的皮膚表面和皮下結構進行觀看,可以看到表皮層和真皮交界處與真皮淺層內的色素型結構以及血管形態及大小。方便臨床上對于痤瘡做出很好的診斷。而本文主要選取我院的痤瘡患者63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做如下報道。
在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痤瘡患者中選取63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痤瘡的判定標準。本次63例研究對象中,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37例,最小年齡24歲,最大年齡47歲,平均年齡(34.29±3.74)歲,所有患者在半年內均沒有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并且女性患者中排除哺乳期的婦女。平均病程為(2.36±1.03)個月。所有患者均在一般資料無差異性下進行研究。
使用皮膚鏡對本次研究的63例患者進行檢查[2],皮膚鏡選自德國FotoFinder公司,系統將皮膚鏡的倍數調整到50~100倍。使用蒸餾水潤濕粘合窗和組織,再用70%乙醇對皮膚表面進行消毒及清除反光工作。這項研究的所有采集工作均由一人完成,避免由于人員的不同造成結果的差異。并且為了保證診斷結果的真是性,所有的診斷工作分別由兩位沒接觸過患者資料的醫生進行。
觀察患者診斷中的血管結構
(1)血管結構主要分成環狀、點狀、非典型、逗點狀、小球狀、分叉、發夾樣血管;(2)非血管結構主要分成:無結構區域、蜂窩狀色素網、點狀出血、黃色鱗屑、白色鱗屑。
皮損程度的嚴重性由分數高低決定,分數越高代表其皮損程度越嚴重。按照診斷的結果仔細記錄皮損評分
正常皮膚下的黑素數量較少或者無黑素,過多的惡性黑素數量主要集中在所有痤瘡的皮損處真表皮和表皮交界處,主要形態在皮膚鏡下呈現出接近于圓形的橢圓形黑色顆粒[3],存在于皮損下的真表皮和表皮交界處,以具有特征性的鵝卵石樣模式或大圓環模式表現出來。
患者的患處:皮膚損壞血管數量程度平均評分為(2.97±1.01)分,其中4分的11例,3分的27例,2分的20例,1分的5例;皮膚血管形態平均評分為(3.02±0.68)分,其中4分的9例,3分的30例,2分的18例,1分的6例。患者的正常皮膚下,皮膚鏡的顯示結果為淡黃色接近于白色的背景,且無斑片、斑點或者血管影的現象。所有形態呈條狀或者分支模式,血管損壞數量與血管形態的評分大體相一致。
痤瘡是毛囊皮脂腺單位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發病人群只要集中與青少年,痤瘡的早期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粉刺,隨著粉刺的不斷發展,最后會發展成為囊腫、膿皰、丘疹等,該疾病通常由于皮膚上面的油脂分泌過多造成了毛囊堵塞引起或者是由于不注意衛生造成了細菌感染,又或者是內分泌紊亂、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所導致。由于該疾病影響美觀并且對于皮膚的傷害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很重要的,而有效的治療方法離不開準確的診斷,所以皮膚鏡的診斷應運而生,在臨床無創的檢查上被應用,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痤瘡病例的特征是皮膚鏡下皮膚病變表皮中黑色素增加。深度取決于血液中的局部黑色素和血紅蛋白含量,這兩者都會導致膚色變深。
而本文所研究的皮膚鏡屬于一種主要是儀器對于肉眼看不到的皮膚表面和皮下結構進行觀看,可以看到表皮層和真皮交界處與真皮淺層內的色素型結構以及血管形態及大小。其具有無創性的特點[4],可以很好的提高色素性皮膚病的診斷準確率,其可以判定皮損的中是否含有含有色素性和惡性黑素瘤以及皮損的程度。為之后的痤瘡治療提高了很準確的診斷結果。
皮下的血管結構屬于痤瘡中的一個被皮膚鏡診斷的依據。多表現為樹枝狀毛細血管擴張結構改變,聯合臨床均易于鑒別。在本文研究表明,皮膚損壞血管數量程度平均評分為(2.97±1.01)分,其中4分的11例,3分的27例,2分的20例,1分的5例;血管形態平均評分為(3.02±0.68)分,其中4分的9例,3分的30例,2分的18例,1分的6例,所有形態呈條狀或者分支模式,血管損壞數量與血管形態的評分基本一致。皮損中央區域尤為明顯,呈近似簇集血管分布結構。同時,血管數量和血管形態與黑色素的數量和形態呈正相關,提示黑色素和血管變化共同參與了痤瘡的發病過程。
綜上所述,皮膚鏡在痤瘡的應用上有很好的臨床借鑒價值,可以提高診斷準確率,可以為臨床作為借鑒,由于例數較少,可以繼續進行研究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