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娟娟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民以食為天,而營養應為食之靈魂。人類從胚胎發育直到生命結束,營養都是其物質基礎。營養水平不僅關系個人的健康,更是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經濟水平及文明程度的象征。大學生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人才,他們正處于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時期,對營養要求較高,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對大學生學習、成長及未來的職業發展都至關重要。高等院校若能普及營養與健康教育,則更有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故本文以湖北經濟學院為例,調查研究大學生的營養認知、行為、態度及健康狀況,總結提升大學生營養與健康水平的措施,為高校開展營養與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隨機選取電子商務、財務管理、法學、會計、英語、烹飪與營養教育以及烹調工藝與營養等9個專業,以大一到大四4個年級的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86人、女生261人,受過營養相關教育的100人,未受過相關教育學生247人。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利用“問卷星”平臺發放并收集有效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基礎信息(專業、年級、性別、身高與體重)、基礎營養認知題目6個,飲食及生活行為題目11個,健康狀況題目5個,營養態度題目5個與措施建議題目2個。共收回有效問卷347份。
體質狀況判斷:利用體質指數(Body Mass Tndex,BMI)進行判斷。計算公式:BMI=體重(kg)/身高2(m)。

表1 大學生體質狀況調查結果

表2 大學生飲食及生活行為調查結果
大學生體質狀況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從總體上看,該大學生群體的體質狀況不樂觀,僅有大約58%的學生為健康體重,體重過輕比例高達27.67%。從性別方面分析,體重過輕女生(31.80%)遠遠超過男生(15.12%),而超重和肥胖的占比則是男生超過女生。李寧等人針對安徽師范大學學生開展的營養狀況調查結果也呈現類似規律[1]。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受當前社會“以瘦為美”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女生常將“減肥”掛在嘴邊。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見表2),在體重管理方面,認為“越瘦越好”的男生有2.33%,而女生有10.73%,這可能是導致女生體重過輕比例高的原因之一,而男生更追求保持健康體重。另外,在吃宵夜習慣方面,整體上女生的情況要好于男生,其中“吃的次數比較多”的男生比例要遠高于女生,分別為12.79%和6.51%。常吃宵夜無疑會增加能量在體內的蓄積,以致體重增加,這也將導致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比例較高。

表3 大學生營養知識回答正確率調查結果
大學生營養知識回答正確率調查結果見表3。
整體上,營養基礎知識回答正確率較高,且受過營養相關教育的學生的回答正確率均高于未受過相關教育的學生。《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普及率較低,總體上有46.11%的學生沒有聽過,聽過并閱讀過的學生僅有14.12%,其中受過營養相關教育的學生對其的了解情況要樂觀一些,但仍然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沒聽過或聽過但不了解,說明傳統課堂教學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營養認知水平,但教育效果有待加強。
該學院大學生行為習慣較差,具體表現為:經常考慮食物搭配的學生僅占14.41%;大部分的學生不能堅持每天吃早餐,且進餐次數和時間隨意,比較固定的有37.18%;《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提出應注重食物多樣,每天攝入的食物種類在12種以上為宜,而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僅有2.59%的學生可以做到;可以堅持每天吃水果的學生僅有6.05%;10.95%的學生晚上11點之前睡覺;但大多數學生燒烤或煎炸食品攝入的較少。受過營養教育與未受過相關教育的學生表現差異不大,說明短時間的課堂營養教育還不足以影響學生的日常行為,對飲食行為與健康的認識還停留在認知水平上,較少付諸實踐,想要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結合多種方式,并持續不斷地給予提醒與指導,促使學生知行合一,積極主動改善不良飲食與生活行為習慣。唐詠梅等人對河北聯合大學本科生的抽樣調查結果也表明,學生的營養知識知曉率隨著營養與健康教育學時數的增加而逐步提升,但行為方面的改善還不理想。作者也表示,教育是知、信、行逐步轉變的過程,只有長期堅持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行為質的改變[2]。
本研究從是否經常“生病、牙齦出血、便秘或失眠”,是否經常感覺“精神疲倦、對事物提不起興趣”5個方面調查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結果顯示,90%左右的大學生健康狀況較好,但遺憾的是,仍有9.51%的學生失眠次數較多,10.95%的學生不論是否休息好,都經常感覺精神疲倦、對事物提不起興趣,學院應對此加以重視,重點關注該部分學生,從生理和心理上給予適當建議和幫助。
在營養態度方面,大部分的學生會關注養生知識,86.74%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在高校開展營養與健康相關教育活動,且84.44%的學生愿意接受此類教育,改善自己的飲食行為習慣。“大學生獲取營養與健康知識的途徑分布情況”及“大學生對營養與健康教育途徑的接受程度”調查結果見圖1和圖2。結果表明,學生更愿意利用閑散時間,通過大眾媒體了解和學習養生知識。如今,大學生已成為“微媒體”的主要使用者,他們喜歡通過微博、微信、微視頻與網絡文章等獲取信息和交流,高校應順應大學生及時代的特點,抓住“微媒體”這一途徑,以更加靈活、方便、高效和個性化的方式傳播營養與健康理念及知識[3]。
大學生希望學校的教育活動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動手搭配營養餐、參加有獎競賽、參與研究項目、線上互動等。也有不少同學表示,營養教育應通俗易懂、有趣,以學生自愿的方式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另外,學生們也呼吁學校食堂能少鹽少油、經常更換菜的品種、增加營養配餐建議或營養套餐等,希望食堂餐食能更加健康與美味。
研究結果表明,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學生整體體質狀況不樂觀,偏瘦學生較多,尤其是女生,學院應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改善體質狀況,追求“健康美”;大學生基礎營養認知水平較高,且受過相關營養教育的學生的認知水平明顯提升;飲食及生活行為習慣較差,將會影響健康,學院應加強宣傳教育及管理,糾正不良行為習慣;健康狀況整體較好,但仍有約10%的學生容易失眠或精神疲倦、對事物提不起興趣,應重點關注此部分學生,提供多方面幫助,尤其關注其心理健康;絕大部分學生營養態度積極,愿意接受相關教育改善健康狀況;當前大學生更喜歡有趣、操作性強、參與度高且可利用閑暇時間學習的教育形式,如公眾號、網絡課程、宣傳小資料或視頻、線上活動、講座與科研項目等。

圖1 大學生獲取“營養與健康相關知識”途徑調查結果

圖2 大學生對“營養與健康教育途徑”的接受程度調查結果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高校開展營養與健康教育已是大勢所趨。高校應主動適應當前大學生及時代特點,積極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多種方式并行、切實有效地開展營養與健康教育活動,如:由專業教師團隊創立公眾號,定時推送健康小知識,舉辦線上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建立相關網絡課程,鼓勵學生課下學習并可累計學分;在學校公共場所做宣傳,如校園廣播插播小知識,食堂電視機播放視頻,食堂(餐桌、窗口)、超市、校醫院、校園宣傳欄與宿舍樓等放置、粘貼宣傳資料;請權威專家開展講座、設立營養與健康相關研究項目、創立興趣角、舉辦實踐活動(營養調查及評價、進社區知識宣傳、編制營養食譜與體重管理等);學校加強引導與管理,保證食堂食物的營養與衛生,為學生健康提供堅強后盾。
大學生營養與健康教育需要多部門和組織共同協作開展,除了基礎知識學習外,還應包括一系列的社會實踐與推廣[4]。希望各教育部門及高等院校都能加以重視,共同提升大學生的營養與健康認知水平,促進行為改善,培養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的優秀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