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寧波 315100)
為緊密對接產業人才需求,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將新時代醫藥產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特質凝練為“藥德·藥規·藥技”(以下簡稱“三藥”),并將其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中,構建了“三藥”融合的醫藥類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該項目榮獲2018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如何將“三藥”理念融入食品類專業課程教學中是食品類專業教師教學改革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食品專業重要的學科結構內容。作為食品專業的先導課程,“飲食文化”課程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整個專業的學習、提升綜合素養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和作用。但是由于該課程為專業選修課,僅為14個學時,無法滿足學生完整性學習的要求,而且還必須要求在有限課時內融入“三藥”理念,因此必須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考評等進行教學改革。
飲食文化的涉及面廣、內容繁多,所有內容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上一一備述。據筆者了解,實際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分專題的“全景式”介紹,知識信息量大、課時有限,學生往往“消化不良”;有的教師則憑個人興趣擇取部分專題講解,學生容易失于片面。因此,可將教學內容整合為7個模塊,并達到以下要求:了解飲食文化發展史,了解著名飲食人物的思想;熟悉中國菜系的分類,掌握每個菜系的特點;掌握不同地區少數民族的飲食禁忌;掌握不同場景下的餐桌禮儀;了解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史,熟悉茶文化的精髓;了解酒文化的發展史,掌握飲酒禮儀。
《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雖然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但很多國人的餐桌禮儀知識還很欠缺,就餐時的禮儀經常有失文雅,甚至讓人不堪入目。通過對學生意愿和教學反饋的了解,得知學生既希望通過“飲食文化”課程的學習提高自身的飲食審美情趣,還普遍認為飲食禮儀方面的學習和提升對自己進入社會后的幫助更大,實踐性和操作性更強[1]。因此,經綜合考量,設計“飲食文化”課程的能力目標是能夠將飲食文化的基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促進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能夠根據不同宴席場景,做到得體的餐桌禮儀,并進行良好的社交。
“三藥”人才培養理念,即具備敬畏生命、誠實守信、精益求精、良心制藥的醫藥道德(藥德);熟悉藥品法律法規與標準,具備良好的藥品質量規范意識(藥規);與醫藥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藥學技能(藥技)。因此,設計“飲食文化”課程的素質目標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良心執業,牢固根植“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理念;遵守食品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流程規定,加強食品行業自律教育和建設;尊重飲食民俗差異,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和人際交往能力。
模塊化教學是圍繞某一特定主題,通過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而設計的相對完整、獨立的學習單元。基本作法是以已知(熟悉)引出未知(陌生),即利用學生的興趣點與熟悉內容,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將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對于知識豐富、信息量大的文化課程來說,模塊化教學的效果要優于填鴨式教學[2]。以餐桌禮儀為例,可將課堂教學設計如下。
案例教學是適應高職教育特點的有效的教學工具,可與其他的教學方法密切配合,是進行有效的高等教育所不應缺少的重要方法[3]。以餐桌禮儀案例為導入,讓學生進行分析,哪些是得體的,哪些是失態的。教師在黑板上進行知識點記錄和整理。
(1)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視頻,可將各種正確的禮儀動作展示給學生,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利用生動的動漫圖片、圖表講解桌次位次排序,化難為易;利用網絡資源,查閱餐桌禮儀有關小故事,提高學習興趣。
(2)任務驅動模式引導學生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可在課程中設計實踐教學環節,邀請學生上臺演示和操作餐桌禮儀規范,通過分析討論,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強化,提高學生的認知自驅力。
(3)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輔助教學。在知識點延伸和實踐教學環節中,可將幕課和翻轉課堂引入到教學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課堂效果。
受課時限制,課堂上僅講授中餐禮儀,可布置課后作業,如比較中餐禮儀和西餐禮儀的異同點。
由于“飲食文化”課程為選修課,且知識延展性大,若采用客觀的試卷形式難以真正衡量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即便采用主觀論文考試方式,問題也很多,相當多的學生對論文東拼西湊,甚至整文抄襲,難以體現學生的真正學識水平[4]。因此,要加強以能力為主的過程性考核,將考核分數細化到每一個項目、每一個任務、每一次回答中,注重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考核,課程結束后進行終結性考核。
考核評分細則見表1。

表1 考核評分細則
通過完善“飲食文化”課程設計、整合教學內容、多樣化教學方法,合理化教學考評等一系列教學改革,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知識體系,提升職業素養,緊密對接“藥德·藥規·藥技”人才培養體系要求。