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丁利華
(武漢市第九醫院 湖北 武漢 430081)
護理不良事件是指在護理過程中發生的、不在計劃內的跌倒 、墜床、壓瘡、用藥錯誤、走失、誤吸或者窒息、燙傷及其他與患者安全相關的非正常的護理以外事件。
1類:不良治療;2類:意外事件;3類:醫患溝通事件;4類:飲食、皮膚護理不良事件;5類:不良輔助診查、病人轉運事件、6類:管道護理不良事件;7類:職業暴露;8類:公共設施事件;9類:醫療設備器械事件;10類:供應不良事件。
0級:事件在執行前被制止。
Ⅰ級:事件發生并已執行,但未造成傷害。
Ⅱ級:輕微傷害,生命體征無改變,需進行臨床觀察及輕微處理。
Ⅲ級:中度傷害,部分生命體征有改變,需進一步臨床觀察及簡單處理。
Ⅳ級:重度傷害,生命體征明顯改變,需提升護理級別及緊急處理。
V級:永久性功能喪失。
Ⅵ級:死亡。
我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類別中的供應不良事件共計9起,其中0級7起,I級2起。具體內容如下。
0級7起:① 當天滅菌完成后,裝有紗布的貯槽在出滅菌器后,沒有關閉貯槽底部槽孔,后來被發無菌物品者發現。②滅菌工作完成,無菌物品取出后,沒有關閉滅菌器后門,未執行操作流程。③當天紫外線燈空氣消毒后,沒有及時在紫外線登記本上記錄,第二天被質控小組成員檢查時發現。④無菌物品發放人員在發無菌物品時,發現無菌物品外包裝上未貼化學指示膠帶。⑤無菌物品取放時發現化學指示膠帶上面沒有寫鍋次號、保質期限和責任人。⑥上午滅菌結束后,護理人員取放物品時不慎將手術室器械包掉落在地上,下午再次將該包滅菌。⑦ 消毒員未及時發現軟化水桶內的鹽已經用完,未及時添加,被科內質檢小組成員發現。⑧ 從臨床科室下收回來的導尿包,在下送時忘記發給該科室,當天在接發物間無菌物品時發現。
1級2起:① 下收下送人員把回收回來的棉球貯槽錯裝成了紗布進行了消毒(貯槽上有標簽),第二天發給了骨科病房,下午醫護人員使用時發現后到供應室更換,造成1級供應不良事件。② 消毒員當天沒有發現滅菌器的打印紙已剩下不多,第二天操作時又未檢查(我科消毒員一個月輪換一人),導致缺少滅菌器工作中的記錄。
從人、物、法、環幾個方面加以分析如下。
4.1 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護理人員自身的問題
10起護理不良事件中,除了0級護理不良事件中的③和⑧這2起發生在其他護理人員身上,其余的8起都是該護理人員一人所為。該人員在臨床一線科室工作時,因為經常出現護理不良事件,引發護患關系不和,造成護患糾紛,所以安排在輔助科室工作,工作中責任心極度不強,注意力不集中,質控小組成員與護士長反復多次與之溝通、進行培訓、復訓,但是效果不佳。
4.2 不按操作規程執行,監管力度不夠。
4.3 有待進一步完善相關的防范措施。
4.4 護理不良事件多發生在該護理人員上消毒班時,發生地點多在滅菌室和無菌物品發物間。
4.5 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時間多在上午9-11:30;下午14:30-16;30。
5.1 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室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環節和流程管理
通過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我科建立了滅菌器工作中每15分鐘觀察記錄(包括水壓、軟化水用鹽、空壓機的壓力、夾套壓力、溫度、液位計浮球位置)、進、出滅菌器的物品雙人核對記錄本、在“三基、三嚴”及層級培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復訓內容記錄本。
5.2 加強業務學習、培訓、復訓與應急預案的演練
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如:授課、背誦、抄寫、現場講解、晨會提問或者強化等方式進行;組織護理人員積極參加再教育學習,參加護理部組織的業務學習和培訓、考試,有機會就積極參加院外組織開展的業務培訓和學習,到“三甲”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參觀學習先進的工作和管理經驗。
5.3 耐心、反復、多次的與經常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護理人員交心、談心,提高責任心,傳授工作經驗,誠心誠意的幫助她進步,讓她懂得珍惜崗位,認真工作,多鼓勵、多關心。
5.4 對重點時間、重點環節、重點區域和重點人員加強督促、幫扶與管理,盡量避免單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