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慧 孫莉穎 宋澤南 張夢婷 諸紀華
陰道斜隔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女性生殖道畸形疾病,發病率為0.1%~0.38%[1]。其主要臨床特征為雙子宮、雙宮頸畸形、雙陰道、一側陰道完全或不完全閉鎖,多數患者同時伴有閉鎖陰道側的腎臟、輸尿管等泌尿系統畸形[2]。臨床上多表現為反復陰道膿性分泌物。陰道斜隔綜合征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患兒的預后有積極的意義。完全閉鎖的陰道斜隔可引起閉鎖側隔后腔、子宮積液,感染后形成子宮陰道積膿,而不完全閉鎖的陰道斜隔由于斜隔上漏孔較小,引流不暢,容易引起反復膿性甚至血性的惡臭味陰道分泌物。長期炎癥刺激會導致外陰皮膚炎癥、破潰,逆行感染可造成輸卵管、盆腔炎癥黏連,下腹部疼痛等,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甚至造成患兒心理疾病。患兒進入青春期后,宮血不能排出,反流至輸卵管造成輸卵管積膿、子宮內膜異位,嚴重時影響生育能力[3]。臨床一旦確診陰道斜隔綜合征,患者應接受腹腔鏡、陰道鏡探查并行陰道斜隔切除術。目前臨床關于陰道斜隔綜合征的誤診分析及治療的研究報道不少見,但對該綜合征的護理報道不多,尤其是對兒童患者[4]。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共收治7例陰道斜隔綜合征患兒,經手術治療與精心護理均病情好轉,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7例患兒年齡1歲1個月~12歲2個月,平均7歲;臨床表現為反復陰道膿性分泌物5例,其中1例伴有反復滴尿,2例伴有陰道口腫物脫出;4例患兒伴有單側腎缺如,3例伴有腎發育不良和異位;Ⅰ型陰道斜隔綜合征[5](無孔斜隔,隔后的子宮與外界及對側子宮完全隔離,宮腔積血積聚在隔后腔)3例,Ⅱ型陰道斜隔綜合征[5](有孔斜隔,隔上有1mm小孔,隔后子宮與對側子宮隔絕,經血通過小孔滴出,引流不暢)4例。患兒均在全麻下行腹腔鏡探查+膀胱鏡尿道探查+陰道斜隔切除術+陰道沖洗引流術,腹腔鏡下探查子宮、腎臟及輸尿管發育情況,陰道鏡下檢查陰道,尋找斜隔孔開口或陰道斜隔,用電鉤將陰道斜隔板切開見患側宮頸外口,引流出陳舊性膿液,再以聚維酮碘沖洗陰道;留置導尿管于隔后腔引流,以防術后粘連。患兒均手術順利,治療好轉后出院,術后隨訪4個月~2年。其中1例患兒因第一次手術過程中未放置陰道引流管,術后3個月再次出現陰道膿性分泌物,經陰道鏡檢查,斜隔切開后沖洗陰道,放置陰道引流管,隨訪3個月后無陰道分泌物;另1例患兒隨訪6個月仍有滴尿現象存在。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本組患兒Ⅰ型陰道斜隔綜合征3例,Ⅱ型4例。Ⅰ、Ⅱ型患兒往往有陰道流膿史,有明顯的異味,由于膿性液體的刺激,患兒會陰部常出現濕疹甚至感染異味,行走時摩擦加重[4]。隨著患兒年齡的增大,心理負擔逐漸加重,怕被同齡人嘲笑,往往不愿外出,嚴重時影響患兒的學習和生活。而家長擔心生殖道畸形會影響患兒成年后的婚姻與生育。因此,護士入院后要密切觀察患兒與家長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主動關心患兒與家長,詳細解釋疾病的相關知識,介紹手術治療方案和預后,讓其了解病情與治療進展,介紹以往成功案例,使其消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本組患兒及家長自入院后經過細心講解病情及疾病的相關預后情況,均能配合治療,并逐步建立了疾病治療的信心。
2.1.2 陰道準備 本組5例患兒術前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流膿現象,予靜脈應用廣譜抗生素如青霉素類藥物治療感染,2例患兒術前無流膿未使用抗生素治療。有文獻指出,對于未婚患者可給予陰道沖洗,2次/d,用液狀石蠟潤滑導尿管后緩緩插入陰道,注入0.5%碘伏20~30 ml,可反復沖洗5~6次,邊沖洗邊轉動導尿管,徹底沖凈陰道[5]。本組患兒年齡最大者12歲2個月,最小者1歲1個月,筆者不建議術前行陰道沖洗,導尿管插入陰道后根本不能穿過斜隔至隔后腔,起不到沖洗的效果,而且會帶給患兒造成恐懼情緒;同時也不推薦患兒術前每日行肛門指檢,雖能擠壓出陰道斜隔后積膿,但同時也會影響術中尋找斜隔的位置。所有患兒術前保證會陰部皮膚清潔完整,年長兒注意勤換內褲,分泌物較多患兒可使用護墊,增加更換頻次;使用尿不濕的患兒及時更換;予1∶5 000高錳酸鉀液坐浴15min,1次/d,保持外陰清潔。2例患兒由于積聚在隔膜內液體較多致使隔膜脫出陰道口,外觀似腫物樣,限制患兒劇烈活動,避免摩擦出血。本組患兒術前5例經過抗生素治療,2例通過限制活動,術前均使用1∶5 000高錳酸鉀溶液15min坐浴,外陰清潔及皮膚完整,擇期等待手術治療。
