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巖,牛曉斌
(南京鐵心橋國家糧食儲備庫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00)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從我國古代到經濟發展迅猛的今天,食品安全的問題都深受百姓的重視。無論是坐在家里或者餐桌前,怎么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成為我國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之一,也可以說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換句話說,食品安全與國家生命安全和健康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屢次出現食品安全事件,國民身心受創,并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牽動著百姓的敏感神經。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規范食品安全生產的各個方面,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也有所改善。然而,國民對于食品安全的問題依舊缺乏信心,采用海外代購等方式來緩解焦慮不安的心情。事實上,這源于國民缺乏對食品安全的科學意識。國民對食品安全的理性意識對食品安全工作至關重要[1]。國民需要有對食物安全方面的科學判斷,需要了解和掌握相關的食品安全知識,從而不斷提升鑒別技能,增強安全感。
安全的食品,字面理解起來可能是不被污染的、健康的、消費起來安全的食品。公眾街談巷議的“食品安全”究竟是什么呢?食品安全的官方解釋意味著食品無毒、無害,符合營養要求,不會對人類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它包含3個層面:第一,食品數量安全,指的是一個國家、地域能否對本民族基本生存所需的基本食品自產自足,即保障國民食物的底線;第二,食品質量的安全-國家(地區)提供的食品可以滿足人類的健康所需,并且營養衛生,饑不擇食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百姓更加關注如何保障食品質量不受污染、吃得健康放心;第三,健康膳食,這是食品安全的高層次要求,是指避免由于營養過剩或者營養缺乏而導致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社會競爭壓力倍增的今天,許多人飽受情緒變化無常和疾病反復侵擾的苦楚,都認為這些問題可能是攝入垃圾食品過量的原因。某些食物中過量的添加劑會導致食欲增加,容易造成暴飲暴食和肥胖,從而破壞人們營養飲食的多樣化。
食品安全問題曾一度令人恐慌:嬰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事件等。黑幕曝光后,各方企業的公關花樣是千姿百態,鞠躬道歉、流淚懺悔。風平浪靜過后,有公德心的企業痛改前非,道德敗壞的依然如故,他們自己咀嚼著健康食品,卻做著只顧銷售業績、不顧百姓健康的事情,老百姓卻也依然買之食之。有人或許會說,這么大的國家出點食品安全問題不足為奇,這其中也不乏競爭對手之間的揭露、攻擊,更不乏新聞媒體的炒作。但是當人們每日食用的主食都出現問題的時候,國民的心態是否依然能夠淡然處之?
大多數的國民知道,主食——大米一般有3類,即新糧谷物、陳糧谷物和陳化糧[2]。所謂新糧,通常是指當年收獲和加工所得的大米,陳糧則是指第1次儲存期限超過了1年的大米,陳化糧最劣,它指的是經過儲存后已經變質的糧食。因此,變質后的陳化糧價格相當低廉。目前,市場上陳化糧(變質大米)的價格一般僅為正常糧價的1/2,2元/kg左右甚至更低。據報道,這些“陳化糧”大多被一些非法商販購去,對陳米進行重新“加工”,將它制作的如同新糧一樣晶瑩透明,以次充好,在市場銷售。由于,變質后的糧食常會產生黃曲霉毒素,這種毒素的毒性較大,威脅人類健康。攝入多種霉菌毒素的食物,嚴重時可導致人死亡。聞之無不讓人膽寒。
農村人都知道用自家麥子磨成面粉,蒸出來的饅頭是略發黃而不會是純白。但有趣的是,消費者往往看到雪白的饅頭有購買的欲望,白饅頭供不應求;而不含增白劑的饅頭卻因為發黃、干癟而無人購買。每當曝出有毒食品時,消費者都會異口同聲地譴責黑心生產者,可是到了市場,大家依然會選漂亮好看的食品,依然會去黑心作坊購買廉價促銷的產品。這是國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意識不充分。一旦曝出某事件,國民又會陷入恐慌而產生盲目排斥的行為。提起食品添加劑,人們會認為其百害而無一利。然而,食品添加劑有讓食品保質期更長、增添食物的風味等功效,也能夠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便捷,食品添加劑的產生及應用也在某些方面促進著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例如,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劑,可以讓食物在運輸保存的過程中避免生長過多有害微生物,與防腐劑相比,這些有害微生物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更大[3]。人們談添加劑色變更多的是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片面地理解添加劑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學原料,有致病致癌風險。事實上,只要食品添加劑應用得當,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其效果會則是利大于弊。