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顯文
(梧州市工人醫院普外科二區 廣西 梧州 543001)
結腸癌及直腸癌作為我國常見的腫瘤多發疾病,近些年發病率逐年遞增。對此通常對患者早期診斷,條件允許情況下展開手術治療,配合其他輔助治療。經臨床多項研究結果證實,發現腹腔鏡結直腸癌在臨床治療,行根治術治療安全有效,相較傳統開腹術在術后并發癥方面優勢較大[1]。針對臨床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治療,筆者查閱近些年相關文獻,對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效果,現綜述如下。
通過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加速康復外科相關內容理念,能夠向患者家屬介紹具體情況,介紹圍手術期加速康復治療的具體過程,并且告訴患者及其家屬的成功治療案例以及加速康復良好效果的案例,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協作[2]。謝立飛,江志偉等人[3]提出需要術前展開心肺運動鍛煉,盡早的鼓勵患者能夠口服進食并盡早的下床運動,從而吸引患者可以主動配合。
張蕊提出[4]在常規圍術期的準備理念內,術前腸道準備能夠盡可能的幫助患者減少吻合口漏以及感染并發癥的發生率。經相關研究報道發現,術前機械灌腸等腸道準備措施,是主要刺激患者機體的來源會引發患者明顯生理應激反應,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消化道功能恢復。但在王希,黃建華等人[5]經研究發現,術前腸道準備并未對減少吻合口及感染并發癥方面存在明顯優勢,因此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臨床研究證實。
胃腸道手術的胃腸減壓管不常規性留置安全可行,并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王璐[6]認為一般來講除了患者需要行直腸低位前切除術或是耗時較久的大手術,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均不建議放置導尿管,如果必須放置需要盡可能降低導尿管對患者泌尿道造成的刺激,并且及時在術后拔出[7]。
董長秀等人[8]經研究發現,患者運用硬膜外麻醉,能夠很大程度幫助患者的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也有馬春娥等人[9]研究證實兩組對照性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發現硬膜外麻醉相較全麻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評分改善較好。
在對患者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治療過程中,賀詠寧,李觀華[10]提出需要避免術中患者出現體溫降低的情況,低體溫作為手術治療的常見并發癥。也有其他臨床大量研究結果證實發現[11],假若患者出現術中低體溫并發癥,身體會逐漸減緩對麻醉用藥的代謝速度,所致患者機體出現凝血障礙情況,影響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有效發揮。除此之外術中患者出現低體溫,還極有可能會影響患者的心臟血供[12]。王鴻波,王文娟等人[13]經研究提出維持患者術中體溫至關緊要,在術中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確保輸入液體溫暖保持體溫正常,還需要提升手術室的環境溫度。
劉鵬,李靖鋒[14]提出患者術中需要注意補液量,盡可能的避免減少補液量,運用藥物實現收縮擴張,維持血壓穩定。通過置入引流管針對不同手術的不同處理情況,決定是否可以運用放置。
肖凌暉等人[15]經研究提出運用預防性鎮痛結合多模式鎮痛,能夠盡可能的減少急性疼痛逐漸轉變至慢性疼痛。通過運用自主控制鎮痛泵止痛,聯用其他影響消化功能較小的止痛藥物配合鎮痛。但同時楊海容,黃陵川等人[16]也經研究提出需要盡可能減少應用副作用較大的鎮痛藥物。
陳忠彪,黎木淦[17]經研究認為結直腸癌術后,可以在患者的肛門恢復正常排氣之后即可進食,從而有效降低胃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有研究者提出可以術后1~2d內恢復小腸功能,假若并未存在嘔吐及腹脹,患者可以盡量減少口服飲食,提早飲食時間至術后4h,確保患者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狀態下,予以患者腸內營養。在患者術后盡可能給予多方面營養支持,促進患者的胃腸道蠕動,盡早恢復患者的胃腸道功能[18]。
周雪玲,蔡蕾等人[19]提出除了直腸低位前切除術及耗時較久的大手術,需要放置導尿管,其他應當盡可能避免或者盡早拔除導尿管。在圍手術期過程中還要適當補液,孫振青,李茂新等[20]研究者提出,適當減少圍手術期補液,能夠更好的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縮減患者的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作為系統性臨床護理模式,在接下來需要展開臨床更豐富的研究,讓醫務工作者及患者均能夠對康復外科充分理解,從而運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更好的開展臨床護理工作服務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