2.2 術后護理
2.2.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 由于陰道斜隔綜合征常合并子宮及泌尿道其他畸形,腹腔鏡檢查可明確該疾病患者的盆腔情況及畸形類型,同時可對合并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并發癥進行治療,更好地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6]。本組患兒均在腹腔鏡下進行手術,護士在術后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及意識狀態,予鼻導管低流量吸氧,術后2d內監測血氣電解質1次/d,監測有無高碳酸血癥;每日檢查血常規監測有無感染,根據陰道分泌物培養結果選用敏感的抗生素。本組患兒無高碳酸血癥發生,經積極抗炎治療后,各項實驗室指標均正常;其中1例患兒術后反復發熱,經積極物理及藥物降溫后體溫恢復正常。
2.2.2 傷口護理 術后嚴密觀察患兒切口疼痛性質、程度、腸功能恢復情況[7],以及外陰是否有流血、流膿。本組患兒術后傷口疼痛評分0~4分,通過安撫、聽音樂、轉移注意力等非藥物干預措施,必要時采用止痛栓劑塞肛,年長兒采用口服非甾體藥物鎮痛,使所有患兒的疼痛評分控制在1分內。患兒術后臥床休息,避免劇烈活動,保持大小便通暢,避免用力排尿、排便使傷口出血;術后會陰部敷料包扎1~2d,注意觀察有無出血、陰道分泌物的量、顏色、性狀及有無異常氣味;敷料拆除后注意保持外陰、陰道及尿道口清潔,用5%聚維酮碘消毒引流管周圍2次/d,每次排尿后用溫開水清洗會陰部;術中根據積膿、積液及創面出血情況予凡士林紗條填塞,每2~3d更換1次,術后7d待傷口愈合后撤除,紗條填塞期間避免用力排尿、排便。本組1例患兒陰道內填塞凡士林紗條,每2d更換1次,術后第7天撤出后外陰清潔;1例患兒拆除會陰部傷口敷料后出現陰道出血,再次填塞凡士林紗布并靜脈止血、限制患兒活動后血漸止;其余患兒術后拆除會陰部傷口敷料后陰道外觀清潔,無膿性分泌物與異常氣味。
2.2.3 陰道引流管護理 為充分引流子宮、陰道內的積液及預防術后粘連,患兒術中均需放置氣囊導尿管于隔后腔以代替陰道支撐引流管,因此術后應妥善固定陰道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防止劇烈活動而致導管滑脫。每班護士評估檢查,注意觀察并在導管評估單上記錄外露長度、固定情況、通暢情況、引流液的性質、量及有無感染跡象。本組1例患兒出現陰道引流管滑脫2次,因此術后患兒的約束、導管大小的選擇、氣囊注水的多少及導管的外固定很重要。根據患兒年齡的大小選擇8F或10F的氣囊導尿管作為陰道引流管,氣囊注水量過多易導致氣囊壓迫陰道內膜使局部皮膚壞死,注水過少則容易使導管滑脫,因此在注水的過程中應由少到多,輕拉導管另一端使導管不被拉出為原則。為預防分泌物堵管與感染,每日予5%聚維酮碘注入引流管行陰道沖洗消毒,并更換引流袋,觀察有無膿性液體流出。根據引流液情況放置引流管7~14d,本組患兒術后放置引流管7d后均予拔除,拔管后觀察陰道有無異常分泌物流出。引流管在留置期間意外拔管均需作為不良事件在24h內上報護理管理系統,填寫事件發生原因、經過、處理過程及改進措施等,同時上報主管醫生與護士長,科室進行討論整改。本組3歲以下的幼兒下肢適當約束,學齡兒童耐心講解,無意外拔管發生。
2.3 出院宣教 出院后告知家長和患兒按醫囑口服抗生素2周,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會陰部清潔,及時觀察會陰有無異常分泌物。1∶5 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2周,1次/d,以預防生殖系統感染的發生。由于手術后可能出現陰道斜隔切開處粘連、狹窄,斜隔切除不徹底或斜隔再次生長,短期內可無癥狀,因此要告知家長定期門診隨訪的重要性,一般出院后2~4周來門診復查盆腔B超,以后無特殊情況每隔3~6個月門診隨訪,如有陰道流膿、流液、異常出血、下腹痛等及時來院就診。
近年來,隨著對先天性陰道斜隔綜合征認識的不斷深入,臨床醫生對該病的診治水平明顯提高,經陰道切除斜隔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減輕該病對患者生育能力的影響。充分的術前準備,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加強傷口的觀察與護理,做好陰道引流管的護理,確保術后充分引流等護理措施對于保證手術成功必不可少。陰道斜隔綜合征患兒的手術治療近期效果良好,但由于患兒距生育年齡還有較長一段時間,是否對其生育功能有影響還有待于進一步隨訪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