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米露 趙銳 曾曉莉 黃學文
(南充市中心醫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從眼外傷導致視力無光感的原因來看,報刊視神經挫傷、脈絡膜上腔積血、視網膜撕裂破損、視網膜化學中毒等。而患者視功能影響程度過于嚴重時還會有視力喪失的可能性。一般情況下均認為眼外傷后視功能破壞致使無光感時,手術治療的效果較低,但現代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手術技術得到了顯著提高,部分無光感患者仍然有視力部分恢復的可能性。因此本次研究選擇了2017年全年的40例患者案例,旨在探討視網膜玻璃體手術治療的作用,詳細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選擇我院2017年1-12月所收治的外傷后無光感眼患者4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2.2±4.1)歲。患者經過色覺檢查與光定位診斷后確定所有患者視力均為無光感。患者的側眼未因為受傷而導致嚴重的視力損害。40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出現眼球穿孔傷。鞏膜穿通傷6例,角鞏膜穿孔傷3例。患者就診時間平均為(12.0±1.2)d,且傷后的7d左右逐漸出現視力無光感。患者一般資料數據無顯著差異。
患者傷眼經過超聲檢查或電生理檢查后,閃光視覺誘發具有反應,視網膜電圖無波形。患者受傷后眼表傷口已經得到處理,對患者行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手術時在眼球后與眼球周圍注射2%利多卡因進行麻醉,重建眼前節處理滲出物后,將患者玻璃體、晶狀體切除,并切開視網膜,將視網膜下增生膜去除,鞏膜外環扎殘留牽拉,視網膜裂孔光凝封閉后,使用惰性氣體、硅油將玻璃體腔充滿。需要注意的是視網膜切除時應盡量遠離傷道,術后采取常規抗炎治療。手術的重點在于將增生膜與視網膜下膜妥善處理,并對傷道周圍起到合理的保護。術后給予口服潑尼松,每日1次,每次50mg,視患者實際情況逐漸調整藥量,治療時間為10~15d。
對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工作,隨訪結束后觀察患者眼部無光感恢復情況。
在40例患者當中,有36例患者視網膜在位,眼壓均保持在10~30mmHg的范圍內,視力保持在光感水平。患者視網膜在保留硅油情況下的復位狀態良好。從并發癥發生的情況來看,有1例患者出現視網膜脫離,2例患者出現前房滲出,其余患者無明顯并發癥。剩余4例患者中有3例因為眼內組織破壞程度太大,發生嚴重的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后消失光感,另外1例患者出現角膜水腫失代償狀態。
嚴重眼外傷會導致失明、眼球萎縮,甚至直接摘除眼球,產生的后果非常嚴重。因此,也說明受傷后的治療工作非常關鍵[1]。從眼外傷無光感眼手術治療的作用來看,其目的在于恢復正常眼壓,對傷口進行控制,盡可能地保障視網膜與脈絡膜平復。從手術原則上來看,玻璃體切除術的最佳時機為發生眼外傷后的2周之后,如果手術時間過早,則后部玻璃體未完全脫離,視網膜水腫狀態可能會導致出血;如手術時間過晚,視網膜增生情況加劇,會有卷曲、僵硬的癥狀,影響預后恢復[2]。考慮到眼外傷患者屈光間質高度渾濁,無法通過觀察眼底確定具體情況,只能通過眼科超聲輔助檢查,但也無法完全反應患者眼部視網膜脈絡膜的損傷程度[3]。因此,如果在必要的檢查后無明確視網膜破損,則考慮進行手術治療。患者視力喪失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脈絡膜脫離,而經過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屈光間質的透明,讓患眼得到一定視力恢復[4]。
從本次研究的數據結果來看,40例患者當中,有36例患者視網膜在位,眼壓均保持在10~30mmHg的范圍內,視力保持在光感水平。患者視網膜在保留硅油情況下的復位狀態良好,且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對于并發癥的控制工作也是手術的關鍵內容,主要并發癥類型中,低眼壓需要高度重視,也是視網膜切除的常見癥狀,此外還需要對視網膜脫離、視網膜損傷、裂孔,玻璃體高度渾濁等[5]。
綜上,通過手術治療可以讓因眼外傷出現眼部無光感的患者恢復部分視力,減少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