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 晉 榆林市食品檢驗檢測中心
根據8月份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2019年第30號通告,共有19批次樣品出現農藥殘留超標、重金屬污染、營養成分與標簽不符等問題,食品安全依然任重而道遠。實現食品安全已經上升到戰略意義,“讓人民吃得放心”也成為當下中共中央領導班子非常重視的問題。實現食品安全,更要將食品安全監督抽樣檢驗作為重點,嚴抓狠打,杜絕危害國民身體健康的食品流向餐桌[1]。
因為人民飲食的區域差異較大,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并不能針對全國范圍制定出一個統一的檢驗標準。加之綠色蔬菜、肉禽、蛋奶等生鮮生產企業產品流向餐桌的頻率快、規模大,在食品安全監督抽樣檢驗過程中的工作壓力可想而知。
在實際的抽樣檢驗的工作中,抽樣人員的專業素養也成為影響食品安全監督抽樣檢驗規范性的一大桎梏。部分食品安全監督部門并未對監督工作倍加重視,導致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能出現應付工作的情況。另外,根據現場抽樣文書的檢查,文書填寫出現表意不明、填寫不規范、責任人簽名混亂的情況屢見不鮮[2]。
一般來講,目前食品安全監督抽樣檢驗標準僅對市場上較為突出的食品不合格問題做出規范。例如:在市場監管部門中的抽檢工作中,會對微生物、重金屬、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等問題嚴格把關,但是一些不可預見的違法添加物,依然成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桎梏。以速凍玉米為例,在知名便利店購買的速凍玉米產品,出現了防腐劑雙乙酸鈉超標的問題,但是當下并沒有關于速凍玉米的食品安全的行業標準。
檢驗現場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工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食品安全監督抽樣檢驗工作的成敗。監管部門應當對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對食品抽檢抽樣單、封條、告知書等文件的填寫嚴加規范。文書中產品名、生產廠家、規格型號的填寫更應當嚴格要求。同時,對于抽樣檢查的樣品基數、數量、封樣情況等規范填寫,避免術語不規范導致表意不清的情況發生。
目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周期長、抽檢不規范,導致部分食品生產企業鉆空子、躲避檢查的現象突出。在實際檢驗工作進程中,部分企業專門生產“高質量”樣品,以備檢查之用,導致抽檢樣品和實物之間差距較大。這也就要求監督部門進一步健全監督和管理機制,對企業不定期抽查、工廠隨機抽樣,徹底杜絕此類情況的發生。
杜絕食品安全問題,要從源頭上把關,對于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督更應嚴格把關。在生產線上就要將不合格的食品消滅。例如:2019年8月,江蘇淮安市場監督部門在對coco都可奶茶店進行突擊檢查的過程中,查出店鋪中存放有霉變水果。市場監管局對公司處以約談并責令整改的處罰,從源頭把控食品安全問題,落實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督與管理工作,將食品安全隱患從源頭上消滅,不給其流向餐桌的機會。
正規的商場均有較為完善的進貨渠道,但是鄉村小店成為不合格食品的傾銷之處。在食品安全監督過程中,監管部門更應當加大宣傳力度,例如:定期向農村商戶普及食品安全的常識,引導商戶在進貨的時候即向商家所要食品檢測合格報告。倘若企業不能提供,更要引導商戶積極舉報。加大宣傳力度,將食品安全掛在嘴邊,更要存在心間,當然,這也要求監督管理部門公開透明監督管理機制,并且落實不合規食品監督舉報的獎勵機制。
對于“高危”食品的抽檢更應當嚴抓狠打,例如:生魚片、壽司中極有可能出現寄生蟲、蛔蟲等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對于街邊小巷的壽司小攤、商場日料餐廳等要嚴加管理。落實食品安全問責機制,企業應當推選一人為責任人(一般為法人代表),食品安全不合規,一人擔責。
目前,食品安全已經被擺上臺面,成為政府和人民群眾倍加關注的問題。當下食品藥品行政單位對食品安全抽檢愈發重視,食品抽樣檢查工作在食品安全監督工作中地位深遠。在政府主導、社會關注、人人行動的情況之下,讓食品問題不再成為危害國民健康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