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歷史是人類發展中的一部傳奇史,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是其中最為瑰麗的篇章之一。回顧70年的崢嶸歷程,“六化”成為中國農業農村科技越來越清晰的發展線索。
一是研發高端化。創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進步。7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實力由小到大、由弱漸強,地市級以上農業科研機構達到1035個,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以品種培育為代表的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農業科技原始創新、源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靠天吃飯、人扛牛拉”的傳統農業生產加快發展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
二是成果資本化。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實驗室,才能真正產生價值。70年來,伴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在探索、發展中日益健全,農業農村科技成果資本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以科技特派員制度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技服務模式成為農業農村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重要力量。
三是科技產業化。就是無中生有催生新的產業。70年來,科技進步極大加快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孕育和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成為拉動農業農村科技產業化的重大力量,一二三產有機融合的新農業在發展中日益壯大。設施農業的產業化,打破了水溫光等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限制,實現了新鮮蔬菜和水果的周年供應。2018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重已達7.3%,部分領域、部分環節逐步實現“機器換人”。
四是產業科技化。如果說科技產業化是新興產業培育的過程,產業科技化就是傳統農業升級的過程。70年來,科技進步成為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一把利器,促成了5~6次作物品種更新換代,糧食單產從建國初期69公斤/畝增加到目前375公斤/畝,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循環農業、綠色農業加快發展。
五是政策服務化。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我國改革的重要命題,也是農業農村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命題。70年來,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在推進農業農村科技進步中的協同水平越來越高。政府職能越來越多地從科研管理走向創新服務,政策的服務化趨勢愈加明顯,城鄉融合的科技、人才等現代要素交換機制日益建立健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基層加快落地,縣域和村鎮創新發展能力持續增強。
六是服務社會化。農業農村科技服務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政府更好發揮作用,也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的作用。7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服務力量在“放管服”改革中不斷壯大,政府、市場、社會“三路大軍”協同并進,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健全,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科技在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70年來,科技推動我國農業農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我們相信,通過包括“六化”在內的深化探索,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一定能夠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