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真
福建省惠安縣文化產業協會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源頭”,是農耕文明的“載體”。傳統文化、農耕文明浸透著鄉村生活的規則、意義和價值。中國鄉村正處于一個深刻的轉型時期,鄉土文化也正迎來蓬勃的復興階段。
復興中的鄉土文化歷史是悠久的,內涵是豐厚的,形態是多樣的,生命力是堅韌的。
傳統村落既是村民的生活空間,也是他們的心靈家園。這里蘊藏著先人積累的生活智慧,鄉土文化中的生態文明,還有根深蒂固的地域民俗文化。
歷經歲月的打磨和風雨的侵蝕,村落形態還能不能保有它鮮明的特色?村落空間還能不能承載它最初的夢想?村落文化還能不能延續它厚重的生命?
保護古村落,標志著鄉土社會的文化覺醒。許多地方或列入文化遺產名錄,提出“拯救老屋行動”,眾籌資金,守護即將逝去的鄉愁;或開展鄉村特色旅游項目,挖掘村落文化基因,在開發性保護中助力傳統村落發展;或全面實施鄉村記憶工程,通過微紀錄片、深度文字解析等多種方式,留住沉睡中的歷史映象和文明密碼。
重建新民居,陶冶著鄉民生活的文化素養。新一輪鄉建熱潮中,村莊整治、民居建設,更加重視凸顯地方建筑形態特色,契合山水田園生態環境,彰顯古風古韻地域文化。
修復原生態,展示著鄉村建設的文化視野。河南信陽平橋區郝堂村的“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建設,創造的是有自己特色的“修復”模式。筆者走進郝堂,村口大樹如蓋,路旁花草如茵,豫南狗頭門樓,柴扉輕掩小院,民居自然散布,溪水環村清流。農村新社區建設曾經有過大拆大建強迫農民上樓的風潮,當時平橋區的區委書記王繼軍給郝堂村建設定下的原則是:尊重自然環境、尊重村落肌理、尊重群眾意愿,不挖山、不砍樹、不扒房、不填塘。郝堂村要做的是修復一個村莊,修復一種生活方式。
傳統節慶、集體娛樂、廟會祭祀、紅白喜事、地方戲曲等等,傳承著民俗文化生動豐富的內容。它是村民鄉土生活的歷史積淀,也是鄉村公共活動的平臺資源,釋放著協調村民行為、深化社區認同和維系鄉村價值的功能。
民俗文化具有十分濃郁的鄉土氣息,為美麗鄉村的建設注入源頭活水,增添許多色彩。一些地方運用“民俗+”思維,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資源,依托地方性傳統民俗文化打造主題型農業公園、現代農莊和特色小鎮。
鄉土產業+民俗文化,為產業業態的創新開辟了新路徑。例如桂東客家山歌中的采茶調,清泉鎮銅鑼村的玲瓏茶傳統工藝,都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借此舉辦玲瓏茶手工制作大賽,開發茶園休閑觀光、體驗農事等多項功能,茶產業、茶文化、茶旅游共生共榮。
在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多樣選擇和生活文明的品質提升中,民俗文化也獲得了實現價值的更大空間。國人最為看重的春節,承載著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如今,親人相聚慶祝春節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團圓旅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青山綠水、田間野味、民俗表演……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努力尋找慢的記憶和自然的氣息,溫習家的情趣和鄉愁的滋味。
工業化的高歌猛進,讓手工藝人感受到了無邊的落寞和蒼涼。
在后工業化時代,人們終于重新認知了傳統手工藝,其中承載的習俗、情感、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終于被重新激活。手工藝人所執著的工匠精神,已經融入今天“中國制造”的產業文明。
與生活變遷相契合,傳統手藝文化在人們消費視野的開闊和消費品位的提升中,擁有了更為便捷通達的渠道。江蘇蘇州市舟山村是近代核雕發源地,傳承梯隊代代相傳。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構建了舟山村的富民支柱產業。
與經濟轉型相契合,傳統手藝文化在一、二、三產業的業態變革和融合創新中,探索著更為豐富多樣的價值實現形態。如貴州鄉間的苗繡,“是苗家女人一生最值得榮耀的事情”。在市場力量的拉動中,精英領銜+本土傳承,傳統技藝闖出了產業化道路,從而改變了許多村莊面貌,提高了廣大婦女地位。
與文化傳播相契合,傳統手藝文化在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全球文化的互聯互通中,開拓出更為廣大的話語表達平臺。筆者采訪過藍印花布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吳元新。默默幾十年,他守護著這小小的青花世界。在他的推動下,藍印花布已成為感知中國的文化符號,傳播中國的文化使者。
中國鄉村社會自古就有尚賢的傳統,并由此生成了綿延不絕的鄉賢文化,涵養著風習教化、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鄉賢群體的再度登臺令人欣喜。
新鄉賢群體的成員構成更加廣泛。傳統中國的鄉賢即鄉紳。今日鄉村,退休返鄉的干部、教師、工人,懷揣金色夢想的大學生村官,投身創業熱潮的返鄉農民工,矢志反哺桑梓的成功企業家,積極帶領村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優秀基層干部,還有熱心鄉村公益事業自愿從事鄉村建設的各方社會賢達,都可成為新的鄉賢。
新鄉賢群體的參與方式更加多樣。或當參選主政,或當好顧問,參謀協調;或身在鄉土,把根留住,或心在田園,發熱發光;或用其學識專長和創業經驗服務鄉親,或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造福鄉里。
新鄉賢群體的功能作用更加全面。新鄉賢的嘉言懿行示范引領,有利于弘揚善行義舉,傳承鄉村文明,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扎根。新鄉賢深孚眾望,在鄉村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的共通中,可以充分發揮排難解紛、和諧鄉鄰的特殊功能。新鄉賢在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門路的開放等方面有明顯優勢。
傳統中國,書院、義學、私塾頗多,讀書、講學、敬賢風行。
新時期的講堂文化又以新的形態活躍在鄉村社區。在齊魯大地上,“孔子學堂”飄來縷縷書香。學堂通過講道誦讀、德行禮儀、家風建設等系列課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讓那些依然富有時代價值的儒學思想走進尋常百姓生活。在浙江鄉村中,“文化禮堂”已經遍地開花。各地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守護文化根脈,將許多散落于民間、存活在百姓記憶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村民精神家園的建設中,彰顯文化禮堂的生活化、本土化特質。在晉南鹽湖區,“德孝文化大講堂”巡講活動深入人心。學者講:用歷史經典啟發人;現身說:讓鮮活榜樣帶動人;舞臺演:用文藝作品感染人。講堂著力于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友好、單位融洽、社會和諧,把德孝文化播撒到鄉村城鎮。
鄉土文化的悄然復興,給中國鄉村的現代化轉型奠定了一個撬動的支點,為中國農民的主體性發展增添了更加充足的文化自信。人們在鄉土文化的復興中,重新審視生活的內涵,重新發現生命的價值,重新構筑鄉村的未來。
當然,鄉土文化的復興,不單是懷舊復古。我們應當努力在開放性的思維中,充分激活鄉土傳統的文化精華,積極探尋鄉土文化的現代表達,充分釋放鄉村文明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