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勇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核醫學科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骨骼是惡性腫瘤細胞除肺轉移與肝轉移外臨床最常見的轉移部位[1]。全身骨顯像具有經濟、實用的優點,是目前臨床上用于檢查與評價惡性腫瘤骨轉移的常用方式,但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影響骨骼攝取顯像劑的因素較多且比較復雜,單獨使用難以對某些疾病進行定性,因此實際應用時往往需要聯合其他影像學技術進行聯合檢測[2]。CT掃描是臨床上應用極普遍的影像學檢查手段,能夠有效彌補全身骨顯像技術的不足,但目前臨床上對于全身骨顯像聯合CT掃描在骨轉移癌診斷方面應用的研究與評價較少。因此,本研究將探究全身骨顯像聯合CT掃描在骨轉移癌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同時接受全身骨顯像及CT檢查的218例原發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有明確的原發腫瘤病史,且均首次經全身骨掃描為陽性,同部位均接受CT掃描,所有患者后期均經病理檢查確診且相關臨床資料完整。218例患者中男116例,女102例;年齡18~82歲,平均年齡(49.6±7.2)歲;原發腫瘤類型包括:肺癌70例,乳腺癌46例,胃癌23例,前列腺癌21例,結直腸癌16例,食管癌14例,宮頸癌10例,腎癌、膀胱癌9例,肝癌3例,其他6例。
所有患者均經全身骨顯像聯合CT掃描。全身骨顯像檢查采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經患者肘靜脈注射99mTc-MDP 25mCi,而后讓患者飲水1L以上,并在飲水后3~4h對進行掃描,謹記在進行骨顯像圖像掃描前,讓患者排空膀胱,除去身上金屬物品;選用低能高分辨率準直器,按照10cm~15cm/min的速率進行掃描,顯像后將所得掃描圖像經處理后傳至PACS系統進行獨立觀察。
CT掃描采取64層螺旋CT掃描儀,根據患者待掃描部位,選擇適宜的掃描方式,設置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為300mA,掃描層厚為0.625mm;待掃描完成后,將圖像傳至PACS系統進行獨立觀察,如若發現患者病變顯示不佳,則將圖像進行特殊處理后再進行進一步的觀察。
由兩名在醫學影像學領域工作5年以上的醫生對檢查所得圖像進行獨立閱片分析,雙方意見不一致時,則經兩人共同討論協商后得出統一意見。統計全身骨顯像聯合CT檢查結果,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計算聯合檢查在在單發核素增濃灶骨轉移及多發核素增濃灶骨轉移中的診斷準確率。
采用SPSS17.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各組計數資料結果用百分比表示,采用Fisher精確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病理檢查,218例全身骨顯像呈陽性且經CT掃描的原發腫瘤患者中,病理診斷為單發核素增濃灶患者有98例,證實發生骨轉移的有40例;而全身骨顯像聯合CT掃描診斷為單發核素增濃灶骨轉移的患者有39例,且均經病理檢查確診,診斷準確率高達97.50%(39/40)。218例患者中診斷為多發核素增濃灶患者120例,其中證實為發生骨轉移患者86例;在全身骨顯像聯合CT掃描診斷為多發核素增濃灶骨轉移的患者有81例,且均經病理檢查確診,診斷準確率為94.19%(81/86)。全身骨顯像聯合CT掃描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相近,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骨轉移瘤是目前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骨腫瘤,其發病率極高,約為原發骨腫瘤的35~40倍。全身骨顯像是臨床上用于檢測早期癌癥骨轉移的重要方式,早期明確患者核素濃聚灶可以為骨轉移灶的分期及臨床治療方案提供選擇與參考[3],但其單獨使用的準確性尚不十分滿意,且在單發或少發病灶的良惡性診斷中存在較大困難。因此,采取更加合適的方式對骨轉移瘤進行診斷十分迫切。
CT掃描是評價軟組織腫瘤分期的重要檢測技術及成骨性或破骨性轉移可靠的檢測方式,在骨轉移瘤檢測方面同樣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4]。本研究結果顯示,全身骨顯像聯合CT掃描在單發核素增濃灶骨轉移及多發核素增濃灶骨轉移中的診斷準確率均較高(97.50%、94.19%);提示全身骨顯像聯合CT掃描應用于骨轉移癌診斷時的應用價值較高。
這是因為全身骨顯像聯合CT掃描同時采用了形態學與功能學影像檢查技術,能對患者病灶進行相對更加精準地解剖定位,從而可以更加清晰地表現患者病灶的特征與影像學變化,尤其對易與骨轉移瘤相混淆的良性病變有較高的識別能力,因而可以有效提高骨轉移瘤的診斷準確率[5]。
綜上所述,全身骨顯像聯合CT掃描可以為骨轉移瘤的診斷、鑒別提供更多參考意見,有助于提高骨轉移瘤診斷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