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西北民族大學醫院 甘肅 蘭州 730030)
C-反應蛋白在1930年由Tiller和Francis在肺炎病人血清中被發現,因能和肺炎鏈球菌的莢膜C-多糖物質起沉淀反應而得名。其編碼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由肝細胞在受到炎癥因子如IL-6、IL-1以及TNF-α等刺激后產生,其他細胞如神經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等也能少量產生。成人血清C-反應蛋白正常值范圍為<10mg/L,在機體受到感染或損傷4~6h后迅速升高,24~48h內可升高至正常值的100倍,而在感染或炎癥消退后迅速恢復至正常。此外,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相對穩定,不受遺傳、性別以及個體差異的影響,而且易于檢測,因此是一個相對穩定而且敏感的生物標志物。臨床上用于多種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性細菌感染、風濕性關節炎、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的診斷及預后判斷[1]。
慢性炎癥不僅誘導腫瘤的發生,也通過產生腫瘤微環境、誘導血管生成促進腫瘤的侵襲、轉移,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2]。近來人們發現,C-反應蛋白濃度在各種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肺癌、腎癌、膀胱癌、肝癌以及胰腺癌等患者血清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腫瘤診斷方面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標志物。本文將就C-反應蛋白檢測對預測腫瘤復發的相關研究內容進行總結分析,從而為臨床上病情評估、判斷預后提供重要的依據。
研究表明,非轉移性腎細胞癌患者術前C-反應蛋白升高與術后復發密切相關[3]。Ito等[4]也發現,術前C-反應蛋白升高、術后C-反應蛋白未恢復正常、微血管侵襲以及組織壞死是預示患者復發的獨立指標,而且復發時C-反應蛋白大于等于3mg/L的患者生存時間顯著低于復發時C-反應蛋白小于3mg/L的患者。也有研究發現血清C-反應蛋白在預測無復發生存期方面優于其它炎性指標。
肝癌病死率在我國排第二位,盡管手術切除是目前早期肝癌重要的治療方法,但術后復發率比較高,預后也比較差,因此尋找新的能預示腫瘤復發的標志物就顯得尤為重要。馬立輝等[5]的研究表明,肝細胞癌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C-反應蛋白預測肝癌復發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59.09%、60%,因此測定肝癌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可能是預測肝癌患者術后早期復發的一個較好的生物學指標。
在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位居女性癌癥發病率的首位。對242例乳腺癌患者的研究表明,腫瘤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0.2~6.5 mg/dl)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0~2.6 mg/dl),而且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與復發、轉移的發生密切相關[6]。在另一針對2910例的乳腺癌患者研究中也發現,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高的患者復發率也更高[7]。
迄今為止,胃癌的總體療效仍然比較差,主要因為對于中晚期的胃癌患者,即使施行了根治性手術,仍有62%的患者會因復發而死亡,因此如何預測早期復發以便及早采取治療措施是臨床上的一個重要課題。對72例胃癌復發患者的研究表明,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與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患者復發后的中位生存時間比C-反應蛋白水平正常的患者明顯縮短,并且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是復發性胃癌的獨立預后指標[8]。
除了上述腫瘤,血清C-反應蛋白升高還與其他多種腫瘤的復發密切相關。從目前研究結果看,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與多種腫瘤的復發以及預后關系密切,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或聯合其它指標測定可以為預測腫瘤的復發以及預后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