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楊陽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縣域是科技創新體系的“神經末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
近年來,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也經常聽到不少地方政府官員、企業負責人認為,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大戰略下,科技創新越來越受關注的大背景下,一些新政策新舉措在縣、鄉重視并不夠,“自主創新、科技研發、創新創造”這些“高大上”的事,主要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事,“與小地方、小單位關系不大”。尤其是機構改革以來,有些地方對縣級科技管理部門進行撤并,有的科技部門甚至被邊緣化。經費不足、職責不清,是一些基層科技管理部門的寫照。
其實,縣域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過程中,縣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指出:“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钡h域處于區域創新體系的“末端”,是“最弱一環”的“短板”。
2018年12月,科技部在湖南長沙召開全國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現場會,旨在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新時代縣域創新驅動發展邁上新臺階。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創新型縣(市)建設為抓手,在縣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發揮好科技創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強化科技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對接,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引領高地。
郡縣治,天下安。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強調,在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h委是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縣委書記就是“一線總指揮”,是黨在縣域治國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
早在2003年,科技部開展了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市、區)建設工作,截至2009年,科技部先后分3批遴選, 共批準了 140 個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市、區)。早期的科技進步考核表明,盡管我國各地區縣域資源條件和發展水平差異化鮮明,但科技進步示范縣(市)的經濟發展相對較快??萍歼M步示范縣以科技為先導,為培育和提升縣域創新能力積累了大量經驗。
在全國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現場會上,王志剛要求,新時期推進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必須堅持“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地方黨政主要領導把創新作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要素;必須堅持把做強產業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必須堅持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作用,通過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有效集聚創新資源;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鼓勵探索各具特色的縣域創新路徑。
王志剛強調,當前縣域創新要著重抓好6個方面工作。一是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作為縣域創新的重大使命;二是把推進成果轉移轉化、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縣域創新的主要任務;三是把匯聚人才資源、釋放人才活力作為縣域創新的關鍵舉措;四是把深化科技創新綜合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作為縣域創新的根本保障;五是把因時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作為縣域創新的基本要求;六是把激活內生動力、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縣域創新的重中之重。
“縣域創新能力和當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遠不適應,特別是全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尤其突出,為基層企業、民眾提供公共科技服務的縣(市)科技局,科技管理能力建設亟待加強?!?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劉冬梅表示,近年來能夠到基層的科技經費數量越來越有限,縣域創新活動和科技工作急需新的有效抓手,重視引導量大面廣的縣域經濟走上創新發展之路,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當前,縣級財政十分困難,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縣級財政仍然是典型的“吃飯型”財政,甚至有的連“吃飯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好,根本沒有經濟能力去搞建設,所以不管是基礎建設,還是改善民生項目,都必須爭取上級的資金、項目支持。國家專項資金的爭取實際上也是一種資源的配置。由于在專項資金爭取中有層層的審批,客觀上各級各部門的權力在資源配置中發揮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人才投入特別是高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也屢屢被重視,但是作為縣級來講,可能在待遇、科研環境以及配套設施方面比省市要差,這在無形中影響著人才的流向。有數據顯示,參與2013年縣(市)科技進步考核的2035個縣和市中,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數僅為270人,而同期全國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數將近400人。
除此之外,產業結構單一、環境問題突出,也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全國大多數縣市的縣域工業經濟都存在企業數量多,但規模普遍較小,骨干企業少,產業層次低,重復建設嚴重,產品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等問題。
整體來看,我國農村組織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仍然偏低,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經營和常規大田種植還相當普通,市場農業、高效農業發展不夠,農民收入盡管每年都有增加,但增幅明顯減慢。我國縣域的民營經濟雖有所發展,但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突出,與主體地位相差甚遠。特別是缺乏有影響、大規模、高科技的骨干民營企業,大多還是從事個體經營和初級加工,難以對縣域經濟形成有效支撐,在較大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經濟增長的基礎,造成經濟增長缺乏應有的活力。
如何實現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科技部在2018年12月首批啟動52個創新型縣(市)建設,建設周期為3年。到2025年,建成100個左右創新型縣(市),形成一批創新能力突出、創新輻射引領作用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標桿,構建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創新型縣(市)為我國其他縣市走縣域創新驅動提供了經驗模式。
在全國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現場會上,王志剛對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門和創新型縣(市)建設縣(市)黨委政府要確保認識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二是加大創新投入,省級科技管理部門要確保一定比例的科技創新項目、一定數量的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在縣域落地。三是加強示范引領,通過開展縣(市)創新能力監測評價、建設一批創新型縣(市)、創新型鄉鎮,打造縣域創新的示范典型,營造縣域創新的良好氛圍。
瀏陽市以園區為載體,帶動轉型升級。在產業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型升級中,科技的支撐和引領水平正在面臨著全面躍升。瀏陽市農業生產效率正在顯著提高,現代農業、健康食品、特色食品業成為了瀏陽市重點發展產業。新興服務業開始興起,電子商務、信息咨詢等科技服務產業成長迅速。通過實施高新產業創新創優“一攬子計劃”,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持續增加。
國定貧困縣、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鹽池縣以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為科技推廣的主陣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圍繞縣域特色支柱產業發展,強化科技支撐力度,以科技創新示范推廣調整縣域產業結構,確保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新昌縣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新昌縣堅持產業高精尖化、企業主體化、市場導向化,完善政府服務,探索知識產權三合一綜合管理模式,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做好實體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