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艷英
(貴陽市第三人民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06)
機械取栓技術的出現,使得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救治效果提升。該措施的應用使得患者預后得以改善,相比傳統靜脈溶栓治療方式,機械取栓治療時間窗較長,血管開通率較高,在臨床中顯現較大的開發空間。但機械取栓方法在應用過程中同樣存在一定的治療風險,比如患者可能出現顱內出血及動脈夾層形成等并發癥,對臨床預后產生直接影響。現就對本卒中單元內進行機械取栓治療后并發顱內出血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風險控制措施。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8月我院卒中單元收治的頸內動脈系統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支架取栓術后患者的病歷資料,人數總計30例,男女人數分別為18例、12例,其中房顫15例(華法林抗凝治療5例),高血壓12例,糖尿病5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為(60±5.32)歲,NIHSS評分8~20分,mRS評分3~5級。
患者在入院后對患者采取綜合管理措施,使患者體內酸堿趨于平衡,保持患者血壓穩定,監測患者凝血功能,對心肺功能進行評估,確定患者無禁忌癥、家屬簽署協議書后,對患者施以靜脈溶栓和/或支架取栓術治療[1]。手術方式:第一,協助其取仰臥位,對患者局麻,必要時全麻。第二,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術對患者的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并為其置入6F導管鞘。第三,在DSA確定責任血管后,用交換導絲將6F Guiding導管送入頸內動脈,在微導絲引導下,將微導管通過血管閉塞段,造影見血管遠端顯影,置入SolitaireAB取栓支架系統,取栓次數最多3次,取栓結束后5~10分鐘再次造影以判斷其血管的通暢情況,閉塞血管血流恢復均達到mTICI分級≥2b級。在確定患者已成功取栓后,再將導管鞘和微導絲撤出患者體內。最后,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手術縫合。治療后,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并評估患者神經功能及術后立即復查頭顱CT,了解有無顱內出血。
術后即刻及24小時內進行神經功能評估,同時復查頭顱CT或MRI,評估腦梗死面積以及是否并發顱內出血。
本次實踐利用spss21.0行數據處理,計數概率利用%表示,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均獲支架取栓成功,mTICI分級≥2b級,其中靜脈溶栓橋接支架取栓8例,直接支架取栓22例。全腦血管造影明確2例為頸內動脈閉塞,剩余28例均為大腦中動脈閉塞,經過支架取栓術后顱內出血患者3例,均為大腦中動脈閉塞患者。其中靜脈溶栓橋接支架取栓2例(2/8,25%),直接支架取栓1例(1/22,4.5%)。
對3例支架取栓術后顱內出血患者進行分析,能夠發現顱內出血患者中,3例均有房顫病史,2例患者在60歲以上,術前服用華法林;1例患者在70歲以上,靜脈溶栓橋接支架取栓術患者顱內出血并發癥人數居多。反映出患者的年齡、靜脈溶栓及抗凝治療等因素成為支架取栓術后顱內出血的主要原因。對其他原因進行分析還能夠發現,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發生顱內出血的比例高于沒有合并癥的患者。因此,在并發癥產生原因中可將血糖、血壓指標歸納其中。在此類患者施以支架取栓術過程中應當提起重視。
顱內出血為機械取栓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該并發癥對患者預后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機械取栓方式相比靜脈溶栓治療,減少溶栓藥物的使用,患者并發癥產生率降低。針對患者顱內出血問題,可采取以下方式進行預防,首先,選擇取栓裝置,目前應用的取栓機械裝置分為Solitaire AB、FR、Trevo等幾種,但第一種裝置相比其他幾種腦出血發生率更低。其次根據血管依從性選擇合適的支架,患者頸動脈閉塞患者可利用Solitaire6.0mm×20.0mm支架,若患者動脈M1-M2段及椎基底動脈閉塞,可以利用Solitaire4.0mm×20.0mm支架,在捕獲栓子過程中,能夠減少對血管內膜及其他分支血管的影響;對于發病前抗凝的患者,監測凝血功能,嚴格掌握適應癥;最后應當注重對血壓、血糖的管理,現階段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控制范圍并無明確規定。因此,針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需注重年齡、靜脈溶栓、抗凝、血壓、血糖等因素,腦出血并發癥會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轉歸,因此臨床應當做好相關并發癥風險控制。雖然此結果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指南2018”中4、2、1出血轉化中的病因分析,但是此次研究的病例較少,還需收集更多的病歷資料,探尋更多的原因,盡量避免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