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開展了大量的食品生產和銷售。在互聯網傳播日益蓬勃的今天,某些曝光的案例會受到各方高度關注,引起國民對食品安全的過度擔憂。然而,食品安全問題并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它是系統的,也是復雜的,需要理性審視。我國的食品安全受多種因素影響,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產業素質問題。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增加,但由于進入門檻低,大量食品加工生產企業規模小、分布分散、集約化程度低,企業質量安全管理能力低[4]。第二是企業主體責任問題。當前,我國社會誠信程度總體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需要及時避免那些不講誠信、不講道德的行業行為。因此,必須認真嚴肅處理從事非法活動的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以消除食品安全的危害。第三是消費結構問題。目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居民生活方式轉型升級,人們對加工食品和家庭外就餐的需要越來越高,不但要求吃飽,還要吃好,食物均衡的營養需求已成為食品安全的新課題。
積極應對并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世界各國政府的共同責任。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食品安全是很多人共同的責任。所謂共同責任,就意味著政府部門、消費者組織、食品加工企業要通力合作,保證食物供應全產業的安全。
透明是贏得信任的基礎。首先,要完善食品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系統化的方式約束員工,并做到公開透明。除了專家意見之外,公開征求企業、消費者的意見,企業代表、消費者代表、媒體代表都給出各方意見,并進行文檔記錄,提出的意見以科學證據為基礎,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其次,食品企業要做到透明公開。僅通過法律監管和風險管理是無法保證食品安全,食品由生產廠家生產出來,是生產企業發揮主觀能動性來生產出的食品,無論是原材料還是配料直到成品,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承擔主要責任。食品生產廠家應嚴格執行相關標準,確保食品安全。再次,企業應該樹立品牌意識。要有道德上的職責,創造品牌價值,用品牌來約束自己,提高生產效率,不斷發展壯大。
所謂有什么樣的消費者,就有什么樣的市場。消費者要學會自我保護,首先要增加有關食品的常識,如分辨保質期與保存期,確定食品品質,解讀食品標簽,準確區分無害食品、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等。舉一個簡單例子,消費者如何鑒別大米的品質。肉眼觀察大米色澤時,可以抓一把大米,將其在黑紙上撒成薄薄一層,觀察有無生蟲和雜質,同時靠近聞聞氣味。優質的大米通常是白色、勻稱的,堅實飽滿、光滑平整,很少破碎,沒有雜蟲、雜質,且有光澤,呈半透明狀;透明度相對較差或不透明,呈現白色或淡黃色的大米為劣質產品。劣質大米在顏色上很多差異,表面呈現出綠色、黃色、黑色等,偶也會伴有結塊或霉菌。在氣味方面,優質大米具有濃郁的清香氣味,陳谷新軋的米清香味相對比較清淡,而存放1年以上的米,只留有米糠味,香味消失。
對于國民來說,為了確保食品安全,還必須了解食品的來源和分銷渠道。國民有時會片面認為吃當地生產的食品就是安全的,陷入一種認知誤區。然而,就食品安全來說,當地食品未必比市場里流通的外地食品安全,外地食品與當地種植的食物具有同等的營養價值。此外,在購買食品時,要選擇干凈衛生場所,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確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安全意識還有一條重要的措施,即食物多樣化。這也是國民均衡營養的關鍵內容。人體所需全部營養不能僅靠某一種事物提供,想要達到均衡營養,滿足營養所需,飲食就要多樣化[5]。各種各樣的東西都要吃,形成互相補充,這樣既有利于營養搭配,又避免食品污染對健康造成的風險。再則,國民在選購食品時盡量選購品牌產品。現在的各種類食品大部分都已經有品牌了。品牌在一定意義上比較靠得住,來源也可靠,而且盡量去超市選購。大超市貨源清楚,還有一定的檢驗措施來進行輔助性質的保證。當然,國民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食品安全常識,知道怎么保護自己。例如,誤食變質食物后,能夠及時應對腹瀉、嘔吐等癥狀,將食品傷害降到最低。
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飲食和飲食情趣是國民對生活品質的基本要求和“詩與遠方”。曾經,能吃飽是人們對生活的期盼。如今,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與日俱增,國民注重飲食花樣的同時,越來越追求“吃得安全”。的確,吃得安全是國民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食品安全進萬家,幸福生活靠大家。如果每個食品生產者都做良心工程,每個消費者都能理性地識別假冒偽劣,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合理飲食,那么,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和諧、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