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濤 蘇丹 張志(通訊作者)
(1 中部戰區武漢總醫院陸軍勤務學院門診部 湖北 武漢 430000)
(2 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500)
蛛網膜下腔出血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及早診斷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在傳統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中,主要采用CT方法,但是臨床實踐證明,該方法的效果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我院在臨床診斷階段,采用了放射影像診斷方法,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應該得到相關人員的重視。
選取我院于2018年2月-10月收治的60例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包括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齡(68.3±5.1)歲。本組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心嘔吐、反復頭痛、意識不清等。
本組60例患者分別接受3D-CAT檢測與3D-DSA檢測,主要方法為:(1)3D-CAT檢測。通過雙源CT儀器掃描,取患者仰臥位,從顱底至顱頂開始實施范圍性掃描;平掃結束后,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1300mg/ml非離子碘造影劑,按照3m/s的速度注入后,啟動儀器開始實施掃描,設定閾值100HU,5s延遲時間;探測準直器32mm×0.6mm,數據采集區間為64mm×0.6mm,經CAT圖像站處理后,MIP重建。(2)3D-DSA檢測。采用三維DSA技術,取5F導管于2側股動脈實施造影診斷,發現動脈瘤時三維成像監測,取300mgI/ml非離子造影劑,注射造影劑實施二維采集,劑量為7ml,注射速率5ml/s,并采集圖像;在三維圖像采集階段,注射相同造影劑,劑量21ml,速率3m/s,先采集蒙片,再注射造影劑,并獲取患者動脈瘤圖像,對三維圖像做重建。
統計兩種檢測方法的檢出率。
采用SPSS22.0軟件對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兩種檢測方法的檢出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3D-DSA、3D-CAT檢出率分別為96.67%(58/60)、86.67%(52/60),差異顯著(P<0.05),如表。
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是因為顱內動靜脈畸形或者顱內動脈瘤造成的血管破裂而引發的出血現象,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腦血管3D-DSA檢測技術的出現,有效滿足了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的要求,作為一種無創診斷方法,可以對患者血管進行有效檢測,進而判斷血管內外情況,掌握腫瘤周圍血流,為臨床治療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影像學支持,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1]。在本次研究中,為了進一步論證3D-DSA檢測方法的科學性,對收治的60例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別實施了3D-DSA檢測與3D-CAT檢測,最終研究結果顯示,3D-DSA檢測法的檢出率高達96.67%,顯著高于3D-CAT檢測法的86.67%,P<0.05。這一結果證明,與傳統的3D-CAT檢測方法相比,3D-DSA檢測方法具有明顯的先進性。
也有文獻[2]在相關問題的研究認為,雖然3D-CAT檢測方法對血栓的大小、動脈瘤鈣化灶的敏感度更高,但是對血流動力學的敏感性較低,所以在臨床診斷中容易出現漏診現象;而3D-DSA檢測方法有效彌補了上述不足,可以更有效的檢測患者腦部血流動力學變化,為臨床治療提供資料支持。
結論:放射影像診斷方法的檢出率高,應該成為診斷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